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810669648 ·条形码:97878106696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 去商家看看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 去商家看看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810669648
·条形码:97878106696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内容简介:如果考虑该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一个风险较小的选择应该是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编辑一本书,但合乎逻辑的、全面的综述通常要回避这种方法。这里呈现的评论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作物产量生理学的固有观念,并为人们展现了观察世界上许多地区和环境下农业问题的视野。
当前研究的、并广受关注的几个热点领域,如遗传工程和作物模拟,在这里只作了简单触及。这不是一本关于植物育种的书,在此方面已有优秀的著作可供阅读。当然,这是一本关于农业演进规律的书。对某些作物,如在湿润的热带相当重要的多年生树木,只作粗略地处理,但我已尽量公平地对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带作物和热带作物。
编辑推荐 《作物进化、适应性与产量》: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序言
二、作物产量的标准
三、作物产量和世界粮食供给
四、驯化的目的、时间、地点、种类和过程
五、适应性和产量生态
六、作物改良的生理学基础
七、产量的过去、现在和潜力
八、投入、能量利用和协同互作
九、展望

第二章 作物产量和世界粮食供给
一、引言
二、有上限吗?
三、粮食生产
四、作物对世界食物供给的重要性
五、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六、是绿色革命还是进化?
七、结论

第三章 作物的驯化
一、引言
二、狩猎一采集者
三、驯化
四、野生近缘种的持续利用
五、总结

第四章 适应性和产量生态
一、引言
二、作物的重新分布
三、环境反应的调节
四、起源中心之外的生产性能
五、产量生态
六、适应性和可靠性
七、结论

第五章 作物改良的生理学方面
一、引言
二、作物生理的比较因素
三、源和库
四、作物的光合作用
五、呼吸损失
六、生长速率
七、运输和分配
八、收获指数
九、产量构成因素
十、杂种优势
十一、结论

第六章 产量增长的趋势和限制
一、引言
二、产量变化:一般形式
三、产量腾飞
四、产量高原和低谷
五、早期的作物产量
六、产量趋势:一些比较
七、实验站和好的农户
八、产量差距
九、记录产量
十、潜在产量的估计
十一、遗传产量潜力和它的改良
十二、与产量水平有关的产量变异
十三、产量处罚
十四、产量维持和下降
十五、结论

第七章 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
一、引言
二、一次较早的农业革命
三、肥料
四、肥料利用的其他方面
五、灌溉
六、作物保护
七、能量和作物产量
八、产量对增加能量投入的反应
九、结论

第八章 产量的未来
一、引言
二、观察农业未来的视角
三、总体展望
四、大宗作物
五、新作物
六、能源作物
七、环境的变化
八、投入
九、研究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附录首字母缩略词和缩写词
索引
……
序言 当经济学家Walter Rostow问及并得知我正在试图写这本书时,他将此书称之为“狂妄者的书”,当然没有轻蔑之意。所以,作为可能的读者,您也许会问为什么每一位作者都想讨论如此广泛的问题,甚至冒险进入他的专长之外的领域并期望您也参与进去?
我的理由是,作物的产量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诱人的课题,并且仍是我们全球维持生计的关键;这一课题具有多面性,人们往往仅从一个有利的角度来观察它;高产的本性牵涉到植物育种策略、发展政策和环境管理,然而它却被广泛地误解了;作物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对公元2000年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占全球人口至少4/5的人们的福利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考虑该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一个风险较小的选择应该是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编辑一本书,但合乎逻辑的、全面的综述通常要回避这种方法。这里呈现的评论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作物产量生理学的固有观念,并为人们展现了观察世界上许多地区和环境下农业问题的视野。
当前研究的、并广受关注的几个热点领域,如遗传工程和作物模拟,在这里只作了简单触及。这不是一本关于植物育种的书,在此方面已有优秀的著作可供阅读。当然,这是一本关于农业演进规律的书。对某些作物,如在湿润的热带相当重要的多年生树木,只作粗略地处理,但我已尽量公平地对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带作物和热带作物。
导论一章是全书的总览,这是专为那些只想深入了解其中某一方面的读者提供的。然而,我希望的是,本书所遵循的综合的方法能导致学科之间、两种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生物学内部两种文化——一方面是果蝇和拟南芥,另一方面是小麦和大豆之间更富有成效的互作。
文摘 插图:


对于那些采集生长在近东新月形肥沃土地上的野生谷类籽粒的人来说,最合适的标准或许是在种子落地之前可以收获的快慢及难易程度。Harlan(1967)在土耳其仅仅用手和石镰每小时就能从野生的小麦植株上采集到1 kg以上的干净籽粒,他随后得出结论:“一个家庭单位……随着季节的推移缓慢地工作,在3周或者更多的时间里能够很容易地采集到野生谷物,而且用不着非常辛苦,就能采集到这个家庭在一年内可能消费的谷物或更多……这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追猎的生活方式”。Harlan在收获时每消耗1 kJ的热量可以得到50 kJ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野生植物都具有如此丰厚的回报。那些每个花序上具有更大、更多的种子,或者具有集中一致成熟的穗以及收获速度快等特性的植物更受欢迎。例如,像Ladizinsky(1975)表明的那样,虽然燕麦、小麦和大麦在同一野生环境中被发现,但是由于小麦和大麦比燕麦收获更快,它们被更早地驯化;燕麦由于其籽粒较小和穗成熟不整齐、集中,而不被优先选择。
后记 当我翻译完本书的最后一段文字,正是晨曦初露时分。秋阳升起,光流夺窗涌入,我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之中,多日伏案的辛劳与疲倦顿时散去,一种兴奋之感油然而生!
记得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本书的原著时也是这般兴奋不已!复读细研,我沉迷于作者所展现的漫长而广阔的农业画卷之中,寻思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产量图景及其变化的时空印迹……我们一直在探索粮食高产之路,没有什么比“产量”更让我们长久地魂牵梦绕的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苦也是乐,苦乐为之。实践中我们需要思想,思想中我们渴望启迪。我们深知,一本能打开视野、启迪思想的好书是多么宝贵啊!Evans先生的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但这样的好书国内太少了。眼下浮躁之风有增无减,写书为荣,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又有几本是有见解、有思想、能让人回味的呢?
我们翻译Evans的这部著作,正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分享我们阅读的快感;让更多的和我们一样奋斗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人员能从中获取真知灼识;让我们的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更全面地了解作物产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产量改良的生理生态。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博士生张英华做了大量工作,没有她的精心和勤奋是难以如期完成任务的;魏爱丽、张海林为后期的校改做出了贡献;研究生吴永成、张霞、罗延庆、张胜全、王敏、张凯、孙健也给予了帮助。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宋俊果女士对本书翻译和出版全程的关心,还要感谢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Paul Dobson博士的惠意支持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许多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准确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理解之光!”我再次地重温着本书最后一段文字,并放眼窗外晨光闪耀的原野……
更多年轻的朋友,投身农业吧,这里阳光灿烂,麦苗与春意齐绿,稻谷与秋色共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