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5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bkbk995880/bkbk995878 ·条形码:bkbk995878/bkbk995880 ·版本: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 去商家看看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 去商家看看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5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bkbk995880/bkbk995878
·条形码:bkbk995878/bkbk9958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内容简介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包括《玄奘取经西游记》、《郑和七下西洋记》、《鉴真传法东渡记》。两个和尚,一个太监,谱写了中国文化交流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动人篇章:玄奘,一个年轻的僧人,孤身西行,求取真经,最后将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到了中国;鉴真,一个得道的高僧。历经磨难,东渡弘法。给落后的岛国吕本带去了盛摩先进的文化;郑和,一个生理不健全的宦官,七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
“中国传奇”,图文并茂,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体验三个传奇人物奇特的生命旅程。
编辑推荐 《中国传奇系列(套装全3册)》中的《西游记》:一个勇敢者的冒险历程;一位思想家的传奇人生。公元7世纪,当中国即将迎来她最强盛的大唐盛世之际,一位年轻的和尚却悄悄地离开了帝国的首都长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道路。12000公里的孤身征程,穿越了100多个国家,这位叫玄奘的圣僧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寻求传说中的“真经”。他的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一部充满诡异与神奇的小说《西游记》。玄奘的幸与不幸都源于这部小说,因为小说。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因为小说。人们几乎忘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于是,这位唐朝僧人的西行历程,留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这部《玄奘取经西游记》中,你将读到比《西游记》更精彩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600年来众说纷纭。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还是为了睦邻友好的远交近抚?是为了拓展大明朝的对外贸易,还是为了寻找传说中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不管动机如何,这一壮举本身,大大拓宽了大中国的海上视野。《郑和七下西洋记》将让你领略这一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盛唐的时候,有一位得到僧俗景仰和优厚供养的著名高僧,不惜性命,组织弟子偷渡,前往荒蛮落后的东瀛岛国。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佛经也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如此冒死犯难,弟子与信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联络官府,百般阻挠,他却百折不回!期间有漂流荒岛的挫败,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有双目失明的打击……历时11年,前后六七次,终于东渡成功,最后埋骨异乡。不仅当时的人们不理解,就是今天我们也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做?在重重困难面前,他犹豫过没有?最终,他的坚持,在历史上起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作用?《鉴真传去东渡记》将为你逐一解开这一个个谜团。
目录
《玄奘取经西游记》目录:
1.一只猴子开始的传奇
2.圣僧是谁
3.僧人的生活
4.踏上西游的道路
5.佛陀的西天
6.皓首穷经的事业
结语 玄奘身后的世界
后记

《郑和七下西洋记》目录:
缘起
1.扑朔坎坷的身世
2.众说纷纭的动因
3.庞大的舰队:睥睨古今的荣光
4.七下西洋:震惊世界的壮举
5.牵星过海:日落前的绝响
6.一个时代的结束
后记

《鉴真传法东渡记》目录:
1.十年浩劫中的一个奇迹
2.为什么是鉴真
3.大师成长的历程
4.来自日本的邀请
5.九死一生的征程
6.最后的岁月
7.永未完结的航程
后记
……
文摘 插图:




郑和的祖父、父亲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这是一种异常艰难的探险经历。郑和幼年时肯定听祖父辈的人说起过远赴阿拉伯朝觐的经过,耳濡目染,对祖辈、父辈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险的精神有所继承,同时也对外洋的情况有所了解和神往。
马哈只碑自明朝永乐初年建制以后,直到民国初年袁嘉谷专程前往寻访,其间数百年,默默地弃诸荒丘,无人问津。袁嘉谷探明此碑后,即将《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刊载于《滇绎》一书中,并撰《昆阳马哈只碑跋》,赞扬郑和“奉君命而往,承其家世探险精神,率两万余人,往来重洋十数次”的光辉业绩,充分肯定了郑和父辈“探险精神”对郑和一生伟业的影响,于是马哈只碑渐为世人所重视。
《故马公墓志铭》中所记郑和的家世,仅上溯到郑和祖父,乍一看,还无从查考郑和先世的渊源及其社会地位。但近年来,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从此碑上又释读出一些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信息,有助于后人了解郑和的真实家世。
《故马公墓志铭》是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第一次下西洋之前,拜托礼部尚书、大学士李至刚撰写的。按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体裁定制,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志”多为散文体,其中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是最基本的要素。“铭”多为韵文体,对死者歌功颂德和悼念追思是千篇一律的内容要求。但是,若照这一标准来看,这一篇出自堂堂礼部尚书、大学士之手的《故马公墓志铭》却似乎显得内容与形式很不统一,破绽、疑窦明显,字里行间,似有难言之隐。
比如,与墓主“马公”关系较远的“祖”都能列出大名“拜颜”,为何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应该忽略的墓主本人及其关系较近的“父”的名字却不言明,而仅以“哈只”代替?虽说“哈只”是当时人们对去过天方朝觐的人的尊称,但按照回回人的葬仪,从来没有亡人墓碑上可以用“哈只”代替父、祖辈姓名的做法。因此,按照封建礼仪和墓“志”这一部分要求来看,这样的做法岂非大不敬?
如果像有的学者认为是因郑和幼时就被明军掠至京师,故连父、祖名都不知,那为何又知远祖名及父亲的生卒年、月、日?况且,写碑文时,其兄文铭尚在,一问便知,这究竟是为什么?
又如,墓志铭中提到郑和父亲“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可见其父是一个体质较好的人,但为何却于39岁的盛年即1382年死去,而此时又恰逢明军攻克昆明,元梁王
……
后记 说来惭愧,这套“中国传奇”丛书,我是最早确定的一个作者,但却是最后一个交稿,还差点耽误了出版社的出书计划。其间因由,说来话长。
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弘法和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传奇”系列丛书的第一辑三个选题,当初让我先挑,我毫不犹豫地选了郑和。我虽是学考古出身,但中国古代史是考古专业的必修课程,所以这三个人的事迹我都了解。、事实上在早两年前,为另一家出版社写过一组“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位名人”的书稿,其中就有玄奘、鉴真和郑和三人的篇章,凑巧的是这几篇也都是我执笔的。记得当时也查核了不少资料,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可以说,对中国古代史上的这三位传奇人物的事迹,我还算是都比较熟悉的。
不过,我之所以选了郑和,是我觉得郑和的题材似乎更有传奇色彩。一个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业,竟然是由一个生理不健全的男人率队完成,这本身就有足够的传奇性。我在写郑和事迹的同时,脑子里时不时地闪出历史上另一个与郑和有着同样悲惨经历,但却同样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的人物的形象——汉代的司马迁。同样遭遇宫刑,所谓“大质已亏”,然而却写出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迄今(甚至在今后仍将)被史学界奉为圭臬。
600年前,郑和以一个宦官的身份,率领一支28000余人的庞大舰队,七次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成就了一段睥睨古今的荣光,而被梁启超誉为“海上之巨人”。他为什么能创造这一中国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当然有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就其个人而言,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执著和毅力,也是无法想象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