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01655745 ·条形码:97878016557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 去商家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 去商家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01655745
·条形码:97878016557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典藏本) 第二部 朱棣:逆子还是明君
  二十一岁的建文帝登基之后,对于分封在各地的九个叔叔心怀忌惮,便以种种罪名,开始清除藩王。身为朱元璋第四子的燕王朱棣,对建文继位本就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遂以“靖难”为名,发动了直指京城应天的战争。《明朝那些事儿-贰》的故事便从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开始。从朱棣、建文叔侄的斗争,到永乐大帝挥军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直至南下讨平安南,使得中华大地重现了百邦附归、万国来朝的千古盛世。本书以永乐大帝北伐归来途中的病逝收尾,梳理了他一生的重大功业,也讲述了他一生的重重杀劫。这其中,建文帝在京城被攻破之后,究竟是生是死,不仅折磨了朱棣二十余年,也一直是历史上的谜团。当年明月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具体的史实,将会告诉你建文帝的归属。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一个拜道士为师的和尚就千方百计地要进入他的麾下,并声称要送他一顶白帽子,这个人是谁?他在朱棣夺位的过程中起到过什么作用?而名传千古的郑和究竟是背负了怎样的任务七下西洋?他自己又有着怎样的目的?这些都将在作者的解读中,让你兴味盎然,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并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2(典藏本)》销量突破1000万册,建国60周年以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

专业书评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毛佩琦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所读过的最好的书。这样的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浑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学历、经历、名号、头衔的光环效应,却能在充斥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连一幅插图都没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使千万人趋之若鹜,为世间又创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典型。
——金牙大状首席律师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
——潜水潜到2008
《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资深“明矾” 公孙扬眉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接近真理的理
目录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第二章 等待中的朱棣痛苦
第三章 准备行动
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
第五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第六章 朱棣的对手
第七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第八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
第十章 帝王的荣耀
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
第十二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十三章 纵横天下
第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
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第十六章 帝王的财产
第十七章 生死相搏
第十八章 最后的秘密

……
序言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二十年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下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所有喜爱历史的人。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好了,就此开始吧。
文摘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