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的灵光:佛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0643 ·条形码:978753212064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天国的灵光:佛像 |
 |
|
 |
天国的灵光:佛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0643
·条形码:978753212064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走进珍宝世界
内容简介 佛像是佛教教义和艺术的综合载体,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的有机组成。《天国的灵光:佛像》沿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承路线,收集了自东汉晚期至清末共一百二十余件作品,不但介绍了佛像的发展沿革,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变化。
佛像,或安宁沉静,或雍容华贵,或曲身怒目,都是人与神情感交融的物化遗存,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天国的灵光:佛像》收集汉至清两百余尊珍贵佛像,图片精美,说明文字详实,将佛像的造型、年代背景、相关佛教知识等都细细道来,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又了解了佛教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王景荃,男,汉族,1965年3月4日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89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供职于河南博物院。从事石刻和佛教艺术研究工作10余年来,合著出版了《河中碑志叙录》两辑,《河中文物名胜史迹》、《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石刻线画卷》等专著6部,《中国碑刻书法精品选》9本,发表文章20余篇。是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河南省考古学会艺术考古研究会理事,河南省鉴赏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媒体推荐 前言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就佛教造像而言,有金属也鍱(图1)、石雕像(图2)、木雕像(图3)、泥塑像、陶瓷像(图4)、夹纩漆像(图5)等。这些石窟寺以外的佛教造像,多为民间寺庙和家庭的陈设崇拜之偶像,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以百万计。它是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且随着宗教职能的逐渐消失,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品便成为人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宗教史的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中国佛教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理解和欣赏。这种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造像的传入
佛教早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人中国,当时在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印度佛教僧倡纷纷东来,中国也有许多信徒西行求法,如东汉明帝时的蔡倍、秦景等十八人和东晋时的法显。东汉时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等也相继来中国传教,驻锡都城白马寺。据《高僧传》、《开元释教录》、《出三藏记集》、《大唐内典录》等书记载,此时来中土的印度有名可考的僧人就有二十五人。十六国后秦时,天竺鸠摩罗什三藏更大力整理由印度传来的旧译佛经,并新译了很多通俗的经义,佛教才逐渐在中国广泛传布。
随着佛教的普遍传播,宣传佛教教义的艺术手段也逐渐兴盛起来,这就是寺庙壁画和雕塑造像。佛教是“以像设教”,因此立体生动的雕塑和五彩缤纷的壁画被广泛施用。佛教为了争取广大众生,采取适应中国的民俗,与社会相结合的形式,使当时的人们乐于接受。因此,这些雕塑和壁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不对当时社会有些折射。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在这方面发挥了聪明才智,对佛教中人物的刻画,既不违背佛教造像的仪轨,又符合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意图,同时为了争取广大信徒的心理,在造犁上使神“人性化”,即将宗教偶像赋以世俗人的形象,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使信徒在心理上感到亲切。因此,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的这块沃土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历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印度的佛教造像最早传人中国在东汉时,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内地发现汉代石雕佛像多处,著名的有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横梁上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顶有圆头光、结跏趺坐的佛教,从其贴体的通肩大衣和施无畏印的大手看,无疑是受犍陀罗佛像的影响而雕刻的。又如山东沂南汉墓门柱顶端减地线刻的有圆形头光的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这种坐姿成为后来佛坐像的定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汉代摩崖石刻,其中的释迦立像、礼佛、涅檠等佛教题材,应属东汉的大型佛教遗迹。这些造像采用汉代的传统雕刻技法,佛像造型较古拙,艺术水平不高。到魏晋以至十六国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分立,其首领多信奉佛教,如后赵的石勒、石虎叔侄迎请西域高僧佛图澄大兴佛寺893所,各地学僧甚至远自天竺、康居的僧人前来就学。稍后后秦也崇尚佛教且延请僧人大事译经。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大规模佛教造像,至今十六国的佛教遗迹和铜佛像遗留尚多。有纪年可考的存世最早的佛像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的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的鎏金铜佛坐像(图6)。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犍陀罗样式”特别流行。犍陀罗建国约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由于在此以前其地曾一度受到了马其顿亚力山大王的统治,其佛教造像吸取了希腊末期和波斯的雕塑艺术影响,形成
一种既富有写实又类于希腊后期雕像与印度北部犍陀罗国的艺术形式相混合而成的“犍陀罗样式”。其造型特征是薄衣贴体,褶纹稠密,风格趋向于优美纤巧。这种样式传人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有才能的雕塑工匠所吸收融化,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图7)。正所谓“自泥洹(佛涅檠)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制像,流式中夏,虽依金熔铸,各务仿佛,名工奇匠,精心展力”。
……
目录 前言
汉、十六国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青釉褐彩壶
佛鎏金铜坐像
佛鎏金铜坐像
中书舍人造鎏金铜佛坐像
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韩谦造望金铜佛坐像
刘国之造佛鎏金铜坐像
宋德兴送佛石坐像
彩绘石雕佛立像
佛鎏金铜像
交脚弥勒石像
释迦牟尼佛铜像
佛鎏金铜像
杨僧昌造像鎏金铜像
李思造释迦多宝佛铜像
高阿兴造鎏金铜佛像
释迦佛铜立像
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
昙任造观音金铜立像
车安生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
张匡造观音菩萨青铜像
卢边之造观世音菩萨鎏金铜像
田延和造阿弥陀佛石立像
康胜造释迦佛碑像
道哈造弥勒像石龛
骆道明造释迦佛石像
释迦牟尼石碑雕像
释迦牟尼佛石像龛
释迦、弥勒造像碑
石雕胁恃菩萨残像
赵安香造阿弥陀佛石像
赵照金造释迦石坐像
菩萨石像
德何造像
石雕三尊菩萨立像
薛安颢造交脚弥勒石像
骆子宽造阿弥陀佛石像
阿弥陀佛造像
昙珠造佛石像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
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张勇洛造像碑
释迦说法造像碑
释慧影造释迦佛漆金石像
释迦牟尼石像
释迦牟尼石像
菩萨思维石像
释迦游化石像
比匠法阴造佛碑
高海亮造像碑
刘绍安合家造像碑
丁朗造像碑
刘绍安造像碑
释迦彩绘石雕立像
观音菩萨诸尊石造像
张伏惠造像碑
观音菩萨彩绘贴金石像
阿弥陀佛造像碑
释迦牟尼石像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荀国丑造释迦石坐像
董钦造阿弥陀佛鎏金铜像
释迦、多宝佛鎏金铜像
阿弥陀佛鎏金铜像
阿弥陀佛鎏金铜像
观音菩萨石像
阿弥陀佛三尊铜像
观音菩萨鎏金铜像
观世音菩萨石像
大势至菩萨石像
思维菩萨铜像
菩萨鎏金铜像
天王鎏金铜像
阿弥陀佛石坐像
观音菩萨鎏金铜像
明王石造像
菩萨残石立像
菩萨石像
天王鎏金铜像
十一面观音石像
力士鎏金铜像
菩萨木雕像
明王石像
天王石像
如来佛密宗石坐像
力士石像
释迦石立像
如来佛石坐像
弥勒佛石像
十一面观音石像
观音菩萨石像
菩萨木雕像
力土残像
阿弥陀佛夹纻漆像
天王菩萨石像
观音菩萨鎏金银像
宋、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阿难石像
迦叶石像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金背光银菩萨像
菩萨鎏金铜像
释迦佛龛像
潮州窑白釉释迦像
菩萨鎏金铜像
罗汉彩塑像
菩萨漆金彩绘木雕像
阿嵯耶观音像
元、明、清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白救度佛母泥金铜像
德化窑观音瓷坐像
文殊菩萨铜像
不动佛铜像
毗卢这那佛铜像
释迦米色釉瓷像
吉祥天母鎏金铜像
观音鎏金铜坐像
千佛堂造像碑
大威德金刚铜像
莲花生镀金铜像
释迦牟尼铜像
宗喀巴铜像
四臂观音铜像
竖三世佛镀金铜像
弥勒佛镀金铜像
释迦牟尼坐像
钢鎏金祖师坐像
金镶东珠菩萨立像
大轮金刚手像
玉雕观音像
佛教造像各时期代表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介
……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