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耄耋新作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411774X/9787544117746 ·条形码:978754411774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耄耋新作 去商家看看
耄耋新作 去商家看看

 耄耋新作


基本信息·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411774X/9787544117746
·条形码:97875441177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季羡林文丛
·图书品牌:北京京联图

内容简介 《耄耋新作》收录了作者1999年下半年及2001年全年的作品。其中还选取了2000年的部分作品。我们知道,最近十余年间,先生的专著及其他文章数量之多,水平之令人叹为观止。可见一位耄耄老人的惊人毅力和献身精神。可以肯定,先生的文章还要继续做下去,诚如老人家坦言:即使在劳累时小憩片刻,也仍然像“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的荷花,为的是在明年“开出更多更艳丽的花朵”。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山东临清市人。1930年入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言语,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现代语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多篇。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进行东方学研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
目录
编者的话
'99札记
《江苏当代著名学者丛书》序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序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序
《缀玉集》自序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中国作家国外获奖丛书》序
坏人
《南亚丛书》序
《汤用彤全集》序
我害怕“天才”
两个小孩子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老年十忌——一忌:忌说话太多
《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序
《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序
《南极100天》序
对于新疆生产甘蔗和砂糖的一点补充
《人生漫谈》自序
《中国文化书院十五周年华诞纪念论文集》序
老年十忌——二忌:倚老卖老
《汉学研究》序
卷首语
成语和典故
忆念郑毅生先生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澳门史》序
梦游21世纪
论朋友
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千禧感言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序
豪情半怀迎新纪
《世界遗产大典》序

《七星文丛》序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千禧文荟
成功
佛山心影
《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我和东坡词
目中无人
大放光明
《燕园师林》第四集序
《五卷书》再版新序
《赵元任全集》序
《百年百篇文学经典·散文卷》序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悼念赵朴老
《董秋芳译文选》序
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开元笔录
谈礼貌
悼念马石江同志
《跨文化丛书·夕卜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名家绘清华》序
《人生小品》序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记者无悔》序
论恐惧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推荐《林徽音文集·文学卷》
我最喜爱的书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序
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
欢呼《芬芳誓言》
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大漠孤烟》序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追忆李长之
祝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十周年
《名家心语丛书》序
思想家与哲学家
悼念周一良一
故乡行
《清华园日记》自序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
文摘 '99札记
《江苏当代著名学者丛书》序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出版一套丛书,定名为《江苏当代著名学者丛书》,蒙朱步楼同志垂青,征序于我。这个光荣任务,我本来是不能,不敢,也不应该承担的。因为,除了对初入选的十位著名学者,不管是已故还是健在,怀有很诚挚的崇敬之心外,我同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界联系不多,情况不明,焉敢斗胆乱加评述,乱发议论呢?那样做岂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吗?然而,继而一想,最近几年来我对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处境十分不满,宛如骨鲠在喉;现在有了这样良好的机会,何不一吐为快呢?于是,我就应允了下来,写了这样一篇序。
首先我想对本丛书中“江苏当代著名学者”做一个明晰的界定。因为,一般人一看到这个名称,就会毫不犹疑地认为是“出生在江苏的著名学者”。一般的用法确实如此。然而我细绎这十位学者的籍贯,却发现出生于江苏省者少,而生于外地者多。这一点关系并不重要,因为江苏素称文化之邦,历史上著名学者灿如列星,用不着外地学者来增光添彩,自有其辉煌处。然而,现在既然把外地学者列入,就说明,这里的“江苏著名学者”是指在江苏工作的著名学者。这一点还是说清楚了好,免得产生误会。
现在来谈关于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处境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我同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朋友们一样,痛感我们处境的不能尽如人意,直白地说,就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受到轻视或者歧视。对于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这是很不明智的,很不利的。建设国家,没有科技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只重理工而忽视文科就能行得通吗?从近代世界历史上来看,日本是现代化比较早的一个国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确实全力学习西方的科技;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忽视文科。西方的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学问,他们也兼收并蓄,同时又努力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到了今天,日本终于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科技大国。这一段历史经验是值得记取的。
专就中国而论,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吗?这个“特色”怎样表现出来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简直可以说是连篇累牍,汗牛充栋。我这个人对理论一无能力,二无兴趣。我只读过其中的少数几篇,结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我觉得,或者我幻想,在科技上表现特色是异常难的。即使你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同别的国家比起来,也只是量的差别,很难说有什么“特色”。特色只能表现在中国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上发展起来的科技上。只有这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