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80027 ·条形码:9787208080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去商家看看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去商家看看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80027
·条形码:9787208080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经验和可能的政策选择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组织制度选择的原则及其需求边与供给边相匹配的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经验研究方面,《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认为中国农民至少可以分解为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四个群体,如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以及乡镇企业农民职工等,进而比较和讨论了目前因地制宜地针对上述不同群体而设计和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揭示了这种渐进式试验性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困境。最后,《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新模式——限制或控制各地的制度差异,以在全国层面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以外的所有非工资收入从业者。
作者简介 梁鸿,男,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和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1996年8月到1997年2月,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数十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1996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2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编辑推荐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在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经验和可能的政策选择问题。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组织制度选择的原则及其需求边与供给边相匹配的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背景与问题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与趋势分析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且高龄化日益显著
二、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不均
三、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差异
四、预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二节分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一、中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形势比城镇更为严重
二、东北和西北地区城镇人口老龄化形势较其乡村地区更为严重
三、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各地区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差异
四、中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判断
第三节结论性评述

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分层与制度(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边:分层化与复杂性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内核界定:作为产品组合的农村养老保障
二、农村养老保障品的性质与特征
三、农民群体的分层及其养老需求的复杂化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资方和供给边:可供选择的组织制度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
二、个人养老(医疗)模式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四、集体养老制度模式
五、社会救济养老模式
六、商业养老保险模式
第三节养老保障的组织制度模式与农民角色分层的匹配:供需互动
一、农村养老服务品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
二、影响和决定农村养老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分析
三、农村养老保障组织模式选择的原则与依据:供需匹配
第四节结论性评述

第三章 中国留地职业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留地农民的估计与老年化趋势
一、留地农民的概念
二、职业(留地)农民的操作化界定:“纯农民加一兼农民”
三、留地农民或职业农民的老龄化趋势
第二节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制度缺陷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制约条件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缺陷
第三节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试验与推广(I)
一、广东中山市的经验:社区单位分担缴费+政府补贴
二、江苏阜宁县与北京大兴区的经验:自我保障主导模式
第四节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验与推广(Ⅱ)
一、(上海的经验)城市外围的双轨制:“镇保+农保模式
二、发达地区三种经验模式之比较
第五节结论性评价

第四章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第一节农村流动劳动力内涵界定
一、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定义
二、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三元特征--农村精英+城市底层
第二节农村流动劳动力概况
一、农村流动劳动力规模的测算
二、跨地区就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流出地与流入地
三、农村流动劳动力职业类别的群体细分
四、收入状况
第三节影响我国农村流动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推拉模型)
一、农村流动劳动力历史回顾
二、经典模型与新时期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养老保障建设
第四节已有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政策的不合理性分析
一、第一种思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
二、第二种模式: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第五节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设计方案
一、设计基点--放弃供给原则,采取需求原则
二、设计要求
三、农村流动劳动力养老的分类别分析
四、具体方案设计
五、方案可行性分析--对国家补充农民工养老金数额的估算
六、方案实施的财政路径

第五章中国农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一节被征地农民的身份如何界定
第二节中国农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多样化的试验与困境
一、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方式
二、土地人股模式
三、合理使用安置用地模式
第三节被征地农民参加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根本原因: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已消失,家庭养老功能
因土地被征用而丧失
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维持被征地农民的年老之需
三、就业安置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
变化对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冲击
第四节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存类型及其经验(I):东部发达地区
一、浙江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二、江苏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从最低生活保障到征地参保和征地养老模式:山东省和天津市的经验
第五节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存类型及其经验(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一、安徽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二、河北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三、成都市:区别新被征地农民和已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基本养老保险
四、西安市:区别新被征地农民和已被征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第六节当前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如何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衔接
三、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如何吸纳早期的被征地农民
四、征地顺序对被征地农民的经济利益存在影响
第七节建立中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被征地农民养老资源,合理选择各地区适用的养老模式
二、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确保其顺利运行
三、分流不能实现非农化的被征地农民,给予二次土地承包权,归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六章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第一节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特征描述
一、对乡镇企业职工的界定
二、对乡镇企业职工的特征描述
第二节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缺失的现实及其原因分析
一、对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有模式的概述
二、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部分发达地区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经验
一、乡镇企业职工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青岛模式
二、专门针对乡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山西的
经验
三、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四、三种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关于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策思考
一、关于缴费政策的思考
二、关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部分的政策思考
三、关于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问题的思考
四、建立乡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和原则

第七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于上海浦东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问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背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
一、创建阶段
二、发展建设过程
第三节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赡养比率高
二、现行制度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体现了共享浦东新区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
三、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养老保险需求增大
四、低层次的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五、收入再分配功能有限--养老保险待遇悬殊
六、管理逐渐走向科学,仍存在问题
第四节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趋势
一、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自运行趋势研究
二、城市化及农民市民化对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评估
第五节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研究
一、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位与作用的再定位研究
二、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三、浦东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研究

第八章结论与方案模式的选择
第一节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国民个人储蓄养老账户+中央公积金养老计划”:理想方案的目标与设计
第三节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实的过渡模式及其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记
……
序言 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二元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群体的角色多样性。目前,以户籍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农民至少可以分解为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以及被征地(失地)农民、乡镇企业农民职工等群体。农民群体的多样化、收入的多渠道和不稳定性都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与挑战。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在一个不发达的人口大国中,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发展覆盖广大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在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人口群体分化明显的当代中国,根据因地制宜分群指导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渐进式试验性的社保制度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严重的挑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一书,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梁鸿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研究的成果。
文摘 第一章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与趋势分析
本章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原始数据,对中国的人口总体、分地区人口和分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预测或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中国区域人口尤其是城乡人口发展变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本章特别关心人口流动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作用,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归属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分别采用考虑了流人人口的“常住人口”与不考虑流入人口的“户籍人口”两种口径对中国各地区及其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进行衡量,并比较其差异。其中“常住人口”指的是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指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均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都必须在常住地进行登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登记”。但是“常住人口”口径规定在不同的时期并不相同,判断“常住人口”的主要依据是人口的经常住所,并参照户口登记;住所与户口登记不一致的,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标准判断。1953年普查“常住人口”的口径是拥有常住所,并在该住所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1964年口径改为“常住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的人口”。
后记 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需求边由于农民职业或角色的分化以及农民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得十分复杂,而从供给边来看,提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的组织资源十分缺乏,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组织网络不仅覆盖面很狭窄,而且其自身的治理能力与社会资本也是相对薄弱和匮乏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情形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开始重视起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尤其是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养老保障被提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本书对探索老龄化社会中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并对完善现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启示。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分别发表于《人口研究》、《世界经济文汇》、《改革》等各类学术期刊上,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评价;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挑战、试验与新思路》一文获得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一等奖。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