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2010-03-1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07455748/9787807455745 ·条形码:9787807455745 ·版本: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07455748/9787807455745
·条形码:97878074557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内容简介: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以及“银色浪潮”带来21世纪养老危机这四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中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养老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国家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首先。论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非均衡性。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均衡分析法来展开,即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从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角度展开,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预测,求导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得出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需求膨胀这一结论。(2)从制度供给角度展开,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深层问题,指出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性瓶颈,且面临外在冲击,从而得出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3)在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膨胀和供给不足之后,论证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通过一系列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其次,剖析国内外农民养老制度。首先,对目前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详细剖析,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的制度选择与论证提供充分的依据。然后,鉴于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很多,从而详细分析了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粱鸿/1
第一篇 理论准备篇/1
第一章 前言/3
第一节 研究背景/3
第二节 研究思路/5
第三节 研究方法/8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9
第五节 可研究的方向/10
第六节 基本概念/11
一、养老制度的内涵界定/11
二、养老制度的结构剖析/11
三、养老制度的变迁/12

第二章 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评述/14
第一节 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研究/14
一、非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4
二、正规养老保障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5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研究/17
一、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原则的探讨/17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践评价的路径分析/22
三、对农村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分析/24
四、划分人群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26
五、其他相关研究领域/27
六、结论性评述/29

第二篇 制度非均衡篇/31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33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定义与现状/33
一、人口老龄化定义/33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34
第二节 农村人口老龄化动态预测分析/36
一、预测方法——要素法/36
二、预测方案的前提假设/37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40
四、人口老龄化凸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41

第四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性瓶颈与外在冲击/43
第一节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制度性瓶颈/43
一、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43
二、户籍制度较难跨越/44
三、农地产权制度不合理/45
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动/46
第二节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外在冲击/46
一、缺乏永久迁移的不完全的城市化的冲击/47
二、工业化生产力变化后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冲击/47
三、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48
四、农业——国际化背景下弱质产业/49
五、结论:家庭养老模式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的必然趋势/49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51
第一节 模型:中国的三大人口方程/51
一、农业人口方程/52
二、工业人口方程/53
三、闲散失业人口方程/54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的理论分析/55
一、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55
二、工业部门的人均产出/56
三、比较人均农业产出的增长率和人均工业产出的增长率/56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中国城乡实际养老资源现状及趋势对比/57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且农村收入绝对值较低/57
二、从城乡潜在收入的来源来看,农村养老资源增长空间有限/58
第四节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具体分析/59
一、乡村从业人员增长率低于全体就业人员增长率/59
二、行业就业人员户口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60
三、就业人员年龄构成造成农村养老资源缺失/61
第五节 结论性评述/62

第三篇 制度剖析篇/65
第六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剖析/67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67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及其诊断分析/68
一、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效果不理想/68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缺乏可持续性/69
三、集体养老、社会救济养老以及商业养老只覆盖有限的特定农民群体/69
四、农村社会养老地区间发展不均衡/70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分析/71
一、财政责任缺失,基本实行完全的个人积累/71
二、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大,缺乏风险分散的动能/71
三、保障水平低,没有调剂功能/72
四、缺乏养老预期、信息反馈差和逆选择/72

第七章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验启示/73
第一节 国外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73
第二节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对比分析/74
一、模式一:社会保险型/75
二、模式二:福利保险型/75
三、模式三:储蓄保险型/75
四、对比与评述:社会保险型最优/76
第三节 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剖析/76
第四节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78
一、体现社会公平机制,农民逐步享受国民待遇/78
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养老金替代率标准不应太高/78
三、实行分类别的、多层次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79
四、资金多渠道筹集,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须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79

第四篇 制度的路径选择篇/81
第八章 非均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83
第一节 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非均衡背景/83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各子系统非均衡发展/83
二、建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存在不均衡性/84
三、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供选择的制度模式多样性/85
四、农民群体多样性,且各类人群的养老需求不一致/88
第二节 非均衡养老模式的分人群设计——各个养老方式与人群的匹配设计/90
一、设计原则/90
二、具体匹配设计方案/91

第九章 中国农村留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及论证/92
第一节 留地农民内涵、人数及分布/92
一、留地农民内涵界定/92
二、留地农民人数及分布/93
……
第五篇 宏观运行篇
后记
……
序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为严峻。中国银色浪潮与21世纪的农村养老危机已经来临。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基于基本的公平正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对银色浪潮、国家稳定以及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重大课题。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传统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计划生育政策等制度性约束瓶颈,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面对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等外生性因素的冲击,加上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我国财政分权制度下农村养老资源投入压力和不均衡性,农村人口持续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流动,社会公平正义呼声的不断提高等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完成农民养老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面临着向社会化方向的变革。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农村养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也符合经济演化规律和产业递进逻辑。
文摘 插图:


陈思霞、卢盛峰①通过对养老保障相关因索的计量分析,认为可以提供基本的养老金覆盖到农村大部分地区,资金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通过个人所得税等方式预算平衡,解决农民养老的基本问题。对于有进一步需要的养老需求,可以向日本学习,建立以农民自愿为主的第二层社会保障,这部分费用由农民自愿交付,所受的保障水平与其所缴纳的费用相关。
(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的推进。
郑功成②提出人口不断分化推进。他认为需要在化解养老保险历史债务、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强化国家财政与劳动者个人的责任并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条件下,仍然持分类分层推进的观点,认为应当承认农村人口不断分化的现实并采取有区别的社会保障政策。
卢海元提出创新农村社保制度。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用于启动和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农民补贴方式的制度化。将农民补贴方式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机制的重建、农村基层组织职能转换有机结合起来,以低成本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史振磊④提出逐步扩大范围。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进行。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看,社会保障最初只覆盖工业工人,随后依次逐渐扩展到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公务人员和农业工人、个体劳动者和小业主,甚至工薪劳动者的配偶。
王延中⑤提出分区域推进。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不要太急。但是,每一个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可以分轻重缓急、分步推进。
刘福垣⑥提出社会保障覆盖率是全面小康的唯一考核指标。农民必须在分化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才能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而这个分化的过程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政府的任务是把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劳动力留下来,一步到位使他们享受城市人的国民待遇。
后记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辛勤培养我的导师梁鸿致以最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五年来在学术上所给予的精心指导和工作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梁老师渊博的知识、清晰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不仅促成了本文的完成,而且对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有益的影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许多老师对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彭希哲、王桂新、陈家华、胡守钧、王菊芬、陈月新、赵得余、程远、任远、郭有德等老师,不仅在学术上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在人生观上给予教导,在此也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感谢我的辅导员张真老师和魏星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感谢在课务上经常帮助我的骆红尔老师和彭玉音老师。
感谢朱莹、王云竹、曲大唯、褚亮、吴晓峰等学友们,与他们的学术交流给了我诸多启迪,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与2001级的硕士和2003级的博士同窗相处融洽的日子给我留下很多温馨的回忆,他们的关怀与帮助伴我度过了愉快的研究生岁月。
感谢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在这里我度过了弥足珍贵的五年和受益颇多的研究生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我能够潜心学习与钻研;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让我甚感自己知之甚少;周围诸多优秀同学的才华,对我激励,让我奋发。
走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岗位之后,有幸得到同院众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指点和帮助。尤其要感谢左学金、梁中堂、孙常敏、胡苏云、张启新、周海旺、王红霞等老师对我研究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感谢人口所同事们之间经常的愉快的思想交流与合作。
本人承担本书所有疏漏和错误的责任。
本书主要是我博士期间研究能力的一个总结,能够顺利完成并且让它初具良好的分析框架让我很欣慰。尽管它距离高水准的学术著作还甚远,但我肯定会沿着这个足迹坚定地走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养育之恩,无以为报,谨以此书献给养育、呵护和支持我的父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