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806216685 ·条形码:97878062166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
 |
|
 |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806216685
·条形码:97878062166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持研究"系列专著
内容简介 根据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实际,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问题放在流域水资源演变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统一背景下进行研究,提高了该地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揭示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间相互依存的定量关系及变化规律;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及水浆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该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改善方案、措施及生态环境保持对策,对大西北开发的宏观决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录 概论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专题的总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际载能力研究”专题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西北地区的基本特点与发展前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点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水资源基础条件
第四节 区域发展前景
第二章 西北水资源形成演化的基本模式与调控原理
第一节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演化的二元动态模式
第二节 基于二元模式的西北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评价
第三节 基于二元模式的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需水
第四节 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基于二元模式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
第一节 水资源评价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第三节 生态环境评价
第四节 内陆河流水分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作用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现状
第二节 节水潜力分析
第三节 开源潜力分析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需求
第一节 西北地区发展评价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进程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第四节 土利用与灌溉农业发展
第五节 国民经济需水态势
第六节 水资源需求预测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准则与生态需水预测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持准则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第三节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第四节 现状条件下的生态需水分析
第五节 生态需水预测
第七章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布局
第一节 水资源配置布局
第二节 水资源现状供需特点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配置方案设置
第四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结果
第八章 水资源承载能力
第一节 承载能力分析的边界条件
第二节 消费水平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
第四节 水资源承载能力
第五节 专题研究汇总成果
第九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一节 西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
第二节 西北作为国家商品粮后备基地的前景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水利建设与荒漠化治理
第四节 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莫式
第五节 黑河流域生态保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六节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整治与保护对策
第七节 实施区域性重大调水工程
第八节 塔里木流流域管理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分析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我国水资源问题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党中央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朱镕基总理在阐述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时指出:“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规划,合理配置,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西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是我国土地最辽阔的区域,光热条件较好,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全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以及因缺水造成的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为使西北地区能得以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问题,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放在突出的位置。水利在西部大开发中责任重大,必须先行。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从资源水利的思路出发,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点,将水资源与经济、生态三者联系起来统一研究,探求水资源同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因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与转化规律。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该项目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及基于这一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系统评价了西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初步揭示了干旱区水分一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力;对西北干旱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相互演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具有新意的成果;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战略建议。经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委员会验收,项目全面完成并部分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不仅为这一区域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还为本区域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行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摘 (五)通过加强管理节水
由于西北地区灌区大多数渠系庞大、用户众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用水效率的提高起很大作用,是大型灌区高效用水的重要措施。管理工作与工程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有完备的工程系统,就给现代化的管理打好了基础,反过来管理得好又可以促进工程维护工作,保持工程的良好运行状态。
(六)通过调整水费政策节水
目前灌区干渠一级收费多数偏低,下级渠道收费又多按亩计征。水价低使用水者对水不珍惜,而按亩计征水费实际上是灌多灌少水费上没有差别。由于节水对农民没有直接的利益,因此现行水费政策不利于高效用水。采用以实引水量计费并对大水漫灌、串灌和纵水人沟进行罚款(实际相当于对超量引水进行加价收费),是激励高效用水的有效水费政策。只要调整水费政策,以成本定水价、按引水量计征水费以及对浪费用水罚款或加价收费,就会起到明显的节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