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5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09711711/9787509711712 ·条形码:978750971171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 去商家看看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 去商家看看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5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09711711/9787509711712
·条形码:97875097117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内容简介:《缅甸历史论集》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中不仅有国内卓有成就的缅甸史研究者,而且有国外一流的缅甸史研究者,还有一些颇为突出的中青年学者,可以说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的缅甸研究名家。
《琉璃宫史》是用缅文撰写的古代缅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翻译难度极高。李谋、姚秉彦等多位研究缅甸方面的学者,在我国研究缅甸史的前辈、著名学者陈炎以及任竹根先生指导下,前后花了30多年时间,终于译出了这部历史经典。本论文集也展示了它的丰富内容。
该书内容充实,论而有据,言之有物,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会令读者目不暇接。
作者简介 李谋,1935年11月生,河北唐山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缅汉词典》等多部大型辞书的主要编辑和撰稿人; [缅]“琉璃宫史》(上、中、下卷)译文的审校统稿注释者;合著《缅甸文学史Ⅺ、《东方文学概论》、《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缅甸文化综论》、《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等多部专著。发表有关东方文学、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缅甸历史、文化、文学、民族的论文多篇。
李晨阳,1968年3月生,湖南湘乡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常务理事。一直从事缅甸研究以及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迄今合著《列国志·缅甸》、《列国志·柬埔寨》等,参加翻译的著作有《剑桥东南亚史》等共10余部。在《当代亚太》、《世界民族》、《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等报刊和论文集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钟智翔,1965年2月生,湖南邵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委员,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著有《缅甸研究》、《缅甸语言文化论》、《缅语语音的历史语言学研究》等专著,编写《大学缅甸语》、《缅汉翻译概论》等教材合计12部,发表有关缅语语言学、缅甸国情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次,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编辑推荐 《缅甸历史论集:兼评<琉璃宫史>》: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缅甸史学综论
八十年来(1925—2005)的缅甸史研究
缅甸历史研究
缅甸历史编纂学
缅甸编年史的特征
预言、征兆和对白:缅甸史编纂的基本工具

第二部分 缅甸历史研究与史料考辨
《大编年史》可靠性的比较研究
有关贡榜时期的缅文史料
《琉璃宫史》导言
《琉璃宫史》研究
缅语的文化源头及其历史时期划分
战国时期:动荡的缅甸封建社会
十六世纪泰缅历史上的两位大帝及其影响——评勃印囊和纳黎萱的历史功业

第三部分 缅甸古代对外关系
《琉璃宫史》有关中国的记述评析
试论《琉璃宫史》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阿摩罗补罗宫廷的三位中国公主——1790年一段外交骗局的稗史
缅斯两国佛教的相互依存和发展
试析古代泰缅战争与泰缅文化交流
缅甸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发展及其影响

第四部分 《琉璃宫史》评析
多视角看《琉璃宫史》
略论《琉璃宫史》的题材特征及其史学研究价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文化视角看《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中的文学世界
佛陀与罗摩的血缘关系——读《琉璃宫史》之一得
关于《琉璃宫史》中阿阇世王灭吠舍里的时间问题
第五部分《琉璃宫史》中译本出版
翻译《琉璃宫史》的前前后后
庆贺《琉璃宫史》中文版出版
我国首部汉译缅甸国史问世——庆贺缅甸《琉璃宫史》在中国出版
刍议《琉璃宫史》书名的翻译
《琉璃宫史》翻译心得
《琉璃宫史》中译本的贡献和局限
后记
……
序言 李晨阳研究员送来他和李谋、钟智翔教授主编的《缅甸历史论集》文稿,请我为之作序。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我当过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而且是因为我的缅甸研究情结。我的东南亚研究的学术生涯是从缅甸研究开始的,而且在最初的十年中,主要就是研究缅甸,写了一部《缅甸史》。直到现在,缅甸研究仍然是我研究东南亚的一个方面,我最为关注的问题。读了这本书稿,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学术水平的缅甸历史论集,也是至今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缅甸历史论集》,在多方面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确实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激起了我的一些感慨,想“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因此,欣然为之写下一些感受。
《缅甸历史论集》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这是一部高水平的缅甸史研究学术论文集。作者中不仅有国内卓有成就的缅甸史研究者,而且有当代国外一流的缅甸史研究者,还有一些颇为突出的中青年学者,可以说是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缅甸研究名家。国外学者中,《(大编年史)可靠性的比较研究》一文的作者维克多·莱伯曼是美国著名的缅甸史学者,他在30多年前就完成了研究缅甸封建王朝行政和政治制度的博士论文,后来又在此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了在学界很有影响的《缅甸行政循环:无政府和征服,约从1580年到1760年》一书。
文摘 对这一时期的缅甸史,目前还没有一部专著。现有的研究成果,较为偏重于政治发展方面的论述,可见约翰·卡迪的《战后东南亚史》和上述法朗克·塔拉基《缅甸:从王国到共和国》的有关章节。休·廷克的《缅甸联邦》一书对独立后最初几年缅甸内政外交的论述,一直受到西方缅甸问题专家的重视。法朗克·塔拉基的《在缅甸建设一个福利国家,1948~1956年》和路易斯·瓦伦斯基的《1951~1960年缅甸经济的发展》两书,对1950年代缅甸经济的发展作了详细分析,提供的资料也很丰富。威廉·约翰斯顿的《缅甸的外交政策》则是论述这一时期缅甸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唯一专著。
要了解作为这一时期核心政治结构的缅甸领导人的情况,有一些缅甸人自己撰写的有益的出版物可供参考,如貌貌的《缅甸政治与奈温将军》(伦敦,1969)、吴努的《星期六之子》(纽黑文,1975)、貌貌基的《缅甸的政治价值观:独裁主义的社会——政治根基》(纽约,1983)、昭坦荣威的《缅甸的掸族:一个被流放的掸人的回忆录》(新加坡,1987)。
独立以来的缅甸史研究的学术性较强的论著仍属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著作。在缅甸政治研究方面,约琴夫·西尔弗斯坦发表的作品颇多,如他主编的《昂山的政治遗产》(伊萨卡,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部,1972),他写的《缅甸:军人统治与停滞的政治》(伊萨卡,1977)、《缅甸的政治:国家统一的困境》(新不伦瑞克,1980)。其他较为重要的论著,除上述法朗克·塔拉基的《缅甸:从王国到共和国》,还有罗伯特·H.泰勒的《国家在缅甸》(伦敦,1987)。
后记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进程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的缅甸对中国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目前中国与缅甸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的东南亚学研究中,缅甸研究也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缅甸主要与中国云南接壤,因此国内东南亚学界有着某种默契,认为缅甸研究更多应由云南的学者承担,就像越南研究主要由广西的学者承担一样。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省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的学者在缅甸历史、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涌现出了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贺圣达研究员这样的国际知名学者。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云南的缅甸研究目前总体上处于下滑的阶段,远不能满足中缅关系的发展以及云南企业把缅甸作为“走出去”首选市场的需要。
下滑首先表现在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目前多位对缅甸有较深研究的云南学者即将退休,而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与他们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次,云南现在鲜有精通缅语而又专攻缅甸研究的学者,对缅甸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多不懂缅语,而精通缅语者往往专注于教学或者缅甸语言文学研究,不像广西有一大批精通越南语而又只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的学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