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1790108/9787501790104 ·条形码:9787501790104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 |
 |
|
 |
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1790108/9787501790104
·条形码:97875017901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拉动和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当前的农村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并防止农业农村形势出现拐点。。十七届三中全会已为农村改革发展清晰定位,明确了“三农”政策的基本走向。本文分析了下一步中国农村改革的重点。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可以说农村的改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过去30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3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有哪些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目前的突出矛盾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并成为制约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
目录 代序: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个途径
总论: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展望
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村改革下一步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着力推进关键环节的农村改革
拉动农村消费重在基本公共服务
新阶段农村改革的下一步:目标与政策
加快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
中国城乡统筹新模式的探索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路径和建设思路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业定位问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乡协调发展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分享土地收益问题探讨
改革3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思考
公共政策、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安排与配置
山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
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形势与任务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政策变迁的路径:1978—200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江门市为例
绿化隔离区建设中反映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问题——以北京市朝阳区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为例
从产权角度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发展
重庆市推进农民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与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养老保障
农民能力建设、人力资本积累和农村公共服务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标准建设问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义务教育——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农村教育改革为例
成都市统筹城乡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启示
经济转轨与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地方财税权优化配置
来自四川710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心声——乡镇干部问卷调查分析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促进农产品有效流通
城乡社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视角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云南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障——以甘肃为例
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浙江省泽国镇协商民主实践的案例启示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方略探讨
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长效供给机制:需求、筹资、供给管理一体化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四川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分析与评价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的实践与成效
市场化、公共财政补贴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兼论香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挪威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体制
各国应该限定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的上限吗
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财政和金融手段统筹协调“三农”发展
统筹城乡金融发展,让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享受与城市同等的金融服务
“供给领先”与“三农”金融体系重建——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三农”金融支撑体系变迁的思考
后 记
……
序言 我非常高兴参加“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论坛。中改院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政策研究机构。建院以来,该院紧紧围绕着我国体制改革进程中各个时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我们国家政策决策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有的被中央文件直接采用,有的被用作中央文件起草的参阅件。这个规模不大的研究机构在我国改革政策研究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改院深入开展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刚刚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就是由中改院的研究团队完成的。该报告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题,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概括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人类发展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巨大历史进步,深入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定量评估了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类发展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分析了这些差距的主要体制根源,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陛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该报告发布后获得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可以说,该报告是近年来中改院致力于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研究的一个集中体现。
本次论坛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起点、基本目标、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扩大内需等重大问题。中外专家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文摘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迟福林
由于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并成为制约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是继续强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还是尽快剥离其社会保障功能?这成为当前讨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可回避的基本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目前的突出矛盾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并成为制约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
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是继续强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还是尽快剥离其社会保障功能?这成为当前讨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可回避的基本性问题。
一、是以基本公共服务、还是以土地作为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
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公平发展权,重点在于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背景。
后记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但是,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三农”发展成为“短板中的短板”,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显著差距。
为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强农政策;最近又做出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
建院17年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始终把农村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产生了许多成果,有的被中央文件直接采纳,有的被用作政策文件起草的参阅。譬如,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直接采纳了“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提法。最近几年,中改院一直在开展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等课题研究,每年都组织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专家问卷调查、基层干部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并多次召开农村改革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在农村改革政策研究和决策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8年12月6~7日,中改院与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在海口联合举办“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农村改革下一步”、“城乡一体化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安排”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