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437657 ·条形码:97878064376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 |
 |
|
 |
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437657
·条形码:97878064376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探索与发现丛书
内容简介 《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内设“客家”得名的由来、客家的“创世纪”、人类文明的“死亡之门”、远去的历史烟尘、龙与客家文化、永恒的客家之旅等十余个专题内容。
媒体推荐 后记
近20万字的新作,终于如期脱稿,算是松了一口气。
人们每每以为我是畅销书作家,确实,这也是我的第80部书了,数量之多,是易产生这一误解。但我想,只要把书读完,这一误解应当是会消除了的。
我想,这部书是严肃的,如同我150万字的长篇小说<客家魂》三部曲一样,毕竟,这150万字只讲了一句话:教育救国。这一主题,无论怎么说,都是够沉重的了,凭此改编的45集连续剧,也定名为《千年圣火》,读起来,也是沉甸甸的。
也许,这正是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无形中给这些作品定下的格调。
我对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也同样有一个颇为苛刻的要求:绝不重复自己,任何一部新作,务大陈言,一定要给读者全新的东丙。
那么,这部作品呢?
诚然。在客家学研究上,在众多的学术专著及数十篇论文中,我较为系统地、全面地提出了自这是学术界对我的评价。而大部分新的观点,现已普遍为客家学学术界所接受,甚至影响到了文学、影视、艺术的很多作品。世界客属大会为此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这也是对我有力的鞭策,因此,我绝不敢对笔下任何一部新作敷衍塞责,掉以轻心。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以较大的篇幅,较强的笔力,去体现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从而揭示出经千年蛰伏之后,客家人为何在近代一啸冲天的历史动因——这一点,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权威的、有说服力的、理性的分析。自然,我将中国近代史开端视为华夏文明的第二度“死亡之门”,未必为史学界所认同,这仅仅是“客家立场”一说而已。当然,关:广这些新观点,我也将会以一篇篇论文写出来,只是在这里先以广大读者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述。对于中国历史。既往的教条式的——无论是哪一种理论的——阐释实在是太多了,要从中跳出来并不容易。我这里无非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阐释方式而已,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视角与方式。
在这里,我仍想重复《客家圣典——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的第三版序言中,所引用的罗素的一段演说:
历史——我将这样坚持认为,就像人们公认的诗歌的情况那样,是每个人精神生活中值得向往的一部分。如果历史要起到这种作用,它只能通过迎合那些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的兴趣才行。
也许,这可以解释我为何会把这部小书写成现在这样——既是学术的,又是文学的,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一如罗素所云,历史同时是科学与艺术。迎合广大读者的兴趣,从而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值得向往的一部分;既可以畅销,又能坚守自己的文化品位。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会很难很难。
可值得去努力。
那么,我在这部新作中,还向读者提供了多少新的东西呢?
我期望能在再版序言中,对此作出总结。现在,还是不多说为好。
为了使此书更适合阅读,做到图文并茂,我们使用了古进的画册《客家人》中大量的图片。我曾在《古进的五千年与八万里》一文中,写过他为此画册所付出的巨大的精力,在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那种特立单行、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而我几百万言客家著作所致力的,也正是要开拓一部客家精神史。我不知道我做到了没有,但我知道自己在做,这就
够了。
末了,感激江苏古籍出版社对这一题材的关注,但愿我没辜负他们的期待。
谭元亨
2002.5.8
目录 开篇 神话与历史
“客家”得名的由来
客家的“创世纪”
人类文明的“死亡之门”
远去的历史烟尘
语言断层
……
文摘 书摘
在华夏文化的大版图上,客家文化当摆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它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人家都是以地域命名的,诸如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等,“客家”不是地域,而它的分布,基本上是“散离子结构”式的,除闽粵赣三角地有较大一点的地方外,其余,只能是一块块的“飞地”、一个个的“方言岛”,似乎很难确定它是一种地域文化——这是中国地域文化中唯一的例外。甚至用方位来称也不准确,它究竟属北方文化,还是南方文化呢?
这便又带来了客家文化的归属问题。
也许,只有在比较之中,我们才可能破译这样又一个客家文化之谜——包括北方与南方的方位,因客家人现居于南方十来个省当中,可他们又宣称自己来自北方、来自中原,那么,其文化到底算是哪里的呢?
我们还是从华夏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大格局上着手吧。
一般来说,华夏文化,当分为绿、黄、蓝三大板块。
长城之外,当是绿色的板块,那是游牧文化的衍生地。“风吹草低见牛羊”,茫茫大草原,养育了剽悍、勇猛、疾风般来去的游牧民族,他们数度成为整个中国的主宰,北朝不算,但唐代宫廷已“大有胡气”,元、清二朝,则毋庸置疑了,所以,不可轻视这个绿色的板块,虽说如今不少草原已被沙漠化了。
当然,华夏文化的主体,仍是黄土地上的中原文化,其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有如大山一般厚心重,义气当先,仁厚为怀,拔剑击筑,气吞山河,具有父执的形象,两千年来,几乎是无可动摇的,在中国文化中深深地积淀下来,具有“稳态”效应,威严、矜持、大气凛然,始终在一部中国文化史中显示其作为父执的无可争辩的权威。
而东南沿海,当是与蔚蓝色的大海相关联的另一种文化,当然,亦可以称之为海洋文化。它与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血肉相连,自古以来商贸兴旺,商品意识发达,兼容并包,接受八面来风;又“山高皇帝远”,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度。每每被视为有叛逆的色彩,开放、进取、豁达、威猛,又充满世俗精神,且敢于冒险,无惧大海的惊涛骇浪……
我们大致可以以下列的图式来表示:
由此,显示出了文化质态的巨大落差。
当然,以上三种文化,是相互衔接的,并呈现出边缘模糊的状况。
上边两种文化就不多说了,我们仅就东南沿海文化,无论是称滨海文化还是海洋文化来作一番分析。
同样,它也分为颜色深浅不一的三大板块。
首先,当是吴越文化,它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