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水利 >

都江堰水利词典

2010-04-01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4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30130006 ·条形码:97870301300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都江堰水利词典 去商家看看
都江堰水利词典 去商家看看

 都江堰水利词典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4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30130006
·条形码:97870301300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都江堰水利词典(精)》全方位地记录了都江堰的创造与发展、历史与现状、维修与管理、技术与成就,是研究都江堰的工具书。《都江堰水利词典(精)》为研究都江堰水利技术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读者提供了检索。
编辑推荐 《都江堰水利词典(精)》为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凡例
总论
都江堰总况
都江堰得名
都江堰定位
都江堰学理
都江堰格言
都江堰与政治
都江堰与军事
都江堰与经济
都江堰与文化
都江堰与科学技术
都江堰与商贸
都江堰精神
都江堰与民俗
都江堰与旅游
都江堰与对外交流
历代学者论说都江堰
文人颂赞都江堰
名人参观考察都江堰
国外人士评介都江堰
史迹篇
创建
大禹治水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开明治水
建成都城·开万岁池
李冰治水
李冰查勘汶山
李冰凿离堆
避沫水之害
壅江作堋
李冰穿二江
兴迪溉田
李冰穿羊摩江
李冰作楗尾堰
李冰穿石犀溪
李冰通文井江
李冰导洛水
李冰导绵水
李冰造二江七桥
李冰凿平溷崖
李冰积薪烧崖
李冰穿盐井及陂池
李冰作石犀
李冰作三石人
誓水碑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扩建
文翁穿湔江口
司马迁瞻仰离堆
王延世竹落堵口
开六水门
都水掾长造李冰石像
二江濯锦鲜明
望川原度水
冯颢开稻田
引用升迁水
诸葛亮征丁护堰
刘禅视察岷江水情
王溶造船征吴
杨秀始开新源水
开摩诃池
开新穿水
高俭扩建引水渠
筑侍郎堰百丈堰
刘易从决唐昌沱江
章仇修复通济堰
建成都万岁池堤
独孤戒盈筑官源渠堤
卢士理开广汉渠堰
白敏中开成都禁河
高骈筑罗城改郫江
张琳修复通济堰
发展
前蜀洪水移堰
刘熙古修复縻枣堰堤
宋代册封李冰
堰首刻立水则
韩琦韩亿疏九升江口
张逸扩建渠堰
黎希声组织灾民修堰
疏浚成都城区水道
赵申锡重建沙坎堰
宋代定岁修法度
王刚中整修万岁池
赵不恧督修都江堰
梁介修复十余渠堰
都江堰摄水增流
李秉彝坚筑堰坝
赵世延大修都江堰
雍熙修复通济堰
吉当普改建铁龟石砌枢纽
胡子祺大修都江堰
胡光修复铁石枢纽
明代大修通济堰
修治彭州万工堰
夏埙改革堰务
邱鼐奏准设立专官
卢翊改革岁修劳力组合
施千祥设计建造铁牛鱼嘴
谭纶疏导成都金水河
郭庄杜诗加固铁石枢纽
明代枢纽结构争议
杨伯高疏导黑石河
刘之勃大修都江堰
明天启时统计渠堰
高民瞻等捐修都江堰
大朗和尚募化修堰
杭爱复浚离堆
能泰修太平堤
年羹尧开凿府河航道
都江堰岁修按田亩征银
田廷锡请改崇州诸堰为
官堰
项诚重开成都金水河
黄廷桂两修通济堰
王来通编辑《灌江备考》
王来通创建长同堰
张凤翥、陈奉兹创建改修
古佛堰
关基圣扩建鲢鱼洞堰
强望泰两修都江堰
何咸宜凿三道崖引起争议
曾寅亮修干金堤
丁宝桢请帑大修都江堰
赵式铭撰《都江堰工利病
书》
陈廷杰请帑大修都江堰
官兴文改建都江石鱼嘴
徐松涛测绘都江堰灌区
水系图
叠溪地震湖溃水毁堰
张沅大修都江堰
解放初抢修都江堰
渠首及灌区渠系兴建现
代水闸
人民渠分七期建设
东风渠分六期建设
新建三合堰灌溉工程
新建通济堰西干渠
新建牧马山灌溉干渠
渠首兴建工业引水渠
老灌区渠系改造
新建外江节制闸
都江堰灌区超千万亩
安放第四根凤栖窝卧铁
天府
陆海
地理篇
自然地理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
四川盆地地层岩性
成都平原地貌
成都平原地质构造
成都平原地质条件
都江堰灌区土壤分布
都江堰灌区气候条件
都江堰水源区水文特征
都江堰上游天然来水量
都江堰灌区当地径流产
水量
岷山
羊膊岭
弓杠岭
郎架岭
玉轮坂
白马岭
甘松岭
蚕陵山
石镜山
出灶
尖橐
湿坂
沃焦山
七盘山
娘子岭
龙门山
茶坪山
邛崃山
龙泉山
灌口山
盘龙山
昌化山
金马山
至德山
铁砧山
磨盘山
凤凰山
武担山
宋兴山
天回山
东山
西山
大面山
蜀山
七顷山
天仓山
天国山
成都山
赵公山
青城山
紫岩山
鹿堂山
洛通山
望蜀山
金台山
铜官山
鹤鸣山
多融山
白鹿山
九陇山
长秋山
漓沅山
三面山
韫玉山
葛仙山
大隋山
中隋山
丹景山
万安山
三学山
云顶山
蟠龙山
九头山
基颐山
平冈山
稠梗山
修觉山
天社山
宜城山
应天山
繁阳山
武侯山
大塔山
平乐山
鹿头山
天彭阙
天彭门
白沙邮
玉女房
溷崖
县溉
雷垣
垒坻
盐溉
蜀王兵兰
瀑口
堋口
盐井关
水西关
头道崖
二道崖
三道崖
老洼窝
张扉沱
凤栖窝
斗鸡台
犀牛里
大城
少城
锦官城
子城
罗城
羊马城
张仪楼
天涯石

五块石
支机石
成都七桥
永平桥
长升桥
冲治桥
市桥
匝桥
万里桥
夷里桥
升仙桥
岷江
沱江
石亭江
湔江
西河
南河
龙溪河
白沙河
麻柳林河
南溪河
螃蟹河
土溪河
药王山沟
石定江
味江
干五里河
白马河
蒲江
斜江
鸭子河
马尾河
射水河
白鱼河
爪龙溪
西江河
桤木河
水文测站
松潘水文站
镇江关水文站
较场坝水文站
渭门水文站
姜射坝水文站
七盘沟水文站
下索桥水文站
兴文坪水文站
中滩堡水文站
漩口上水文站
漩口下水文站
赵尔坝水文站
紫坪铺水文站
二王庙水文站
外江河口水文站
擦耳岩水文站
新津水文站
江口水文站
彭山水文站
漳腊水文站
马拉墩水文站
树珠坝水文站
黑水水文站
沙坝水文站
杂谷脑水文站
桑坪水文站
草坡水文站
耿达水文站
渔子溪水文站
寿溪水文站
杨柳坪水文站
沙黑河口水文站
内江河口水文站
宝瓶口水文站
南桥水文站
蒲阳河口水文站
柏条河口水文站
走马河口水文站
江安河口水文站
沙沟河口水文站
黑石河口水文站
石堤堰水文站
新南门水文站
望江楼水文站
多宝寺水文站
跃子岩水文站
元通水文站
和平水文站
邛崃水文站
新新场水文站
大邑水文站
夏家沱水文站
籍田铺水文站
新桥水文站
关口水文站
高景关水文站
汉王场水文站
三皇庙水文站
麦地湾水文站
涪江桥水文站
三台水文站
射洪水文站
安县水文站
龙泉寺水文站
罗江水文站
观音场水文站
胡家坝水文站
都江堰管理局、处所设
水文测站
社会经济
都江堰水源区
都江堰灌溉区
松潘县
黑水县
茂县
理县
汶川县
成都市
金牛区
锦江区
青羊区
成华区
武侯区
龙泉驿区
青白江区
都江堰市
郫县
彭州市
双流县
温江区
新津县
崇州市
大邑县
邛崃市
新都区
金堂县
广汉市
德阳市旌阳区
什邡市
绵竹市
罗江县
中江县
绵阳市涪城区
三台县
安县
大英县
射洪县
彭山县
眉山市东坡区
仁寿县
井研县
简阳市
青神县
华阳县
新繁县
……
……
序言 在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的时候,水利工作者们推出了《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他们站在对现代水利的认知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审视都江堰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从不同方面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总结,客观、科学地分析了都江堰发展现状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实施对策,对实现灌区水利现代化和推动灌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并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这些成果使都江堰水利人以新的资源观和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不仅大力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战略,推进灌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且积极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战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现代化,还进一步实施灌区水利队伍建设创新战略,推进队伍素质现代化。这些成果更对弘扬“李冰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品格,提升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领人民群众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川西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都江堰始终运行不辍,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历代对都江堰的维护和管理都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扩建,健全了管理机构,强化了用水调度,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了法制化管理,使其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09万亩,灌区从川西平原的14个县扩大到川中丘陵区共7个市、37个县(市、区),还使其由单一的灌溉供水,发展成为具有灌溉、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旅游、环保等多目标综合服务的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纵观都江堰2000多年创建、承传和持续发展的历史,它既是李冰和蜀地人民开创的千秋伟业,也是我国历代各族人民不断维护、改造和拓展完善的硕果。它把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治水的过程中,以顺应水性的自然之道为治水的最高准则,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理念和“日新又新”的创造精神,创造了人类探索科学治水的辉煌业绩。都江堰作为世界上唯一留存至今造福人类的大型无坝引水工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能力。
文摘 插图:


【项诚重开成都金水河】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成都知府项诚重开城中金水河。项诚《议开浚成都金水河事宜》称:“成都金水河一道,向日原通舟楫,日久渐至淤塞。”“此河上流,当日原通灌县江水,从郫县两河口引入磨底河,径达成都县西门水洞入城,由贡院前三桥(遗址在今天府广场南)、青石桥、玉河沿一带,出华阳县东门外水城,直达府河。自磨底河(今蜀都大道西头)起至府河止,量共一千五百二十六丈,俱应开浚。西门小,原无往来船只,且门内即系满兵驻割,应将水洞密布铁窗,止令通水,不得通船。其划小船由东门进者,俱抵满城东水关为止。如此则沿河一带,俱为商贾闻圜辐辏之所,凡客船一至东关,货物、行李皆用小船拨运入城,就近投店,可免背负遗失之患,有便于商。其利一。米蔬柴炭,为民间日用之物,既可船运入城,三桥又为省会适中之地,众物齐集,在城居民皆可就近购买,有便于民。其利二。且省城房屋多用草苫盖,即街市瓦房,亦系竹壁编成,间或不戒于火,每至比屋延烧。……是河一开,即有祝融为患,而随处有备,不难立时扑灭,其利三。旧河既塞,城中地泉咸苦,每至春夏,沈郁秽浊之气不能畅达,易染疾病;是河一开,则地气既舒,水脉亦畅,民无天札,其利四。”“奉批允于二月十七日兴工,三月二十九日告竣,共用工费一千四百两,俱系抚都院捐给廉俸给发。并将满城水东门另造石桥,可以通舟。”“又议请于蜀王城(今四川省展览馆及体育场等)之南,三桥之西北,相度地形,开新河一道,直通贡院河,并修淘贡院周围河道,通舟便民。于三月兴工,七月告竣。计开新河一百八十九丈六尺九寸,开淘王城河一千零五十八丈一尺五寸。从此舟楫可直达王城之北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