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象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 ·ISBN:9787101029505 ·条形码:97871010295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禅宗哲学象征 |
 |
|
 |
禅宗哲学象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6月
·ISBN:9787101029505
·条形码:97871010295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彻见真如本心,它无意于用“加法”去建构什么“体系”。然而,当笔者漫步禅林,透越银山铁壁般的公案,欣赏新奇瑰美的意象,涵咏睿智灵动的禅诗,却惊奇地发现,禅宗哲学的公案、颂古、禅语,在电光石火中闪烁着理性深沉,在睿智陡峭中流宕着通脱圆润,体现了哲思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审美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吴言生,1964年生于安徽庐江,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北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禅学》主编。
1999年以来,在《哲学研究》、《文学遗产》、《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人文杂志》、《中国佛学》等杂志上发表禅学、诗学研究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言
导言
上编
第一章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一、本心的超越
二、本心的迷失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一、泯除拣择
二、截断意路
三、悬搁语言
四、消解自他
五、融汇生死
六、打通圣凡
七、圆融空有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一、击节机锋迅疾
二、赞叹机锋相酬
三、激赏大机大用
四、批评机锋迟钝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一、一切现成
二、能所俱泯
三、圆融互摄
下编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
一、“本来面目”
二、“无位真人”
三、“这个”“那个”
四、“父母未生时”
五、“心月”“心珠”
六、“桃源春水”
七、“寸丝不挂”
第六章 禅宗哲学的迷失论
一、“迷头认影”
二、“舍父逃走”
三、“抛却家宝”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
一、“磨镜渐修”
二、“十牛图颂”
三、“我法二空”
四、“截断两头”
第八章 禅宗哲学的不二法门
一、“彼此不二”
二、“垢净不二”
三、“生死不二”
四、“指月不二”
五、“色空不二”
第九章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
一、“触目菩提”
二、“水月相忘”
三、“珠光交映”
四、“饥餐困眠”
结语
后记
……
序言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20世纪30年代,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文摘 从对公案意趣及雪窦颂古的分析可以看出,“廓然无圣”的重点是本心的超越性,这是禅宗最根本的精神。①本则公案既有超越凡圣的维摩不二,又有“见非是见”的楞严三昧,还有随说随扫的金刚般若,凝聚教乘菁英,显发禅门妙用。只要参透了“廓然无圣”这一句话,参透了这一则公案,就会同时领会千句万句话、千则万则公案。
雪窦的颂古,从文学性看,也堪称上乘之作:先是用“圣谛廓然”等十六字重现一则公案,在不作任何评判中流露出自己深邃的禅学见解;之后余兴犹酣,又以“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巧翻新锦,提出疑问,引而不发;以“阖国人追不再来”渲染出达摩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辛勤来东土,只度有缘人的一代宗师的精神气质;以“千古万古空相忆”衬出武帝对错过明师的悔恨惋惜。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回环唱叹,低徊怅惘;末二句“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又陡翻新意,以清丽的诗句,象征澄明本心,人人具足,遍布寰宇,使人有清风拂面脱落身心的喜悦之感。雪窦颂古,与公案珠联璧合,不但精妙地传达了公案的神髓,而且以透彻的悟性、娴熟的技法,大开大阖、收放自如地吟咏了本心的超越性。
后记 1996年6月~1999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霍松林先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学位论文《禅诗研究》。2000年6月,我进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方立天先生的指导下,继续研究佛学与诗学。进站时,我提交了《博士后研究计划》,其中谈到进一步充实提高《禅诗研究》,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主要包括《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三部。半年时光匆匆而逝,我日日在闭关中度过。现在,拙稿终于呈献在读者诸君的面前,我也得以暂时舒一口气,静对摇窗新绿了。
霍松林先生和方立天先生,分别是文学界、哲学界德高望重、有学术影响的学者。亲炙两位先生的法席,我时时感受到哲学与文学、禅韵与诗情的交汇圆融,理性的深邃与悟性的通脱鼓荡着我,成为我学术探索的灵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