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蟹螺藏族图录集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105097043 ·条形码:97871050970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蟹螺藏族图录集 去商家看看
蟹螺藏族图录集 去商家看看

 蟹螺藏族图录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105097043
·条形码:97871050970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蟹螺藏族图录集》是作者在四川省石棉县蟹螺藏族乡田野调查和研究的成果。蟹螺乡的藏族有两个支系:一支是自称“尔苏”(或鲁苏)的藏族,一支是自称“木雅”(或木涅)的藏族。他们都是藏族中人数较少的支系,保留着自身的母语,其语言所属虽为藏缅语族,但所属语支尚未确定。他们保存的传统文化在当前急剧变迁的时代下,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于石棉“尔苏”及“木雅”藏族,先前一直缺乏系统的田野资料,研究比较薄弱。《蟹螺藏族图录集》可谓第一部关于石棉藏族比较系统的民族志,也是第一部关于石棉藏族民族历史及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著作。
  《蟹螺藏族图录集》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以田野日志的方式介绍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过程;二是对蟹螺堡子(即蟹螺江坝村5组)的“尔苏”,对木耳和猛种堡子(即蟹螺猛种1、2组)的“木雅”,作了较详的民族志叙述;三是在分析民族志资料的基础上,对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思考。
目录
序言
木耳堡子
蟹螺堡子
猛种堡子
乔白路堡子
后记
……
序言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这几条江的上游。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
  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傈、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和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
文摘 插图:




后记 当这部图录集正在编辑之中时,“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蟹螺虽然没有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之中,却属于龙门山地震带密切牵连地区,受到地震的严重影响。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即通过电话了解到,蟹螺木耳、蟹螺、猛种等堡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蟹螺老堡子民居大多已成为危房,老乡纷纷从老堡子搬出准备拆迁转移至河坝,从而将使老堡子彻底废弃。
尽管这次由自然力量突发引起的变迁令人意想不到,但是,这部图录的辑成一开始就含有作者为时代变迁而记录保存的意图。当然,此时这部图录集就显得尤为可贵了。其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所记录的那些器物、设施等物质文化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反映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特殊的文化场域和氛围。人们在这个特定的场域里与自然发生关系,从而营造并传承他们的文化。正是这个场域才使存活于其中的文化习俗让人得以理解。
这部图录集其实就是蟹螺藏族的部分文化遗产的形象的记录。图录集反映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属于蟹螺藏族的;图录集以图片的方式记录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是属于蟹螺藏族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部图录集不是属于作者我的,而应该是属于蟹螺藏族他们自己的。
我这样说是首先需要肯定的,但这还不够,还需要由此更进一步肯定:蟹螺藏族的这份贡献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不仅展示了蟹螺藏族自己的生活与观念,而且显示了更加普通的人们共同的生活与观念。且以敬山的习俗与观念举例来说,蟹螺藏族世代相传此俗,意在与天(自然)保持一种亲近而又敬畏的关系,从而达到息事宁人的和谐局面,最终以实现种群的永续存在与发展。而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先哲对此就作了高度总结。例如庄子以“天地”、“天道”、“天运”为专论,提炼出“天乐”的概念。提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正所谓“礼失而求之于野”,蟹螺藏族竞一直实践和传承着“天乐”的宇宙观。哪怕在大地震的环境下,他们都毫无怨天忧地的表现,他们仿佛深知“天乐”的奥义——“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雕众兴而不为巧”(庄子语)。正是蟹螺藏族的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如象“天乐”这样的观念,使我们发现我们共同的文化继承性。所以,归根结蒂,这邵图录辑记录的文化形式或遗产,又不仅仅是属于蟹螺藏族的,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在这里,我同时作为读者,首先要感谢蟹螺藏族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让我们同时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图景。
这部图录集承蒙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特表谢忱。我特别感激本书的责任编辑罗焰,对于大量她实际很陌生的文化图片的安排、编辑,她甚至比我更细心、会意。我想,由于她的智慧和辛苦的付出,人们一旦展开这部图录集的画卷,就一定会把那些凝固的形象读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