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2010-04-0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5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32625567 ·条形码:97875326255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去商家看看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去商家看看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5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32625567
·条形码:97875326255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内容简介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从异质文化交织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书中对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特别现象,如中西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儿、学习外语热、洋泾浜外语、公园、西洋人歧视华人等,予以特别的关注。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产生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作者简介 熊月之,男,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淮阴。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教授,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底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社会科学》与《史林》杂志主编,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是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多次到美、英、德、法、日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作访问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986年)、《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年)、《上海通史·总论》(1999年)、《万川集》(2003年)、《冯桂芬评传》(2003年);主编《上海通史》(1999年)。论文有《论郭嵩焘》、《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园公用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等百余篇。
编辑推荐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
目录
引言
一、文化特别区域形成
1.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经历
2.开埠以前英商考察上海
3.从华洋分处到华洋共处
4.华洋共处范围不断扩大

二、外国侨民概览
1.各国侨民百年概况
2.英美侨民
3.法国侨民
4.俄国侨民
5.德国侨民
6.犹太侨民
7.日本侨民
8.印度与其他亚洲侨民

三、并存与交织
1.各行其是
2.各司其法与协商司法
3.各信其教
4.货币多元
5.花园里的异国风情

四、围墙与篱笆:认同、理解与歧视
1.各国总会与民族认同
2.西洋人对华人的歧视
3.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4.诤友与益友

五、求真择善与跟风趋时:西物·西医·西餐
1.西物输入,至广且速
2.西医推广,势如破竹
3.西餐引进,风行一时

六、外语热与洋泾浜外语
1.学校外语教学兴旺
2.广方言馆的外语教学
3.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学
4.外语培训班长盛不衰
5.洋泾浜英语与洋泾浜汉语

七、协商与合作
1.造桥、防病:有限的市政合作
2.中外会防:联合对抗太平军
3.东南互保:共保上海稳定
4.文化合作:格致书院与中国女学堂
5.宴会与舞会:待客之道
6.狂欢的理由:开埠五十年庆典与早期华洋关系

八、矛盾与抗争
1.歧异与纷争:四明公所案件
2.误解与矛盾:《点石斋画报》案件
3.隔岸观火:机器织布局火灾事件
4.官民联手:小车工人抗捐事件
5.官绅合作:大闹会审公堂案件
6.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外滩公园案件
7.时势使然: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

九、缝隙效应种种
1.王瀚变成王韬
2.康、黄、龚三案
3.苏报案震动全国
4.假孙中山案
5.遗老避难胜地
6.张园演说

十、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
1.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
2.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
3.民众文化的分层性
4.都市与乡村

十一、集中营:非常态下的外侨生活
1.集中营设立过程
2.集中营分布情况
3.规章与管理
4.物资供应
5.有关交涉
结语
主要征引书目
……
序言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
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60个,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它们发行的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等,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哪怕是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够像这里有那么多品种的货币流通。
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有在美国注册、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文摘 插图:


一、文化特别区域形成
开埠以前,上海城市生活,与同为沿海的广东澄海、浙江定海、直隶静海,无大差异,与同处江南的湖州、嘉定、常州也无大差异。上海在生活方式方面显示出其异质文化交织特点的,是其开辟为通商口岸大批西人来沪以后。
开埠以前,西方人已经来过上海,关注上海。明末清初,一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生活过。1832年,英国商人曾来过上海,会见上海地方官员,对上海城市与乡村进行考察。这段经历,在上海开埠以后,成为人们关于上海在中西接触史上的重要记忆。
1.明末清初西方人在上海的经历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宗教,也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他们活动在北京、南京、南昌、苏州等地,上海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地方。先后在上海地区活动的传教士有郭居静、毕方济、黎宁石、杜奥定、潘国光、刘迪我、金百炼、张安当、毕嘉、柏应理等十余人,其中,对上海影响最大的是郭居静与潘国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