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妇女社会工作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40207737/9787040207736 ·条形码:978704020773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妇女社会工作 去商家看看
妇女社会工作 去商家看看

 妇女社会工作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40207737/9787040207736
·条形码:97870402077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妇女社会工作》是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社会工作实务系列教材之一。《妇女社会工作》由一批主要讲授妇女社会工作课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集体编写而成。该书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和实务的结合,二是社会性别的视角。为促进妇女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务上的结合,《妇女社会工作》在阐述了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它的历史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依据相关的妇女权益法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务女性的问题。全书涵盖了四个部分:理论、实务、案例以及关于妇女的重要纲领性文献。这样的写作体例,意在以密切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促进对妇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希望《妇女社会工作》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很好的教科书,也可以成为从事妇女工作的社会人士的阅读教材。
编辑推荐 《妇女社会工作》是“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在阐述了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它的历史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依据相关的妇女权益法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务女性的问题。全书涵盖了四个部分:理论、实务、案例以及关于妇女的重要纲领性文献。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
第四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第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

第三章 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 妇女个案工作
第三节 妇女小组工作
第四节 妇女社区工作

第四章 中国妇女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分析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妇女(1840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妇女的现实境遇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一节 基变社会工作理论
第二节 性别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妇女赋权理论
第四节 妇女与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六章 反贫困与农村妇女服务
第一节 对女性贫困化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第一节 城市下岗女工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八章 流动妇女与打工妹服务
第一节 社会流动中的妇女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九章 反家庭暴力与妇女服务
第一节 对家庭暴力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十章 生育健康与妇女服务
第一节 生育健康是妇女的一种权利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

第十一章 发展中的妇女社会服务
第一节 和谐性别关系视野中的妇女服务
第二节 妇女服务机构和内容的多元化
第三节 构建性别敏感的妇女社会工作

附录一 案例
案例一 青年女性就业问题个案分析
案例二 青年女性就学问题个案分析
案例三 单亲成长小组
案例四 山阳健康教育实践项目

附录二 重要纲领性文献
文献一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文献二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文献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后记
……
序言 200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加,每年有近万名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之相关,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各方面的教师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现实向我们提出了编写社会工作系统教材的任务,加上198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发展,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集中各校资深教师编写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这一计划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也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一贯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香港凯瑟克基金会也慷慨资助了这一项目,并将其纳入“2001-2006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计划”。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协作努力,于2006年出版了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的8种教材,并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好评。
实际上,在上述主干课程教材编写之初,我们在咨询国外专家关于课程建设的意见时就已经发现,国际上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已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他们已经开始围绕问题,用整合方法组织教学和进行实习。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后发展”特点,使得我们不可能在尚不了解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的情况下跳到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整合模式”。然而,国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文摘 1.女性问题的公共化
由于性别歧视以及科技发展本身的局限性,传统社会中妇女更多地局限于家庭等私人领域,相应地,妇女问题更多体现为私人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但是,当今时代男女平等的思想越来越深入,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男性平等共处的机会越来越多,大量妇女走出家门参与到了社会化大生产之中。这一方面促进了男女的真正平等,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大量女性问题的产生。与传统妇女问题比较起来,当代妇女问题不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而且,这些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公共问题,比如女性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退休问题、婚外性关系问题等,事实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女性自身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男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2.女性问题的差异性
有些人不赞同发展妇女社会工作,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男人和女人都隶属于人这个属性,妇女和男人在本质上没有根本性差异,所以,妇女的问题和男人的问题可以用一种共同的方法来解决。妇女的问题比如教育、就业、犯罪等问题已经包含在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等专项社会工作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假设,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女性与男性的差别,相应地,也完全抹杀了女性问题的特殊性。
很显然,这个假设更多地是建立在男性社会的性别歧视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男性社会中,女性更多地是屈从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声音被淹没了,女性的形象被遮蔽了,女性的问题也被理所当然地同化了。根据女性主义的研究,与男性比较起来,女性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女性展示的是不同的形象,女性遭遇的是不同于男性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以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女性,不能够用在男性中证明成功的方法来处理女性的问题,而应该开发出专属于女性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3.妇联工作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妇联承担了我国妇女工作的几乎所有内容,在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在妇女群体同质性很强的社会中,在妇女的需求相对单一化的时代中,妇联曾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质社会逐步为异质社会所替代,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分化同样也表现在妇女群体中,如今的妇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性特征,而且妇女自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样,所有这一切都使传统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妇联感到极不适应,无法真正满足妇女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
……
后记 参与本书写作的几位老师,都有讲授妇女社会工作课程和参与妇女社会工作实践的丰富经验。在接受了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托的编写本书的任务后,全体合作者形成的一个共同想法,就是要在书中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和实务的结合,二是社会性别的视角。
为促进妇女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务上的结合,本书在阐述了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它的历史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依据相关的妇女权益法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务女性的问题。全书也因此涵盖了四个部分:理论、实务、案例、关于妇女权益的纲领性文献。这样的写作体例,意在以密切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促进对妇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希望我们的这种尝试能对涉猎这个领域的同仁们有所帮助。
这本教材突出了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近十年来,随着妇女问题研究者的推介,“社会性别”(gender)概念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性别”把“妇女问题”带出了“妇女”的圈子,成为各个社会领域中性别平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妇女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实践,有助于人们反思:是否同样的社会政策对男女两性会带来不同影响?是否在关注各种妇女问题的同时,更应关注这些问题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制度环境的影响?是否在关注两性的共同参与和收益时,更应关注赋权女性和共享权利?
在这本教材中,我们挑战了传统的“服务妇女”的理念和主题,尝试建立一个以性别平等、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妇女社会工作知识架构;强调妇女社会工作并不片面关注女性的权益,而是在两性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工,在两性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各自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由于几位作者来自不同的高校,又都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家直接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尽管写作意向一致,但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案例的讨论都有所欠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