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63377611/9787563377619 ·条形码:9787563377619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
 |
|
 |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63377611/9787563377619
·条形码:97875633776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通过唤醒曾让我们沉醉的记忆,检视三十年来伴随国人心智开放、成熟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三十年间,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让冰河缓缓解冻,大众文化开始生长起来——位叫邓丽君的台湾女歌手带着她的天籁之音悄然来袭,各种大众文化热潮自此一发不可收:柔靡轻款的歌声未息,香港的声画让佛家少林寺开创了数十年的视听武打之风。一种叫“朦胧诗”的文学体裁席卷全国,一代青年都是文学青年.让人如痴如醉的《霍元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开拓了民众精神世界新的疆域,金庸的“成年人童话”在有华人的地方数十年不衰,琼瑶的小说竞成“爱情教科书”。一个“新民俗”——春节联欢晚会,承载了多少人的文化记忆,王朔的文字,让人知道崇高可以挖苦,高尚可能可笑.席慕蓉的清浅诗行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灵,由北向南辐射的“汪国真热”竟以笑柄煞尾,余秋雨由万众仰首的文化大师变成了对世故文人的“千年叹”: “全民选秀”造成的电视传播业奇观
作者简介 谢轶群,青年作家,自由撰稿人。生长于潜山,沉潜于安庆,试笔于昆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化评论及文史随笔等40余篇,出版有历史散文《民国多少事》(九州出版社,2007)。其作品知性与感性交融,文风清逸流畅,不写快餐文字,力避学究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媒体推荐 旧时情境,今日目光。中国三十年间大众文化史的深情记录与深沉思考。
--香港《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师永刚
本书清晰叙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大众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视角独特,文采斐然,颇具学术性和史料性,并给人享受,发人感慨。在同类题材中,本书是一本有特色、有创见的著作。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泳
当大众从革命的精神兮兮中走出,大众复苏,大众文化也开始复苏。在这特别的三十年,原本百姓日用的精神消费、男欢女爱、家长里短、民间小调、通俗歌曲,在此间却有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冲击和跌宕。此书是回顾,也是反思,语调平和、内蕴深远的反思。在大家都急急忙忙向前奔的时候,这种回顾和反思,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编辑推荐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编辑推荐:几代心灵的不灭记忆,时光深处的悠远回声;著名传媒人士与学者师永刚、谢咏、张鸣鼎力推荐!
目录 引子/1
解冻的冰河/1
——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
“白天听邓小平,晚上听邓丽君”/23
——大众文化第一波
一座寺庙的电影传奇/35
——《少林寺》及其系列影片
文星照耀中国/50
——文学热与朦胧诗潮
迟志强人狱与家庭舞会遭取缔/80
——大众文化发展的短暂遇挫
第一部香港剧集与第一首粤语流行歌/94
——《霍元甲》冲击波
现代游侠与都市骑士/105
——《上海滩》和周润发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117
——金庸武侠小说的商业与文化奇迹
海峡彼岸的“爱情教母”/135
——琼瑶言情小说及其影视产品
“新民俗”的盛与衰/149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同根同祖的清新之风/165
——台湾影视歌的十年风靡
行吟诗人般的“摇滚教父”/181
——崔健与中国摇滚二十年
新诗也通俗,诗人也流行/196
——席慕蓉与汪国真
“国产电视剧终于好看了!”/213
——《渴望》开启的大众文化新局面
从艺术殿堂到商业江湖/224
——张艺谋与陈凯歌的电影之路
躲避崇高与亵渎神圣/239
——王朔、周星驰与无信仰心态的流行
古代经典与现代声画/250
——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呈现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263
——荣辱余秋雨
商业时代的传播业奇观/279
——被“全民选秀”搅动的社会
网络文学、网络事件与网络红人/290
——网络文化的初潮涌动
主要参考书目/306
后记/307
……
文摘 解冻的冰河
——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
1978年以后的这些年,叫“新时期”。算起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进入“新时期”已经整整30年了。回看刚刚摆脱“文革”梦魇、进入新时期的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我们感觉好比一条冰封已久的河流,在终于来临的春阳的照耀下,开始在“咔咔”的冰裂声中逐渐解冻。
新时期以前,被极左思潮和政策笼罩的中国大陆,红潮滚滚之下,大众文化领域一片单调、灰暗、阴郁——甚至根本就没有“大众文化”,有的只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教,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产生自国家意志和体制运作。那些年,女性衬衫领口有花纹都会被指为“资产阶级趣味” ,靠在南墙根的老头闲聊几句“刘备招亲”之类都会是“为封建统治者张目”,随时会招来横祸。长达十年的文革中,大众所能参与的文娱活动,所能达到自己本能需要的精神满足的对象,基本就是由国家认可和强力推广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
所谓“八个样板戏”,就是《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这些剧目由最高层的“无产阶级文化旗手”江青亲自组织创作,演职员里汇集了全国一流的文艺家,比如袁世海、汪曾祺、闻捷;但他们只能按“指示”创作,沦为极左文艺路线的工具。
样板戏以宣扬阶级斗争、颂扬革命暴力、抑制人性情感、培养政治忠诚为旨归,剧目创作出由江青审看、改定后,做为不得有丝毫“走样”的“样板”令各地剧团搬演,同时几乎禁绝一切传统优秀剧目。搬演中,如果 “钦定”的“样板”中某角色在某时间里抬了左手,那任何地方、任何剧团的演出中在这时该角色就不得抬右手;而且,连角色服装上的一块补丁的大小都不许和“样板”有丝毫误差!
看戏,在电视、舞会、旅游等文化活动形式远未普及的时代,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这种荒谬的“艺术”几乎是那时公众唯一可看的戏,反反复复,看来看去,戏瘾再大的人也都兴味全无、不胜其烦。“戏不戏,红灯记;唱不唱,沙家浜”,这句我的家乡那时私下流传的顺口溜,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烦闷情绪。
“一个作家”是指浩然。这位原名梁金广的作家是那个谎言时代的应声虫与大红人,写有完全符合“路线”和“政策”、深受“上面”肯定的小说《艳阳天》、《西沙儿女》等。他是文革中唯一被允许在书店销售作品的作家。傅雷、赵树理、巴金等作家在“文革”风暴中家破人亡之际,他却可以坐着军方的专
……
后记 对三十年来大众文化热潮的一番匆匆巡礼,到这里就结束了。全书脱稿,秋风已凉,大半年来的心力倾注,能结晶为这样一本书奉献给大家,也堪欣慰。
构思全书框架之时,一层层旧影或朦胧或清晰地在心头浮现。这三十年,也正是我由一个学语孩童到年过而立的三十年——亲身参与的历程与变迁、个人成长史的渗入,赋予了写作别样的激情与快乐,这让我在尽量全面、客观地叙议之外,并不刻意规避行文的个人体验色彩。
动笔之前,我集中一个月时间,在图书馆翻检过往期刊数百册。随着一摞摞粗陋的杂志从库房深处调出,翻开一页页发黄的纸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