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188971/9787501188970 ·条形码:978750118897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 去商家看看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 去商家看看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188971/9787501188970
·条形码:97875011889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以对话的形式,通过与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内的未成年犯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行为、心理过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青少年犯罪过程的相关因素、阶段特征和后果,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巨大危害性及给家人造成的极大痛苦。
目录
为了祖国的明天顾秀莲
引子河里的儿女,岸上的爹娘
死刑犯的“罪与罚”
少年犯的“罪与罚”
人类的“罪与罚”
第一章 早恋挽歌
娇艳的罂粟花
哽喉的苦味
吃醋的代价
令人心碎的真相
黑发人送黑发人
看守所里的忏悔
黄色文化之祸
刑期如山

第二章 报复惨剧
眼神勾起愤怒情
愤怒点燃仇恨火
仇恨就是让自我“燃烧”
“末路”时的决断
死刑犯的忠告
呼宝远的心路历程
七情之发,唯怒为剧
仇恨能使人变成囚犯
复仇会使你被仇人欺负两次
泪只能跌碎在囚服上

第三章 团伙泥潭
未管所里的一枝“红玫瑰”
出走的滋味
“全真道人”的法术
进易出难的“盘丝洞”
“火焰山”的“烈焰”
变味的友情
“义气”结恶果
“冯老师,我对不起您”
恩人的恩人,惨死在他"义气"朋友的刀下
我很想牵住妈妈的手
母爱是血,父爱如山
……
序言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明天,也是家庭的希望。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优质品”,而不是"危险品"。当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机遇。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综治委下发了《关于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启动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
2005年6月,胡锦涛同志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明显好转”,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关怀,体现了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十分复杂,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其特点是涉财型犯罪比例大,团伙犯罪突出,性犯罪增多,低龄化趋势明显,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严重,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及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实行综合治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乔云华同志写作的《罪与罚——与少年犯对话》就是其中之一。
新华社记者乔云华同志,多年来一直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多次深入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研究所、社区、农村、学校、家庭等单位和地方采访,研究案例,探寻犯罪的原因,与专家、教师、政法干警等交流预防和矫正的对策。他用心血和泪水完成的这部作品,以对话的形式,通过与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内的未成年犯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巨大危害性及给家人造成的极大痛苦,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行为、心理过程。书中记录的这些案件触目惊心,被害者的遭遇使人同情和惋惜,犯罪者的行为令人气愤和痛心。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青少年犯罪过程的相关因素、阶段特征和后果,是一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好作品,对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青少年的父母、教师、学校领导和专家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很多。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协作配合,坚持综合治理,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势头,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九年三月
文摘 “爸爸爱你的表现是什么?”我曾问少年犯。
他们大多数回答的是“我要什么给我买什么”、“供我上学”、“希望我有一个好的前途”……
“爸爸的爱有多深?情有多重?”我又问。
他们一时都语塞了。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爸爸爱子的故事。
这个爸爸叫肖付园,他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已被判处死刑。
几年前,当地公安机关在对他及其团伙的犯罪问题调查取证后要抓捕他时,他闻风而逃,躲到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伺机潜逃出境。
但是严密的边防守控使他没有得逞,于是他就隐匿在当地小镇的一个朋友家里。
他虽然暂时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却无法逃脱心灵的惩罚。
有人讲,罪恶是与人类一起诞生的。
不过,人类的文明史记载着罪恶,也记载着对罪恶的惩罚。这种惩罚有对肉体的:战争的魔王被推上“绞刑架”,血腥的劫掠者被送上“断头台”;也有对心灵的: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讲述道,一个贫困交加的大学生,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盘剥,愤而行凶后却饱受着心灵的折磨和煎熬——思维混乱、精神恍惚、噩梦连连……
罪与罚,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惶惶似漏网之鱼的肖付园刚安身,他的心灵就立即陷入了恐惧、不安、自责的惩罚中。白天,他窝在屋里,不敢见人;夜晚,他不敢脱衣,稍微听到一点儿动静,就吓得一跃而起。夜深人静时,他常泪流满面地指责自己,不该犯罪,不该抛下儿子,让儿子一人在家,孤独无依。
一个晚上的偶然所见,使他决定回家看看儿子:俩男孩把一个小学生逼到墙角,从他身上搜出一些钱后,扬长而去。那俩男孩大约十六七岁,其中一个圆脸、胖墩墩的,很像他的儿子。
“儿子不会也成了这样吧?”他很担心,随后拨了家里的电话。
这是他逃跑半年来,第一次向家里拔电话。他清楚,家里的电话肯定已被警方监控,拨电话,就意味着暴露藏身之地,很快被警察抓住。
“抓就抓吧,宁可被抓也得看看儿子怎样了,也得嘱咐儿子不能学那俩男孩,不能成为我这个样子。”他这样想到。
电话那端,无人接听。
“也许儿子睡着了,也许……”他连续拔着电话,拨了将近一个小时,仍无人接听。
他不安了,他想象着一切坏的可能性……
他霍地跳起来,决定要回家去看儿子。“回家?回家就意味着被抓、被枪毙!即使被抓、被枪毙,也比猫在这里,与儿子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好。自己已是大罪在身,怎能让儿子再步后尘?”他这样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