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有耳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294728/9787807294726 ·条形码:9787807294726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隔墙有耳 |
 |
|
 |
隔墙有耳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294728/9787807294726
·条形码:97878072947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人劣根小史
·图书品牌:北京凤凰天下
内容简介 《隔墙有耳》讲述了: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
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作者简介 何木风,70年代生人。对历史有独到的研究与体会,文风通俗而有历史韵味,信笔由缰而重历史真实。现居北京。曾出版《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清朝的面孔》《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等人文历史类书籍。
编辑推荐 《隔墙有耳》是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第五大发明
1、从“肺石”说起
2、谁是告密鼻祖
3、国人为什么要暴动
4、天机可以泄露
第二章 当告密成为国法
1、商鞅的末路
2、唐人朱敬则的上书
3、两个告密者,一场饭局
第三章 雄风下的幽灵
1、韩信之死
2、告密滔滔
3、“巫蛊”之祸的连环告密
4、成也告密,败也告密
第四章 铜匦:让告密人人有份
1、可笑的鱼保家
2、全民告密时代
3、鬼哭狼嚎的红妆年代
4、李泌的儿子
第五章 无告密,不温柔
1、帝王的笑
2、家贼无防
3、一个科学家的告密人生
4、李清照的九天牢狱
第六章 奉旨告密
1、一张铺天盖地的网
2、靠告密起家的皇帝
3、告密的极致
4、最后的表演
第七章 大清帝国的告密风潮
1、李煦的奏折
2、千里眼顺风耳:雍正
3、撞鬼的曹锡宝
4、文字狱,文人们
第八章 戊戌政变下的告密疑云
1、政变真相
2、谁是告密者
3、袁世凯如是说
结语灶王爷与羊——告密的存在化与对付告密法
……
序言 一位中国专门从事告密史研究的学者戏谑地将告密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当然,这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快。因为古代中国人是以“礼义廉耻”这四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而告密恰好是这四维的夺命杀手。告密者通常不顾廉耻,只要有利益可以捞;告密者恰好又把君子不妄自非议他人的“礼”和千古传唱的“义”踩在脚下。等于说,告密者拥有了人类最卑鄙的行径之一——出卖他人。
然而,愤怒总归是一种情绪,却不能改变事实。翻开二十四史,告密者比比皆是。这些藏匿在历史臭水沟中的幽灵往往以出卖他人而使自己身价百倍,甚至有些时候,告密者的一次告密居然会改变历史。比如最有影响的就是东汉末年张角阁下平时最器重的徒弟唐周的告密,使得还没有准备充分的起义者仓促而起,根基不稳,很快就被东汉政府灭掉了。再比如,鸿门宴没开始时项梁的告密,使得刘邦有所准备,轻易地躲过了项羽的诛杀,从而建立了汉帝国。
如果说告密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化,那么,将这种文化渗入社会的就是那些帝王们。但这还要另当别论,比如那个做皇帝和做百姓生活一样清苦的尧舜禹时代,他们就鼓励天下百姓来报告一些事情,并且还设置了鼓、石头等物件,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
文摘 第一章第五大发明
1、从“肺石”说起
想要了解告密的起源,就必须从一块石头说起。
宋人沈括在游览长安古宫那个著名的景点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物体:形状像寺庙里敲击用的响石,但比响石更大,颜色赤红,长达八九尺,形状如下垂的肺。如果你阅读过《梦溪笔谈》,你就知道,沈括是个无所不知的人。据他观察此物体得出的结论就是记载于《周礼》卷六十六《秋官·大司寇》篇的肺石:“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在沈括看来,肺石是“使百姓的冤曲达于上”。推究其意,原是伸冤者敲击肺石,然后站在它的下面三天三夜,最后,官员才肯见申冤者。而之所以做成肺的形状,沈括认为是为了便于垂挂。当然,古人往往喜欢象征,所以,肺主声音,声音用以表达冤情。而颜色赤红,则是“使(上告者)赤心不妄言”。
“肺石”最早运用于西周时期,如果说这就是上访的雏形,却是有待商榷的。据后来许多儒生所发表的言论,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上访现象。
尧舜时代的美好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中国古代尤其是进入战国后的知识分子,因对现实不满,意淫出来一个尧舜时代也未可知。不过,如果真的是他们凭空想出来的,那后人应该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据晋人孙楚的说法:“尧悬建鼓,舜立谤木,听采风谣,唯日不足。”意思是说,尧在坐天下时,就在门外支了一面鼓,如果天下百姓谁有事情想要说给他听,就去敲那面鼓;舜比尧要细心,他或许认为许多百姓千里迢迢地赶到自己的办公地点很是辛苦,于是“立谤木”,所谓“谤木”,就是安在路边,以供行人识别道路的标志。后人又称它为“诽谤木”,当然,那个时代“诽谤”二字还不是今天的“诽谤”。但的确已经具备了讨论“是与非”这一内涵。舜规定,每个人都可以在“诽谤木”上留下想说给他听的话,或者是讨论某人某事的是与非。
建鼓,也就是土鼓,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鼓大致相同。但“诽谤木”是什么,却让人很模糊。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还是晋朝有个叫崔豹的人给我们做了如下解释: “(诽谤木)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跟西方的十字架有点相像。今天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由“诽谤木”经过小小的演变而来的。
但是,无论是建鼓还是谤木,恐怕都不能催发告密者。我们知道,在尧舜时代,生产力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