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62888X/9787807628880 ·条形码:9787807628880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 去商家看看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 去商家看看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62888X/9787807628880
·条形码:97878076288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良知与思考”文丛

内容简介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主要讲述了中国政府决定批准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几个公约,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从此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将人权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但是,开启真正新的人权时代还非常之困难。虽然2006年修改宪法时,将尊重人权写进了宪法,但是似乎大多数官员还是将人权解释为优质生活的“发展权”,而将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人人平等、保障自由、消除特权等最重要的人权内容排除在外。因此,近年来我国的人权事业进展非常有限。倒是我国在批评美国政府侵犯美国人民人权的时候,对人权的理解比较接近公约的原意。比如对某些人群的歧视,警察殴打百姓,监狱里对犯人的侮辱,对舆论的干涉,等等。可见这些官员并非真正不懂人权,而是面对国内的人权问题有所顾虑。这种做法给人以口头讲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口是心非的印象。这对于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大国是非常不体面的。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这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对人权的宣传和应用,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这些文章和演讲,都是作者对身边遇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直率的建议。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为五编,即:第一编:经纶之本;第二编:济世箴言;第三编:教育漫谈;第四编:午夜沉思;第五编,心宇寄语。可能有的文章包含了不同栏目的内容,分得不怎么科学。姑且这么分吧,只是给读者一个参考罢了。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十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圈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台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生活中的经济学》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媒体推荐 国家或者另外相应的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有许多公共服务是人民所需要而私人不能提供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义的服务。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的司法要公正。
  ——《国家的功能》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要加速农民进城,因此,我们的任务不在如何把农民留在农村,而在如何更快地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只要城里就业机会不缺,农村来的移民能够找到工作,贫民窟的问题就不大会发生。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从外行人看来,慈善事业是最容易做的,它肯定要比赚钱容易。赚钱之难,可以说谁都知道。慈善无非是把钱给别人,这还有什么难呢?可是如果亲身做了一段慈善事业之后,你就会慢慢地懂得,要做好慈善事业其实比赚钱更难。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编辑推荐 《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讲了睿智通达:心藏良知的经济学者,振聋发聩:视角独特而备受争议。“经济学界的鲁迅”——茅于轼关于社会、民生、经济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头脑,他在吹响推动民族复兴的号角。
目录
和谐社会和人权(代序)
第一编 经纶之本
我的学问之道
中国经济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
对“假冒伪劣”的反思
堵车的损失
人类进化之谜:制度经济学能够提供什么线索?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
主流还是反主流?

第二编 济世箴言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方便怎么成了麻烦?
政府对发展私人汽车的政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远虑和近忧
从中国的经验看:经济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
自由主义、等价关系和人权
慎用死刑
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和信用
在北京大学谈道德问题
在某大学演讲会上答大学生问
对可持续发展悲观论的质疑
乡村建设之路
国家的功能
自由的逻辑基础
发展中国家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
新世纪的慈善事业

第三编 教育漫谈
经济学教育亟待改进
启动内需的一个办法
纪念张伯苓,改革我国的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为李柏光写的书作序
素质教育为什么难?
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
教育行业的资源配置
教育行业的特殊问题

第四编 午夜沉思
他山之石
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
纳什获奖有感:从斯密到纳什
美丽的非洲大陆之行
损人不利己
从“保险费”怎样变成“乱收费”谈开去
何必较这个真
外国不收机场建设费
随感四则
快乐的学问
回顾铁路春运票价听证会
民营企业:中国经济之光——祝贺刘永行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
感受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百姓需要正义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世界——评《不敢恭维》
我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
美国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安全?
谁该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
太空旅行的遐想
什么是援助者和受援者的正当关系?

第五编 心字寄语
要帮助穷人!为什么?怎样帮?
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法官的难题
摊派
一封国际信函引起的思考
为农民在城里就业创造机会
不要保护弱势行业,但要保护人
引导彩票走上正轨
没有理由不纳税
培养税务管理中的诚信精神
将机场建设费改为机场税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
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
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建设和谐社会的体会
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已经上岗的富平学员讨论人生
改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二战”结束纪念日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回顾
附录——知遇茅于轼
……
序言 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国几千年来百姓挨饿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即使是低收人人群,他们的日子也比过去有了改善。至于高收入的人,已经买房买车,这样的境况是二十多年前任何人不可想象的。那时候,全中国都是穷人,没有谁有小汽车,而今有了几千万富人,还有更多的人正在致富,他们很快也要买房买车了。
这样一个跳跃式的生活提高,是不是同时带来了满足感的大幅度增进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相反,多数人会说,当今这个社会矛盾很多,怨恨累累,表现为犯罪率的上升,诉讼案件的上升,百姓上访上百倍地增加。满足感非但没有增进,恐怕还降低了。这确实给我们提出了重大问题,到底改革出了什么问题?
我认为,问题出在改革的目标上。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更多地创造财富,或者干脆就是更多地赚钱。每个人都奔着挣钱的目标,社会的财富急剧地增加。以挣钱为目标的改革确实是成功的,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不仅仅是挣钱,而是追求幸福。钱多固然有助于幸福,但有钱和幸福终究是两回事。有时候钱多了反而闹出许多矛盾和烦恼。有些人挣钱不遵守市场规则,不是“双赢”,而是损人利己。总体来看,以赚钱作为改革的目标有许多毛病。换句话说,光讲经济,忽视人生的真正目标是有问题的。过去我们常说,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实际上就是只讲财富的创造。这样的核心是不够全面的。
文摘 第一编 经纶之本
我的学问之道
我的体会是:只有能将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真正掌握了它。
我在大学时学的是机械,毕业二十多年以后改行研究经济学,至今又过去了另一个二十五年,成了一个经济学家。我所学的机械究竟与我后来所从事的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里对我最有用的几门课是:数学、物理、化学、热工和机械设计。英语和汉语只在大学一年级学了一年,比起中学学的内容没有多大的长进。但是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做习题和考试也都用英文,个别的老师还用英语上课,所以在大学里有充分使用英语的机会。这一点使我终生受益。工作以后,我一直在研究部门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多。改革开放以后,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多了,我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化。
大学里学的微积分有非常大的用场,微分方程则基本上没用过(这要看是什么专业),那时我们还选修了高等微积分。毕业以后又花了大约三年时间学数学,其中有复变函数论、数理方程、数值计算、概率论、数理统计、变化分法、线性代数、矩阵、矢量和张量分析等。在后来的工作中,有的数学知识完全没有用,有的又学得很不够。那时没有高级研究员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但是数学的分支很多,各门专业用的数学差别很大,一定要针对需要来学。我相信,不但自然科学,连社会科学也都需要数学知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有些学科本身就需要通过数学才能理解。现在的经济学要用大量数学,连历史学都要用计量经济学。我猜想懂数学的人,头脑中的世界和一般的人不同,因为数学能帮助人理解世界。
针对需要而学习,但有时也有例外。有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跨学科理论的应用。所以从科研角度来看,兴趣广泛是有益的。
在大学里学物理和化学,最主要的用场是把中学里学的内容彻底搞清楚了。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没有真正弄懂,或者只会做习题,不会应用,其实就是没有弄懂。举例说,电学里的欧姆定理,说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问的关系。一个人触电会不会死,取决于通过身体的电流的大小,此外再没有别的因素。也就是说,取决于电压和人体的电阻。有人说,除此以外还取决于人的心情。这是不对的。如果心情能起作用,是因为心情会改变人体的电阻。认为除了电压和人体电阻之外还有心情也起作用,正是没有真正弄懂欧姆定理的含义。其他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