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60530346/9787560530345 ·条形码:978756053034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西方文明史 |
 |
|
 |
西方文明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60530346/9787560530345
·条形码:97875605303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学校通识类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西方文明史》作为普通高校通识课程教材,旨在向当代大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明产生、发展、演变的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全书共9章,较全面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欧洲的工业革命及影响、欧洲政治革命与美国革命、欧美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强。《西方文明史》既可供各高校通识课教学选用,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以提高知识素养。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文明”与“文化”
二、人类文明的滥觞
三、远古时代的文明发展
四、古代东方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典希腊文明
一、远古爱琴文明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居民
2.爱琴文明的发现
3.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
4.迈锡尼文明
二、古典希腊文明
1.希腊的黑暗时代——荷马时代
2.城邦时代——多中心格局与海外殖民
3.斯巴达和雅典
4.希腊的宗教——多神崇拜与神人同形同性
5.希腊的文化
三、古典文明的东渐——希腊化时代
第二章 西方文明的继承与融合——古典罗马文明
一、早期罗马政治文明的演进
1.罗马建城和罗马王政时代
2.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与“十二铜表法”
3.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
4.共和国晚期的的社会斗争
二、帝国时代的罗马和社会经济发展
1.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
2.罗马帝国及其社会经济发展
三、古典罗马文化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一、中古欧洲文明的特征
二、西欧封建王国的建立与发展
1.远古时代的日耳曼人与欧洲民族大迁徙
2.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
3.法兰克王国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4.西欧中世纪的政治——贵族与骑士
三、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
1.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2.早期“拉丁教父”的神学活动
3.经院哲学
4.基督教文化在欧洲中世纪的地位与作用
四、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1.中世纪城市的复兴
2.城市的发展与市民阶级
3.城市的地位及其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从中古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西方文明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明
1.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文艺复兴的过程
3.文艺复兴的成就和影响
二、欧洲的扩张——地理大发现
1.地理大发现的社会基础与物质前提
2.欧洲的海外扩张
3.地理大发现的后果与影响
三、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
2.欧洲诸国宗教改革的过程
3.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五章 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一、科学革命
1.近代科学的缘起
2.占星术与天文学
3.炼金术与化学及医学
4.新科学的创立
二、商业革命与消费革命
1.欧洲商业的扩张
2.商业革命中的革新、管理和效率
3.消费选择与消费革命
4.重商主义与商业革命
三、欧洲启蒙运动
1.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基础
2.启蒙主义与理性主义
3.启蒙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四、近代西方哲学的兴起
1.从神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
2.近代西方哲学的高峰
第六章 欧洲的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端——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基础——农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前提
3.英国的技术发明了工业革命
二、欧洲和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法国工业革命
2.德国工业革命
3.美国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七章 欧洲政治革命与美国革命
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君主专制主义
1.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
2.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与君主专制主义
二、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关系的变化与革命形势的成熟
3.英国革命的进程及革命影响
三、北美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1.北美殖民地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独立战争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3.美国宪法的制定及其意义-
四、欧洲划时代的革命——法国大革命
1.旧制度的危机
2.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程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及特点
第八章 欧洲、美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
1.英国议会民主制度的改革
2.英国内阁制度的发展
3.英国政党及政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4.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二、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1.美国两党制的建立
2.美国南北战争和奴隶制度的废除
3.南部的重建
三、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1.德国的统一
2.意大利的统一
四、俄国农奴制的改革
1.近代俄罗斯的兴起
2.俄国农奴制度的危机与农奴制度的废除
五、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
1.法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2.北欧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
3.南欧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1.自然科学的发展
2.技术的进步
二、社会科学的新思想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
1.社会新思想的伟大成就
2.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
三、西方文明的扩张
1.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政治发展
3.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
后记
……
序言 1999年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西安交通大学遵照这一教育改革的精神,对教学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最初的时候,就是针对理工农医类院校学生缺乏人文知识的训练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有人称通识教育,也有人称博雅教育。无论如何称呼,其目的都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就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来讲,当然同样有着现实的、迫切的需要。
本课程“西方文明史”在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已有几年,深受学生喜爱。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明显居有优势。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具体说,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西风东渐,中国对西方的了解逐渐日深。同时,中国也日益卷入由西方国家所开启的工业文明——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的世界浪潮中去。因此,当代的大学生,对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渴望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要知道西方自近代以来为什么在经济、政治等诸方面都居有优势,“西方文明史”课程也就应运而生了。“西方文明史”从历史、文化、文明发展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系统了解西方提供了一个视窗,同时也拓宽了他们,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的知识面。应该说,“西方文明史”课程自开设以来,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文摘 第一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典希腊文明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的确,古希腊文明光灿夺目,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被学界称之为“希腊的奇迹”。
一、远古爱琴文明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居民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
希腊半岛是爱琴海区域的主要部分,依其地势可分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庇鲁斯山地和帖撒利亚平原。中希腊被一座座难越的关山隔离成小块的平原,古代著名城邦雅典即位于此。南希腊又称伯罗奔尼撒半岛,迈锡尼和斯巴达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城邦。半岛内相互隔绝的平原有助于形成独立的城邦,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大小城邦约有200多个,城邦间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战争,难以实现统一。半岛土壤贫瘠,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但适合种植葡萄、橄榄,于是希腊人大量栽种这两种作物,酿造葡萄酒和榨取橄榄油,运往埃及和西亚诸国交换粮食。
爱琴海岛屿众多,大小岛屿共有483个,其中最大的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中心,多山而肥沃,海上交通极为方便,是沟通埃及、巴比伦和希腊之间文明交通的重要桥梁。克里特岛是爱琴文明的发祥地。
小亚细亚位于爱琴海的东岸,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交汇处,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爱琴文明时期,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希腊移民。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人大规模的殖民运动,将这里变成了希腊世界的一部分。
希腊地区最早的居民不是希腊人,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亚人,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有较多的关系。公元前3000年,一批来自多瑙河流域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从马其顿分批进人中南希腊,与当地居民融合而成为希腊人。希腊人有阿该亚人、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伊奥利亚人、马其顿人等几个分支。
后记 20世纪末,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西方文明史”被确定为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同时,为满足教学需要,决定编写一部能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方文明发展历程及其成就、贡献的《西方文明史》教材。
《西方文明史》教材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和政治学系几位教师共同编撰而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李升元参与策划,鼎力相助。全书编撰大纲及体制由张启安和李秀珍两位老师讨论制定,教材撰写具体分工如下:
序言:张启安
第一、二章:李秀珍
第三、四章:孙宝玉
第五章:张启安
第六章:张晓民
第七章:陈建兵、张晓民
第八章:陈建兵
第九章:张启安、李诺尔
全部书稿的内容修订、统稿定稿以及书中插图选用绘制由张启安、李秀珍两位老师负责。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目前学术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各位学者的渊博知识和学术思想,给了我们颇多的启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谨向学界同行表示谢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有关方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