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水利 >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6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8465937 ·条形码:978750846593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 去商家看看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 去商家看看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6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8465937
·条形码:978750846593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全面论述了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再生水、海水和虚拟水等各类水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进展情况、分析计算方法、评价理论与应用前景;研究分析了狭义水资源数量质量变化与水资源情势相互作用和影响;对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分析计算、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等高效利用措施和效果,以及土壤水资源参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替代等方面,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从广义水资源角度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适水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方法。《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内容新颖丰富,反映了当今国内外在水资源方面新的观点、概念、方法和思路。可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利、环保、农业等相关专业科研、教育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广义水资源与适水发展》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1章 水资源概论
1.1 水资源涵义及类型
1.2 水资源的属性
1.3 水资源系统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5 水资源的转化及影响因素
1.6 水资源开发利用
1.7 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实施水资源替代
1.8 建设适水型社会

第2章 雨水资源及其利用
2.1 雨水资源化内涵及必要性
2.2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2.3 暴雨变化规律
2.4 降水资源的计算成果
2.5 雨水资源化
2.6 区域雨水资源潜力计算分析
2.7 特殊形式降水-凝结水的变化及利用

第3章 地表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利用
3.1 地表水资源变化的因素分析
3.2 水土保持的地表水资源效应
3.3 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3.4 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的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3.5 地表水资源情势演变分析
3.6 洪水管理与洪水资源化

第4章 浅层地下水资源及其调控利用
4.1 地下水资源特征与分类
4.2 地下水资源背景分析
4.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4 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4.5 减少潜水蒸发增加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4.6 薄层淡水及其开发利用
4.7 浅层地下水开采控制指标和范围
4.8 咸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5章 狭义水资源及其与社会经济协调分析
5.1 狭义水资源量的内涵及计算方法
5.2 现状条件下的河北省狭义水资源量
5.3 狭义水资源量的情势变化
5.4 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
5.5 狭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分析

第6章 土壤水资源评价
6.1 土壤水资源评价意义.目的和研究进展
6.2 土壤水资源评价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质地分区及其面积
6.3 土壤水资源评价内容.依据和分类
6.4 土壤水资源评价层
6.5 农田土壤水资源分区数量评价
6.6 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率措施及其土壤水资源利用数量
6.7 土壤水资源参与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的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

第7章 深层地下水
7.1 深层地下水概述
7.2 深层地下水属性
7.3 深层地下水位变化
7.4 河北省中东部平原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第8章 海水资源利用及其发展前景
8.1 海水资源利用的意义
8.2 海水直接利用
8.3 海水淡化
8.4 海水利用开发条件及发展前景
8.5 实施海水利用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8.6 天然海冰资源

第9章 虚拟水资源
9.1 概述
9.2 虚拟水资源量化方法
9.3 虚拟水资源量化分析计算——以河北省为例
9.4 虚拟水资源战略优势度评价
9.5 河北省实施虚拟水资源战略的几点思考

第10章 地下水调蓄与地下水库建设
10.1 地下水调蓄的作用与意义
10.2 地下水库——地下水调蓄的主要形式
10.3 地下水补给的途径与方法
10.4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计算
10.5 地下水调蓄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0.6 河北省地下水库及其发展前景

第11章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
11.1 农业节水潜力分析——微观节水与宏观节水
11.2 井渠结合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1.3 没有万能的灌水方法和节水措施
11.4 提高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11.5 资源性节水和虚拟性节水

第12章 环境用水
12.1 环境概念和环境分类
12.2 水生态
12.3 环境改善与建设及其环境用水
12.4 环境用水计算
12.5 在水利规划中科学合理安排环境用水
12.6 解决环境用水对策和措施

第13章 水资源高度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13.1 概述
1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生存和发展环境
13.3 地表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13.4 浅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环境效益
13.5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13.6 地表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3.7 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效应

第14章 水质动态变化和水质水量结合评价
14.1 地表水质评价
14.2 依据水质资料的地表水质量评价
14.3 地表水水质与水量结合评价
14.4 地下水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4.5 依据水质资料的地下水质量评价
14.6 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

第15章 再生水资源
15.1 概述
15.2 再生水利用途径
15.3 再生水可利用量
15.4 再生水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系生态平衡和环境优良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沉重压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类社会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国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上,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发展现代水利,综合治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中心。积极促进用水模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并将其作为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念和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地区由过去主要靠开发新水源满足新增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用水,转变为主要靠提高用水效率和增加重复利用率来解决,从而控制取用水量的增加。农业用水量一般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最大,节水潜力也最大,建设节水型农业产生了重大节水效益,许多地区由于农业节水,逐渐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缺。工业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增加了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取用水量。城市生活用水结构不断调整,适度提高水价和采取相关经济手段来促进节水。一些大中城市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降低了取用水量。目前,水资源重点要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和大中城市高度集中用水导致的缺水问题。同时,应要努力保护水环境,解决环境用水。
文摘 插图: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在许多地区已使水资源循环转化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地表水调蓄、土壤水调蓄、地下水调蓄出现许多新的情势。
2.地表水调蓄
地表水调蓄发生着以下变化:
(1)山区水库大量建设,调蓄水量巨大,利用数量增加,使排放下游及人海的地表径流减少。
(2)平原洼淀疏干种田,减少了蓄水量,同时也减少了水面蒸发损失。
(3)地表径流中,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河床渗漏增加,也使河道径流减少。
(4)水库蓄水增加,扩大了灌溉面积,改善了灌区土壤水分状况,入渗补给了地下水。同时灌溉土地上土壤蒸发蒸腾量加大,但也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开挖河道、沟渠,加速了平原区排水,使土壤水分运动有利于脱盐,并使其排入下游和海洋,减轻了土壤和地下水的积盐。
(6)在林业发展的地区,增加了树冠截留雨量,森林调蓄水分增多,林木生长耗水量增大,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改善小气候。
3.地下水调蓄
地下水调蓄发生的变化及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地下水大量开发,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调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
(1)地下水位下降,使潜水蒸发大量减少,通过土壤的无效蒸发数量大量减少,增加了有效水资源数量。
(2)地下水开发量逐年增加,发展了灌溉,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3)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蒸发减少,土壤表层含盐量减少,降雨和灌溉冲洗作用增强,改良了大面积盐碱地。
(4)地下水开采和排水沟渠的完善,降雨入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改善了地下水质,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地下淡水面积和数量扩大。
(5)受地下水补给的河道基流量显著减少,河道特别是平原河道河干天数愈来愈多。
(6)地下水位下降,植物利用地下水数量减少,增加了对土壤水资源的利用,但同时增加了灌溉需水量。
(7)随着防渗工程的进展,田问输水管道化发展,小畦灌溉、渗漏补给地下水逐年减少。灌溉人渗补给地下水作为地下水资源的一项,因灌溉节水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一些。从微观角度看,灌溉节水效果很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看,灌溉节水减少了部分地下水资源量。微观节水量大于宏观节水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