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10080348/9787010080345 ·条形码:978701008034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 去商家看看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 去商家看看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10080348/9787010080345
·条形码:97870100803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对象是汉代奏议。在研究之前,有必要先交代研究对象及其背景,介绍一下写作缘起。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历代臣下奏议可说是独具一格的文献,它既是祖先留下的一笔值得继承、借鉴的宝贵遗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文体之一。所谓奏议,是中国古代臣下向君主进呈的上行公文的统称,可分为奏言(口头)和奏章(书面形式)两种形式。通常认为,作为口头形式的奏言,在上古时期业已存在;作为书面形式的奏章,产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消亡”于清末,存在时间至少有两三千年。尤其是秦汉以降,奏议成了封建君主制国家决策治国、下情上达的工具,是封建社会使用较多的应用文体之一。
编辑推荐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奏议文体的涵义、源流、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 奏议的涵义,名称、文体归类、特点和功能
一、奏议的涵义与名称
二、奏议的文体归类
三、奏议文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先秦奏议探寻
一、奏议探源
二、先秦奏议追寻

第二章 汉代奏议概貌
第一节 汉代奏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邮传与管理
一、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与流传
二、汉代奏议的管理、邮传与收藏

第三章 汉代奏议的议事范围与文化精神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类别与议事范围
一、议政
二、荐举
三、谏诤与弹劾
四、上贡与颂贺
五、言灾异
六、谢恩与乞骸骨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
二、追求实用
二、体现“大汉气象”
三、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
四、依经立义
五、天人感应与灾异谴告
六、“与其危君,宁危身”的讽谏文化心态
第三节 汉代奏议的民族精神
一、立大志干大事的事功精神
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富于牺牲的理性批判精神

第四章 汉代奏议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阐释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文学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文风的衍变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美学阐释
一、汉代奏议的个性特点与人格美
二、汉代奏议的典雅美
三、汉代奏议的尚情任气
四、汉代奏议灵活机智的进谏艺术与方法
五、汉代奏议的哲理与思辨色彩
六、汉代奏议的篇章美与修辞特点

第五章 汉代奏议的大采探因及影响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文采探因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影响与历史作用
一、汉代奏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汉代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三、汉代奏议的借鉴意义

附录一
汉代上书情况与所传奏议一览表
表一
表二
表三
附录二
奏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附录三
奏议评论选
附录四
奏议研究资料选稽
后记
……
文摘 一、要议探源
从战国、秦汉以迄清末,奏议一直是使用较多的应用文体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上行的书面请示、报告,只不过其内容更宽泛而已。奏议可分为奏言(口头)和奏章(书面形式)两种形式。奏议起于何时,尚未有明确、具体的考证。通常认为,作为口头形式的奏言,在上古时期业已存在;作为书面形式的奏议,产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在奏议起源问题上,通行的观点如下:
1.奏议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说:
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
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
包括奏议在内的公文,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出现了文字,有了部落或国家的萌芽,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晋代李充在论述议、奏的渊源与特征时说:“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可见,奏议和诏令等公文一样,都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于交流、管理的产物。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说:远古的帝尧,因选鲧作继承人不孚众望,于是设“华木表”,让大家发表意见。此说如属实,那么,这种刻在“华木表”上的符号,当是奏议的萌芽,但传说是不足信的。“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刘勰的话似更可信。因为在唐尧、虞舜时代,文字还没有产生,臣民只能是口头进言。但“奏言”的出现,也有赖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萌芽。因为没有阶级,就没有上下级关系,就只能出现“平行文”,而不会出现下行的诏令与上行的奏言。
后记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项目于2∞5年6月立项。2008年6月按时完成同名专著成果的修改稿,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等杂志发表阶段性成果11篇,同年11月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级。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是与国家、省哲学社科规划办、项目组所在学校阜阳师范学院党政、科技处、文学院党政的指导与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也是与蒋凡、黄霖、曹旭、胡晓明、刘永翔、朱易安、张宏生、徐兴无、杨义、刘跃进、党圣元、傅刚、范子烨,课题组成员程勇、张明华等先生的指导或帮助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些给予指导或帮助尚未留下姓名的先生,责任编辑林敏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的出版只是对过去一段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将来的研究工作来说,它只是一种锻炼和新的起步。
现在随着大型丛书、奏议基本文献不断地被整理、出版,可以查阅运用的资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项目组将沿着奏议研究这条路走下去,力争写出更多的论著,实现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