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

2010-03-21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8688/9787010078687 ·条形码:978701007868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 去商家看看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 去商家看看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8688/9787010078687
·条形码:97870100786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是作者于2005年1O月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邀请作学术访问的研讨纪录。研讨主要涉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袖和叶剑英、胡耀邦、华国锋、王震、胡乔木、邓力群、周扬、李德生、耿飚等当代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文化大革命”、“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粉碎“四人帮”、批评“两个凡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反对精神污染、作出《历史决议》等重大历史事件。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史料丰富,议论纵横,观点独到,语言生动,中美学者的共识和歧见坦陈读者面前,有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史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程中原,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至1955年,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函授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任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评为副教授。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6年评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著有《张闻天传》、《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邓小平在1975年》、《历史转折论》、《转折年代》、《在历史的漩涡中》、《新路》、《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等,参与编辑出版张闻天著作、胡乔木著作和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多种。
编辑推荐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
讲演
从“学徒”到中共第一支笔——1941一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
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得力助手——1977—1982:胡乔木与邓小平
答问
在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中胡乔木起什么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因何而写?
《莫斯科宣言》的起草过程中,中苏两党的不同看法是怎样妥协的?
毛泽东讲的“三七开”,应该怎么理解?
写张闻天、胡乔木这样的人物传记,怎么处理政治敏感性问题?
有人为何到处讲胡乔木的坏话?
怎样看待反对精神污染这件事?
研讨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邓小平
关于整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关于军队整顿
关于派性和铁路整顿、钢铁整顿
邓力群与《论总纲》以及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命运
1975年整顿为何中断?
关于“四人帮”篡改毛主席的嘱咐
关于对毛泽东的称谓问题
关于恢复高考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关于农村改革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
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胡乔木与胡耀邦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及其后胡乔木等人的工作
关于邓小平何时居于主导地位
关于陈云的贡献和他同邓小平的配合合作
参阅
邓小平与1975年整顿论略
在历史转折过程中邓小平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陈云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独特贡献
胡乔木眼中的毛泽东——访《胡乔木传》编写组副组长程中原
胡乔木与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
胡乔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论
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胡乔木
……
序言 2005年10月11日至27日,我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傅高义教授①邀请,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学术访问。正在波士顿探亲的夏杏珍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全部学术活动。
在哈佛大学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为:
一、作学术讲演两次。
第一次在10月14日下午,题为:《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第二次在10月20日下午,题为:《1977-1982:胡乔木与邓小平》。讲演会由傅高义教授主持。出席讲演会的有:哈佛大学的赛奇教授(Anthony Saich,亚洲部主任)、戈德曼教授(Merle Goldman,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马丁·怀特教授(Maytin K.Whyte)、戴慕珍教授(商科学院)、萧庆伦教授(李国鼎讲座经济学教授),在波士顿的中华医学会荣誉顾问江渊声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麦金农教授(Stephen R.Mackinnon);德国海登堡大学R.G.马奈尔教授;在哈佛大学访问的日本东京大学高原明生教授,韩国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李宗哲教授;中国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等在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许宝友、贾毓玲等。
讲演稿(中英文对照)会后分发给听讲者。
每次讲演后回答学者提问。由夏杏珍记录、整理。
二、举行小型学术研讨会八次。
八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由傅高义教授主持并提问,由程中原主讲,夏杏珍补充。对有些问题,与会者展开讨论。傅高义教授的三位助手、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参加研讨并记录整理。他们是:姜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时为日本神户大学教授;高申鹏,中山大学博士,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任意,任仲夷之孙,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一级学士,时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学研究生,傅高义教授研究助理。
文摘 插图:


讲演
从“学徒"到中共第一支笔——1941-1981:胡乔木与毛泽东
胡乔木的名字是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盖棺论定”。毛泽东在1976年9月逝世,照常理,胡、毛关系到这时也就终结了,而我的讲演题目,把他们关系的下限定在1981年,延伸了五年。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实际上,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论定”很不容易,“盖棺”而未能“论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论,就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有“两个凡是”,也有全盘否定。直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才最终“论定”。而胡乔木,是这个历史决议的主要起草人。所以,讲胡、毛关系,要讲到1981年才比较完整。
胡、毛关系前后持续了40年,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一、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1941年2月到毛泽东身边,担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到1949年进城。这是从学徒到助手到开始独当一面工作的阶段。
二、20世纪50年代。胡乔木在毛泽东领导下,一方面独当一面,主管新闻工作;一方面参加文件起草。这是开始发挥党内第一支笔作用的时期。
三、20世纪60年代前期。胡乔木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说是诗友时期。1961年夏,胡乔木因病休养。1964——1965年间,胡乔木与毛泽东的交往主要是诗词创作和修改。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初期胡乔木受到冲击,因毛泽东要去看他而受到一定“保护”。从1967年夏至1974年,胡乔木处于他自己所说的“冷藏”状态。1975年,毛泽东起用胡乔木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胡乔木“复出”,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协助邓小平进行各方面的整顿。在年底开始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靠边”。所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可分为“受冲击”、“冷藏”、“复出”和“再受批判”四小段。
五、1977年至1981年5年,可称之为“历史评价时期”。
下面,按照这五个段落来讲一讲胡乔木和毛泽东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十年沐春风
胡乔木是在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后调到毛泽东身边当秘书的。
对于胡乔木来说,到毛泽东身边当秘书,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胡乔木到毛泽东身边的最初十年,是从学徒而至助手、再至独当一面工作的时期。他同毛泽东朝夕相处,在毛泽东这样的导师指点下做事、写作,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