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新荆楚岁时记

2010-03-3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532121798 ·条形码:978753212179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荆楚岁时记 去商家看看
新荆楚岁时记 去商家看看

 新荆楚岁时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532121798
·条形码:978753212179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新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奇书,至今仍脍炙人口。作者宗懔,萧梁江陵人,熟知民情,博通掌故。此书记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起自元旦,迄于除夕。其中采录的某些神话和传说,以及方物和民俗,多为他书所失载。在浓郁的生活意趣中,蕴涵着广泛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是介绍二十世纪中叶的荆楚岁时与有关民俗。那是如今在世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时期。其中有些事象,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这里所说的“荆楚”,是泛指现在的湖北省范围,其含义可说是特定的。
作者简介 韩致中,1930年生。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常务副主编。常深入各地采风,并长期抓点,熟悉民间文化。主编过多种民间故事集,其中,与人合编的《三国外传》先后在我国和日本出版。发表过大量文章和作品。专著有《三峡文化全书》、《伍家沟村民俗与研究》等。曾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媒体推荐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奇书,至今仍脍炙人口。作者宗懔,萧梁江陵人,熟知民情,博通掌故。此书记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起自元旦,迄于除夕。其中采录的某些神话和传说,以及方物和民俗,多为他书所失载。在浓郁的生活意趣中,蕴涵着广泛的学术价值。可惜此书亡佚甚多,后人辑他书所引录者,仅得二十余则,纂为一卷而已。
友人韩致中先生嗜读《荆楚岁时记》,爱其斑斓璀璨而痛其支离破碎。平素酷好采凤问俗,有得必录,发现古今民俗异同之际颇耐寻味。在一次闲谈中,曾和我谈起有撰作《新荆楚岁时记》之志。这是一个宏愿,但我确信凭他的才识和功力,是不难实现的。言出行随,这是他的本色。为求资料的翔实和完备,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拾遗补阙,时而奋力跋涉山川,时而潜心钩稽史志,到势难更得之时才伏案著书。其书竣稿后,承见示,以快我先睹,并嘱我作序。时值盛暑,武汉高温连续多日为全国之冠,我边吹电扇边读书稿,原以为一次是断乎读不完的,但刚读了最初的几页,就想着要读到最后的一页才罢休。这样,从黄昏读起,到午夜读完,竟全无倦意,于是乘兴命笔。
荆楚民俗源远流长,究其缘故,既有地理因素,也有历史因素。湖北是荆楚的腹地,狭义的荆楚民俗就是湖北民俗。就地理因素而言,湖北恰好位于从第二级地形阶梯到第三级地形阶梯的交接地段,而且恰好位于从中原到江南的过渡地段,不仅便于容纳,而且便于贮存来自东南西北的文化信息。就历史因素而言,湖北曾是楚王国的发祥地,楚文化的中心区,蓄积既丰厚,遗泽必深广。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交互作用,使湖北成为民俗信患的富集层带,而许多民俗信息是依托在岁时节令上的。
虽则如此,荆楚毕竟属于南方,荆楚民俗毕竟以南方的民俗的成分为主体。虽则如此,荆楚毕竟属于南方,荆楚民俗毕竟以南方的民俗的成分为主体。令人惊讶的是当代的民俗居然还保存着远古的文化信息,例如:女娲源于南方民族的神话,在文献中初见于楚辞《天问》,至今在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关于女娲的神话流传不息。《新荆楚岁时记》告诉我们:在当代的湖北民间,关于女娲的神话也还没有绝迹,据传女娲所造的人只有一男一女,她让这一男一女帮她用糍粑去补天。与文献所记的女娲神话相比,别具一格。洪水暴涨,大地沉沦,生灵濒于灭绝,仅剩兄妹两人自相婚配,这也是南方民族的神话,至今在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津津乐道。《新荆楚岁时记》告诉我们:在当代江陵的故楚郢都纪南城一带,也还有这样的神话。
它与南方少数民族同类神话的唯一区别,在于救兄妹两人死里逃生的不是一个大葫芦或者大南瓜,而是一只大乌龟。
楚人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们是很难数典忘祖的。古代的楚人如此,当代的楚人未尝不如此。《新荆楚岁时记》告诉我们:楚怀王始置七夕的传说流行于江陵,秦
将白起引兵伐楚在夷陵见荷灯而止的传说流行于宜昌,都可说是“得其所载”。屈原是当代楚人最崇敬、最怀念的先贤,他能生存在荆楚民俗中是容易理解的。稍晚于屈原的才子宋
玉,楚人也没有把他忘记。据说,宋玉是除夕降生的,而元旦吃鸡蛋以示外银内金正是宋玉的主意。这些传说与史实吻合与否是无关宏旨的,但它们反映了民众的史理。它们所要表达的不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而是“历史应该就是这样”。
楚人的某些原始信仰,以或多或少淡化的形象,不绝如缕地存留在荆楚岁时民俗中。其中最出人意外的,是对太阳的崇拜。当代的楚人认为太阳的诞辰是夏历十一月十九,到了这一天人们要郑重其事地迎送太阳。道、佛两家也入乡随俗,在十一月十九这一天,有些道观要做道场,有些佛寺要做法会,早晨迎太阳,黄昏送太阳。……
编辑推荐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奇书,记载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起自元旦,迄于除夕,在浓郁的生活意趣中,蕴含着广泛的学术价值。本书作者在广泛深入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撰述《新荆楚岁时记》,对二十世纪中叶的荆楚岁时与有关民俗进行细致的论述,值得一读。
目录

凡例
二十四气节
节气谣
春季岁时节令
一、立春
……
文摘 书摘
端午节,又称端午、端五、端阳等。端者,初也,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即初五。它首见明确记载于《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古代“五”通“午”。对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始于三代的兰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二、纪念勾践。宋《事物纪原·竞渡》引楚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三、纪念曹娥。《会稽典录》:“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后人纪念之。四、祭“地腊”。《道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五、纪念伍子胥。伍是吴国的忠臣,后被吴王夫差杀害,尸抛江中。相传为五月五日,他化为涛神。六、纪念屈原投江自尽。此说逐渐为全国所接受。如今,有二十多个民族都以不尽相同的形式过这个节日。

书摘1
砍果树
黄冈县团风一带,对长期不结果的果树砍上几刀,然后在刀口上泼上下元宵的水;并且给它挂上一条红布。据说,这样树就会醒过来,开始结果了。
《江夏县志》:“上元早,食糯米粉团,俗谓糊田塍,使不渗漏也。妇女群人林,折枝簪髻,为踏青游。”
《孝感县志》:“米作粉团,日元宵,如龙眼大,以白糖、桃仁、瓜仁实之,即常用汤圆也。又以粉作鹅卵状,即日鹅卵,养
鹅家作之。孕妇烧之以占男女:卵裂:兆女;卵起疣,兆男。”
《均州志》:“上元夕,和粟、麦、荞面为金、银、铁盏,注以油,燕置家神前,验盏中气水之盈虚,藉以知累月雨水之多寡,颇有验。又燃小烛炬,遍置屋角门隅,谓之照虚耗。”
《黄安县志》:“十三、十四、十五夜,比屋张灯、放烟火。复有烛龙大小十数条,锣鼓前导,俗以此压灾驱疫。次有采茶灯,择童男十二为女妆,各携灯一具,谓之茶娘。自正月至十二月,月各一曲以采茶二字起兴,竹枝体也。城乡妇女于十五日,相率联游,谓之荡元宵,亦谓之走百病。群儿鼓吹巡城游戏,谓之打得胜鼓。沿山追逐,谓之赶毛狗兔。女儿则迎紫姑
仙以卜,谓之七姑娘。”
《江夏县志》:“上元夜,初更时,各园遍地插烛,鸣爆竹,日赶毛狗,恐其害菜也。是夕,村女辈以女衣左右持之,设香案,诵俚歌降神,云请七姑。神来,各如所问,以首肯否决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