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

2010-04-06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43214583 ·条形码:9787543214583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43214583
·条形码:97875432145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一社会工作文库

内容简介 《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是一项有关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探索性研究。具体则是通过了解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六十岁及以上居家老人照顾需要,老人与子女代际互惠关系和照顾责任的承担模式,从而加强对现阶段中国城市老人照顾政策与实践的理解。研究者采用社会交换理论和责任分担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架构,试图从家庭内部和外部两个系统来理解老人照顾过程中不同照顾者(老人子女,小区和正规组织)之间的责任分担情形和存在的照顾差距。
作者简介 熊跃根,1965年12月生,江西人,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法学硕士),1998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哲学博士)。1998-200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与教学工作,2000年7月起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担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荣誉副教授(2000-2002)、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荣誉助理教授(2003-2007)、南昌大学兼职教授(2005),曾担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2001-2004)。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老龄化与老年照顾、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关系等。2002年至2003年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牛津大学从事访问与合作研究工作,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作为访问学人在德国汉莎高等研究院从事合作研究工作。过去几年来,曾应邀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社会经济变迁中的老人照顾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题、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 老人照顾需要的界定与意义
第二节 老人照顾与代际间的互惠: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平衡理论(theory ofbalance)与责任分担理论(theory of shared function)
第四节 家庭等非正规组织与正规组织在老人照顾过程中的角色和互补功能:社区照顾的策划及实践
第五节 国内有关代际关系和老人照顾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本研究的理念架构及具体研究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理念基础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念架构和具体的研究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结合使用
第二节 数据收集方法和过程
第三节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四节 对研究信度、效度和相关伦理因素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老人的居家照顾需要、同子女间代际关系和晚年生活满意程度:定量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 受访老人主要的人口社会统计特征
第二节 老人的居家照顾需要
第三节 老人与子女间的代际关系
第四节 对影响老人照顾需要和代际关系相关变量的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对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家庭、社区和正规组织在老人照顾中的责任分担:定性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 同老人照顾相关的社区服务政策研究
第二节 家庭的照顾责任:老人子女的焦点小组访问资料分析
第三节 社区中介者的角色与功能:居民委员会负责干部的深入访问资料分析
第四节 正规组织的角色与责任:对民政负责干部的深入访问资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主要结论、讨论和政策建议
引言
第一节 城市居家老人的照顾需要、同子女间的代际关系和照顾差距
第二节 老年人照顾的责任分担:家庭社区一正规组织三者的角色和功能
第三节 本研究的重要性、讨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1 长春市老人居家照顾需要调查问卷
附录2 老人子女照顾者焦点小组问题指引
附录3 社区中介者深入访问问题指引
附录4 正规组织(民政福利机构)负责干部深入访问之问题指引
附录5 有关老人照顾的社区服务发展政策文件内容分析图表
附录6 两个焦点小组成员的基本特征概括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过去十多年来,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均有迅速的发展,从学院数目而言,香港有六所大学及大专院校提供社工课程,台湾有二三十所左右,而内地目前已增至近二百所大学。由社工从业人员来看,单是香港已有一万人之多,因此社会工作学科对中国社会的确有其实用性及适切性。
然而,相对其他一些学科而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比较新,而且是一门由西方传入的学科,建立在西方的社会意识及价值观念之上,在落实工作时,我们的社工要将这些学科理念融会贯通,按照对周遭环境及因素的分析,选择性地运用合适的理论及技巧。因此,社工课程的本土化是存在已久且受到了高度重视的问题,在香港及台湾,一直有研究理论与实践以及比较不同社会经验的社会福利丛书,但碍于学科范围的深与广,这个领域内的著作仍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问题在起步较晚的内地尤其严重。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向来都以竭力培养学生肩担起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为己任,而教育重点在于培育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并以扶助社会弱势社群争取社会公义为目标。随着大学的国际化,社工系亦录取了外来学生。
这次的文库,就编录了不少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博士论文。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在过去十多年,努力不懈地推动及联系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及沟通,这次文库的出版,也正为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社工教育发展献出绵薄之力。同是分享着中国的历史传统,但因个别发展而体验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希望能通过学者们的不同角度与分析,为社工教育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作出贡献。
文摘 向社会有需要的照顾对象推展。在“社会福利社会化”原则的指导下,以政府主管,社区基层组织和居民参与的社区服务成为社会照顾的一个起点(张德江,1990)。在政府强调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福利推行(福利与生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传统的社会福利体制开始向家庭、社区和正规组织分担照顾责任的模式转变。
研究者通过子女照顾者的焦点小组访问了解到,子女在老人照顾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持功能,子女在家庭中与老年父母保持着代际间的互惠关系,在家庭的层面,“孝”仍是一种有明显影响力的价值规范,它强化了老人的家庭照顾功能;但另一方面,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子女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照顾的能力,使子女对社区和正规组织的照顾期望增强。
研究者对社区居民组织和民政机构等正规组织负责人的深入访问,是对老人照顾过程中家庭之外照顾系统所承担的照顾责任的进一步探索。在我国的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区基层组织的角色和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街道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主体,起着联系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作用。社区基层组织通过行政管理,通过发展福利性、经营性服务和倡导社区居民互助的方式,来逐渐解决社区内问题,满足居民的需要。民政机构作为社区服务的主管部门,在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服务方面仍起着牵头作用,尤其是在满足老人的社会需要方面,企事业单位和民政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践也正在推行之中,作为政府实现政治目标的一个手段,“文明社区共建”将不同部门之问的服务功能整合在一起,这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鲜明体现。在未来老龄化的趋势下,城市老年人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帮助对象之一,对他们的照顾模式将会由单一的以家庭为主的模式,向家庭、社区和正规组织共同承担照顾责任的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社会化养老。可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同时不断加强对老人照顾的立法宣传和社会监督,使全社会不同部门、社区和家庭都来关心和参与老人事业的发展,建立制度化的老年社会福利体系。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后完成的。
1998年3月,我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毕业,旋即返回内地并于同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博士后研究及教学工作。从完成博士学业迄今已有10年,岁月匆匆流逝,但在香江四年难忘的求学经历,及那些依然保留在脑海里的人与事,仍时时敲响我的记忆之门。
1994年3月我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始博士学业。美丽的依山傍水的中大,曾被台湾诗人余光中称为最有灵动之势的校园。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校园内以灰白为主色调的、错落有致的建筑,夜晚摇曳的灯影下映衬着灯火阑珊的吐露港。海风徐徐,不时传来渡轮的汽笛声,对面马鞍山的高楼耸立和沙田广场人群的川流不息,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节奏和独特的魅力。中大的校训是“博文约礼”,这所建校仅45年的大学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亚太地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在中大读书。
在博士求学的几年里,我从导师莫邦豪教授那里受益良多,莫教授学养深厚,对学生宽厚仁慈,但在学业上要求严格。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严谨的学术论文,这对我日后的教学和研究有深刻的影响。莫教授为人谦和,耐心细致,授业解惑不遗余力。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周健林教授曾长期在北美的大学从事社会工作的教学和研究,高屋建瓴、视野广阔。周教授平易近人,温文而雅,风趣而不失严肃。从周教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过程中我得到了颇多教益,对周教授悉心的教导与支持,我没齿难忘。我的另一位论文指导老师是王卓祺教授,王教授才思敏捷,眼光独到,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从王教授那受益匪浅。感谢论文校外评审委员Peter Lee教授对我论文的中肯意见和鼓励,后惊闻他病逝,悲痛之余实在令人有扼腕之憾。
四年的求学生活,我有幸遇到了众多良师益友,为人为学得益良多。感谢林孟秋教授、李翊骏教授、马丽庄教授、魏雁滨教授、石丹理教授、赵维生教授、周永新教授、陈丽云教授、阮曾嫒琪教授等的指导、关心和帮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