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9703840/9787509703847 ·条形码:9787509703847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 去商家看看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 去商家看看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9703840/9787509703847
·条形码:97875097038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外文书名: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1978-2008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的作者试图从历史进程、公民权力、制度变迁、治理结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民间组织与社会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变迁等几个不同的视角来测度、把握和总结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并得出结论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组织的发展正推动着中国走向公民社会。
作者简介 王名,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主编。1997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非政府管理;公民社会与治理;CDM与NGO参与环境治理。自1998年创设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NGO研究至今,领导了清华大学关于NGO的各项主要研究项目和实证调研。近年来侧重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制度规范角度研究NGO,并探索运用口述史方法、人类学方法开展NGO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NGO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社团改革》(合著)、《民间组织通论》(合著)、《日本非营利组织》(合著)、《德国非营利组织》(合著)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一书旨在研究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民间组织,进而揭示由民间组织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革。
目录
作者简介
 序言
 第一章 民间组织的发展及通向公民社会的道路
 第二章 扩展中的公民结社权
 第三章 民间组织的法制建设
 第四章 民间组织的专项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五章 民间组织治理的变革
 第六章 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第七章 民间组织的发育与社会重建
 第八章 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中国的逻辑
 第九章 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
 附录 民间组织年表(1978~2008)
……
序言 过去3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民间组织。
本书的目的是研究过去30年伴随改革开放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民间组织。
中国的民间组织伴随改革开放而生,迄今已走过了30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民间组织发育、成长和走向繁荣的这30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卷逐步展开的转型时代,市场体系从无到有,政府职能全面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复杂交织,社会伦理和价值观也备受洗练。中国的民间组织玉成于斯,必然带有深刻的时代与历史双重烙印,形成难于涤清的中国特色。也正因此,民间组织乃承载着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重任。民间组织,又叫社会组织,指那些在党政体系、市场体系之外的具有非政府、非营利和社会性特征的公民社会组织。在中国的现今语境下,民间组织不仅代表着市场失灵条件下的经济利益,代表着政府失灵条件下的公共利益,而且也代表着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更加广泛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这里不仅包含千千万万由公民自发成立的草根组织,也有以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或社会群体为核心组成的社群组织,有服务于城乡特定空间范围的社区组织,还有大批有党政背景的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等旧体制下面临改革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等等,中国的民间组织由此构成一个极为庞大、复杂、易变和充满多重性的体系。在相当程度上,这个由各种民间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体系的改革、完善与建设的要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任务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说,由各种民间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体系,与由各类企业构成的市场体系,以及由各级党政机关所构成的国家体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现代中国社会,它们矛盾统一、相映成辉,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在转型中成长进步、走向繁荣。
文摘 第一章 民间组织的发展及通向公民社会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演进中,民间组织是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它们伴随改革开放的洪流而生,在市场经济的潮涌中跌宕翻滚、生生不息,推进并演绎着生活在这个巨大国度中的公民们以各种方式彼此携起手来;在转型中共同构建民主、自由和博爱的和谐社会的历程。本章在对民间组织概念给出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分两个大的阶段考察和回顾了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并从制度变革、公共空间和集体行动三个角度分析了民间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变迁,进而探讨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一 民间组织的基本界定与公民社会的含义
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分析这一过程形成和演变的社会基础,进而探讨由民间组织发展而推动的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道路问题,就有必要首先对文中所用民间组织一词从概念、属性和分类上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并赋予公民社会以应有的含义。
(一)民间组织的定义
本章使用“民间组织”一词,概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
一般来说,民间组织类似于英文中的“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或“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k Organization),属于独立于国家体系之政府、市场体系之企业以外的公民社会部门,或称为非营利部门或第三部门。当然,中国的民间组织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公民社会组织,无论在公民的主体性上,还是在外部环境的规范性和内部治理的制度化程度上,中国的民间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色。
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民间组织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20世纪80年代,民间组织主要指伴随改革开放涌现出的各种社会团体,一般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基金会等形式出现,它们和各类公司企业一样,虽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但又往往依存于各级党政部门。参与这些社会团体的多为知识分子、农民、个体从业者和离退休的党政干部,许多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往往成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