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094664X ·条形码:97875609466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社会工作概论 |
 |
|
 |
社会工作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094664X
·条形码:97875609466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编大学社会学教材
·外文书名: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概论》系“新编大学社会学教材”之一,共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含义、性质、功能,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理论和知识体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小组、社区、儿童和青少年、家庭及老年人、妇女、矫治、救助、企业、农村等具体社会工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教育等。作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注重突出社会工作学理性和实务性、学科性和研究性、国际性与本土化的统一,能够帮助读者较好地把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专业方法与实务操作。
《社会工作概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简明扼要,可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亦可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周沛(右),江苏南通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等。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有较高的转载率及二次引用率。
葛忠明(中)。上海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候选人。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排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研究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
马良(左),浙江海盐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和弱势群体研究,已经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一、社会工作内涵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福利
三、社会保障
四、社会服务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一、社会工作主体
二、社会工作客体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社会关怀功能
二、社会预防功能
三、社会发展功能
四、社会福利功能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第一节 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第四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
二、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工作实践
三、20世纪80年代后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
四、社会工作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与哲学基础
二、哲学基础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的结构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一、价值与价值体系
二、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伦理与专业伦理
二、专业伦理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社会工作伦理系统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体系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
一、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一、知识与知识体系
二、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三、社会工作知识与理论和技能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中的理论创新
一、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短缺”
二、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和创新
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
二、社会环境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人类行为的层面
一、人类行为的生理层面
二、心理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三节生命周期和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生命周期的八阶段理论
二、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评论
第六章个案社会工作
第一节个案社会工作概述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
第二节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
一、申请与接案
二、资料搜集与问题判断
三、诊断与服务计划
四、服务与治疗过程
五、结案与评估
第三节个案社会工作的派别
一、功能学派
二、心理与社会学派
三、问题解决学派
四、行为修正学派
五、危机干预模式
六、任务中心取向模式
第七章小组社会工作
第一节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小组及小组社会工作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一、基本价值观
二、实践性价值观
第三节小组社会工作的四大实务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互惠模式
三、治疗模式
四、发展性模式
第四节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一般发展阶段
第五节小组社会工作方案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案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二、小组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游戏是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资源
第八章社区社会工作
第一节社区
一、社区概念
二、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社区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
二、社区社会工作概念
第三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其价值观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分析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四节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一、社区发展模式
二、社区计划模式
三、社区行动模式
四、社区照顾模式和社区教育模式
第五节社区社会工作介入过程模式
一、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
二、搜集社区资料
三、制订社区发展计划
四、采取社区行动
五、撤离和工作成效评估
第九章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工作督导
第一节社会工作行政概述
一、社会工作行政概念
二、社会工作行政分类
第二节社会工作行政系统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行政系统
二、社会工作行政功能
第三节社会工作行政的特点和实施程序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程序
第四节社会工作督导概述
一、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和功能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性价值原则
第五节 社会工作督导主要方法、阶段与技巧
一、社会工作督导方法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阶段与技巧
第十章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
一、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四、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五、重要的实务领域--儿童虐待介入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局限与发展
三、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十一章家庭及老年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人与老年问题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概述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
四、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
第三节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老年照顾
二、老年心理和社会服务
三、老年社会政策
第十二章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及相关澄清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家庭社会工作服务
二、发展型社会工作
第三节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第十三章矫治社会工作
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概述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内涵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特征
三、矫治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三、矫治社会工作实务
第三节我国的矫治社会工作
一、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的矫治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十四章救助社会工作
第一节救助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历史发展
一、贫困与反贫困
二、救助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第十五章企业社会工作
第十六章农村社会工作
第十七章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八章社会工作教育
后记
……
序言 社会学在中国内地恢复重建已将近30年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社会学学科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一天天发展进步。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大的舞台。社会学也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社会学领域以来,笔者就深深地被这一学科的独特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所吸引,20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醉心于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8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5年中,笔者就从一些国外的和国内早期的社会学教材中获得了许多的收益。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在华中理工大学(现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几年中,曾出版了《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1996年初版,2001年第2版,2005年第3版)和《社会学导论》(主编,1997年)两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出版社反馈的信息表明,这两本教材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已发行12万册。
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出版社盛情邀请笔者组织编写一套“大学社会学教材”。这对笔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一方面自己才疏识浅,对社会学的许多领域了解不多,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另一方面,自己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也比较繁重,时间和精力上也有一定困难。虽几次推托,但终究经不住出版社的盛情邀请,只好勉为其难地担当起这套教材总主编的重任。
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教材已有不少。但除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主干课程的教材版本相对较多外,其他分支社会学的教材往往很少。同时,许多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的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另外,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学教材种类繁多的状况,国内社会学教材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小。这些状况为这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文摘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1935年,罗斯福当政时,美国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以及据此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跨了一大步;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战后英国福利计划,战后英国工党政府逐步推行《贝弗里奇报告》里的内容,并于1950年宣布英国为福利国家,这一时期可以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成熟阶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说明各国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对社会成员贫困问题的关注逐渐趋向关注公民福利,这为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空间;此外,大量社会福利的运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以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行政工作日趋重要。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开始被纳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之中;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社区福利与社区发展计划;到了60年代,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尽管工业国家社会安全制度的建立不能直接与社会工作混为一谈,但我们认为,社会安全制度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进而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就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我们认为,工业国家社会安全制度的建立对其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确定和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在中世纪,社会救助活动往往是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组织的,被救助的人往往是慈善组织施舍、解救的对象,虽然当时也鼓励人们助人自助,但总体来看,能够得到救济和救助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则从法律意义上规定了全体公民都可以而且有权利得到救助,并且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居民的居住点的区域性非常明显,这就为社会工作确定和扩大了工作对象。
后记 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首要的就是进行专业性教育和培训,其中,社会工作的教材建设又是关键性的问题。近年来,在参考并吸收境外同类教材精华的前提下,国内陆续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社会工作类教材。本书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尽可能注重突出社会工作学理性和实务性、学科性和研究性、国际性和本土化的统一,以帮助读者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专业方法和实务操作。
本书由主编设计框架,各编写者分工协作,主编做了必要的修改和统稿工作。各章分工如下。
第一章周沛;第二章赵海林;第三章葛忠明;第四章葛忠明、张小伟、张宁;第五章葛忠明、郭婷、曲晶;第六章赵海林;第七章马良;第八章马良、周沛;第九章张璐;第十章张璐;第十一章周进萍;第十二章葛忠明、孙成健;第十三章陈静;第十四章周进萍;第十五章陈静;第十六章葛忠明、谢春艳;第十七章葛忠明;第十八章陈静。
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