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8546 ·条形码:978750047854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 |
 |
|
 |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8546
·条形码:97875004785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丛书
内容简介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力求结合国内外公共危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吸收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若干领域进行专题分析和思考,积极探索危机管理的新思路、新视角、新对策。并力图从实务分析层面使得理论分析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从而获得某种启迪。
《危机管理》的作者诺曼·奥古斯丁认为,几乎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相应的,习惯于错误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对于各种危机而言,绝对是一种坏东西,它们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这里的所谓“成功的种子”,依笔者之见:一是在危机爆发前就将“危机因子”控制住、解决掉;二是在危机爆发后,以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化腐朽为神奇,转危为安;三是要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剔除旧观念,改革旧体制,建立新秩序,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四是社会动员,团结合作、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等。所以,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转的,而政府处理危机的态度、行动,远比危机本身更能让人们铭刻在心。
作者简介 陈丽华,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兼任全国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辽宁省领导科学学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领导学等。曾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40余篇,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创新研究》,曾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制转换时期县级领导方式研究》等两项,主持并完成《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等省级课题项。
王疐曈,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兼任辽宁省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学、危机管理等。曾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
李倩,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危机管理等。
编辑推荐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效能
一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三 危机管理中政府效能的发挥
案例分析:汶川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二章 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应对网络
一 社会应对网络的理论基础
二 危机应对网络的构建
三 危机应对网络运作的可行性
四 危机应对网络运行的机制
案例分析:SARS推动了我国危机应对网络的发展
第三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一 公共危机管理的秩序基础
二 我国危机管理法制化的现状分析
三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案例分析:从法制化维度解析左云矿难
第四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救治
一 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二 公共危机可能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
三 构建心理危机救助机制
案例分析:美、日、俄如何在灾后进行心理援助
第五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公关
一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二 媒体公关的目标与原则
三 危机管理中媒体公关能力建设
案例分析:从“非典”到汶川地震:政府媒体公关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 灾害危机与管理
一 灾害的界定和特点
二 我国减灾的发展状况
三 完善灾害管理体系
案例分析:印度洋海啸为减灾工作提供的教训
第七章 公共卫生事件与管理
一 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脉络
二 我国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现状
三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化解
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管理
一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
二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三 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
案例分析:贵州瓮安“6·28”事件之深刻反省
第九章 人才安全危机与管理
一 人才安全的战略地位
二 人才安全危机的现实危害
三 人才安全危机的现实成因
四 筑牢人才安全的堤坝
案例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人才流向
第十章 经济安全危机与管理
一 直面国家经济安全
二 国家经济安全的防范与管理
三 国家经济安全体系构建及经济危机管理
案例分析:对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反思
第十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 美、俄、日危机管理模式面面观
二 发达国家危机管理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
三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案例分析:美国东部大停电及其应对措施
附录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
序言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知识。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两大类。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的这两大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发展生产力和经济,主要靠自然科学;管理国家和社会更多地是靠哲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有有作为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无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并将它作为立国治国之道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儒家学说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主要思想家是孔(子)、孟(子)、苟(子),后来汉代大儒董仲舒、宋代大儒朱熹又将其发展和完善。北宋大臣赵普曾说:我生平所托都在《论语》书中,过去以半部《论语》定天下,今后以另半部治天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都是以《论语》和儒家学说治天下的。再如,17、18世纪,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出现的一批启蒙学者,他们著书立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为尚未诞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大喊大叫做理论论证,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治国经典。再如,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方的兴起,也是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它作为治党治国的根本,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
文摘 第二章 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应对网络
由于危机管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环境等因素交互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整合各种资源,探索联合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途径。从而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公众为主体、国际组织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全方位的应对网络,以期更有效地预防危机、救治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一 社会应对网络的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与组织理论
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和理论上,危机管理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事件管理,而这极大限制了危机管理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发展。随着对危机和危机管理认识不断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即危机管理应该实现“事件为中心的管理和组织弱化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因为“传统危机管理的特点是集中全力关注当时当地:必须处理最危急的情况。然而现代危机不仅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危机的过程管理中,突发事件被看作是一直到爆发时才被注意到的组织不稳定过程中的一个点。”在这里,危机理论和组织理论结合到了一起,使危机管理不再是孤立的部分,有了新的角色定位。
“任何组织形态在经历危机状态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是由于无法承受危机的沉重打击或没有对付危机的准备和能力,组织在危机中全面崩溃,不复存在;二是组织在危机中虽然存活下来,但是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管理危机对策,尤其是没有及时想办法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危机后,组织的形象严重下降,极度损害了它在社会中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机中,组织不仅经受住了危机带来的种种压力,而且由于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危机问题解决对策,使组织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地位和竞争优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大幅度提高。”这里反映了危机对组织具有非常特殊的影响,危机解决的如何会对组织产生致命影响,这体现了危机管理以事件为中心的方法假设。但是如果分析危机只是为了帮助管理者解决特殊事件,那么危机管理研究将永远不能超越突发事件管理的范围,也将在很长时间里只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没有多大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危机看作是组织过去和将来的断层线,联系着组织的两个阶段,危机存在于暂时阶段,而比当前事件的内涵要大得多,是组织发展状况的一个征兆。危机的累积和发展源于组织的不完美性,因为任何组织发展、进步或者前进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身的弱点,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