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社会史初探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1143184/9787301143186 ·条形码:978730114318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后社会史初探 |
 |
|
 |
后社会史初探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1143184/9787301143186
·条形码:97873011431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培文书系·社会理论新视角
内容简介 作者精细入微地阐发了这个名称的蕴意,认为它尝试突破对社会范畴的一些既定理解,后者明显表现于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史,更可推广至各门社会科学。作者指出,这些思路远非沿袭过去的单纯遗产,而是依然强大有力。简言之,这类理解往往从静态的、机械的角度来领会社会(society),典型地体现为将社会视为某种框架或结构,不成问题、如其自然地被给定,作为“实在的”、自主的实体,将其独特的压力和影响,施加给被视为与它相分离的其他生活领域,其中主要的便是“文化”。《社会理论新视角—后社会史初探》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被称为“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的思潮中,也存在一种相当类似的趋向,只是“新文化史”认定文化与表征(representation)具有自主性,并顶礼膜拜。
目录 序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背景:从社会史到新文化史
第二章 超越文化转向:话语与后社会史
第三章 社会实在的话语建构
第四章 利益与认同的形成
第五章 新的社会行动概念
结语历史研究新议程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译后记
……
序言 米格尔·卡夫雷拉此书的标题,极其有助于界定历史书写中一股明确的思潮。如其所言,他所描述的那些历史学家,具有不同的思想轨迹,来自不同的传统,因此或许不会始终认为,彼此的共性要比相互的分别更为重要。尽管如此,他们的工作具有某种确定的特性/认同(identity),哪怕也有明显的差异。他以“后社会”为书名,这个术语很好地把握了这种特性/认同,一方面力求超越对社会范畴(the social)的旧有理解,探索对世界的新型思考与新式书写,同时又保留了“社会的”(social)这个术语,以表明如果完全弃之不用,就会忽视一些基本的理解维度。因此,这个术语既直指未来,又不忽视过去,这对历史学家来说绝非坏事,堪称佳名。
作者精细入微地阐发了这个名称的蕴意,认为它尝试突破对社会范畴的一些既定理解,后者明显表现于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史,更可推广至各门社会科学。作者指出,这些思路远非沿袭过去的单纯遗产,而是依然强大有力。简言之,这类理解往往从静态的、机械的角度来领会社会(society),典型地体现为将社会视为某种框架或结构,不成问题、如其自然地被给定,作为“实在的”、自主的实体,将其独特的压力和影响,施加给被视为与它相分离的其他生活领域,其中主要的便是“文化”。本书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被称为“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的思潮中,也存在一种相当类似的趋向,只是“新文化史”认定文化与表征(representation)具有自主性,并顶礼膜拜。
文摘 必要的序介之后,现在我可以逐步展开讨论,看看过去20年二元论的客体主义模式在哪些具体层面遭到明确的重新思考。然后,我可以开始阐述,从晚近的思考中刚刚兴起的有关社会的新理论,都具有哪些基本预设。我首先从整体上展示后社会史的理论框架。至于其主要元素的细致描述,以及来自相关著述的一些鲜活实例,则留待后文。
1980年代以降的史学方法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史学方法发展,打眼一看,明显可以看出客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这个概念越来越显著衰落,从而也导致社会因果性的观念日趋明显衰落。实际上,这样一种衰落正是这些发展的促动因素和理论驱力。晚近许多史学研究的作者都直接或间接地讨论到,史学专业的许多成员都面I临着一些令人烦扰、挥之不去的两难困境。因此,读这些研究时不难注意到,人们越来越坚定地质疑以下预设:社会实在是一种结构,因为它具有一些内在固有的意义,因此,社会存在条件也以表征的形式投射到个体的意识之中,决定个体的行为。当这些学者着手进行这类细致审视,也就等于多少有些明确的希望找到社会史之外的某种替代选择。
后记 这是一部小书,更多地带有研究趋势综述和文献指南的意味,因此译者在此只想简要交代一些形式上的处理。一是原书文后尾注改为页下脚注,每章单独编号不变。二是书中个别地方以“”在正文中标出中译者注。三是书中“料/料”形式出现的并列中文词,系以多个中文词译英文的一个词,并非译者或编辑疏忽。中译者认为这种多义暧昧正是本书一些核心义理所在,故不作筛选。四是书后中外人名索引为中译者在原书索引基础上另行补充、整理,并以中文排序,因此正文中人名不再附原文。五是原书术语索引非常不全,几近无用,中译文删去,但尽量在文中译者人为的重要术语首次出现时标注原文。
译者于2005年上半年初次看到本书,当年下半年完成初读,读书笔记之详近似草译。2008年上半年承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公司尤其是编辑徐文宁先生充满信任的热情支持和迅捷工作,得到授权,开始正式翻译,七月在北京完成二稿,八月在杭州完成校译。
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弛、魏涛,社会学系周楠、李荣山、雷柯、潘利侠、齐晓瑾、范裰、唐泽远,在我和我的研究生的读书会上,以上各位都或多或少地和我一起细致阅读和比对了此书的英文原版和初译稿。虽然我为了避免开导师“带”一帮研究生翻译最后自己署名统校了事之恶劣先例,最后没有让他们真正分工翻译,但这本书确实凝聚了他们的不少思想火花和相互激励之情,谢谢这些“不靠谱”的青年,他们直接或间接、经意或不经意地督促我,作为老师,要继续不断地读书。
本书的研究与翻译受到译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社会史的理论范式变革及其经验研究启示——当代西方历史社会学新趋向”(项目批准号:08CSH02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