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宗教与社会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9704294/9787509704295 ·条形码:978750970429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宗教与社会 去商家看看
宗教与社会 去商家看看

 宗教与社会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9704294/9787509704295
·条形码:97875097042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Religion and society

内容简介 《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从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田野、大时空与小社区多维度出发,用教学理论概括、总结宗教生活经验,用海内外民间信仰的实际材料丰富、刻画宗教学理论;融说华侨华人宗教与社会,并说闽台区域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最后归落于宗教与社会和谐。特色鲜明,尽呈多元文化之异彩;观点新颖,细说宗教与社会之要义,是部值得一读的当代宗教学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张禹东,福建惠安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文化等。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和主编学术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获得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刘素民,河南滑县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曾访学台湾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葡萄牙天主教大学等研究机构。现任职华侨大学阿奎那与中世纪思想研究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会理事。主要从事托马斯·阿奎那与中世纪思想研究、西方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近年来,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以及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著有《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0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
编辑推荐 《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对华侨华人宗教特征,华侨华人宗教的现代化、世俗化、当地化,华侨华人宗教信仰之衍变与华侨华人生存实践之展开,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宗教信仰与闽台乡土社会的关联,互动,传统宗教相关学理的当代视域,以及宗教与社会和谐的理论与实践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奇葩,对人类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言说具有无限丰富性,而《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作者紧扣宗教与社会发展之脉络,缜密探析两者之间的丝缕联系,既有田野具象调查,亦有理论精辟分析。《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不囿于传统研究,带给读者新的肩思,亦为宗教学研究之大厦再添砖瓦。

目录

前言 宽容与和谐视域中的华侨华人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编 华侨华人宗教与海外华人社会
 第一章 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二重特性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特征及其研究分析
 第三章 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四章 新加坡多元宗教文化的特点
 第五章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运动”对华人宗教的影响
 第六章 福建民间信仰在新加坡的传播
 第七章 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
 第八章 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清水祖师信仰及其现代价值
 第九章 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广泽尊王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和影响
 第十一章 吴真人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
 第十二章 石狮华侨华人与民间信仰
第二编 民间信仰与闽合乡土社会
 第十三章 民间宗教:亚哲学和超观念
 第十四章 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第十五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
 第十六章 “冥孝”观念的四种解释——以“目连救母”故事演进为例
 第十七章 识本守真 杜遏检括:葛洪对民间宗教的批评
 第十八章 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形成——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记忆为例
 第十九章 区域信仰网络中的民间组织——当代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个案解读
 第二十章 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第二十一章 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网络的田野调查
 第二十二章 妈祖与保生大帝进香仪式的比较研究
 第二十三章 民国前福建祠庙神明配置的研究
 第二十四章 当代泉州民间信仰的演变趋势
 第二十五章 近代福建船民信仰探析
 第二十六章 泉州地区宗教文化特征论略
 第二十七章 晋江草庵肇建于宋代新证
 第二十八章 古泉州宗教艺术考略
 第二十九章 从官观建筑看台湾道教的民族性
第三编 宗教与社会和谐
 第三十章 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
 第三十一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自然法与道德价值
 第三十二章 “和谐”的形而上学基础与价值指向
 第三十三章 宽容:宗教自由及宗教对话的前提
 第三十四章 宽容:在人性比较中透析
 第三十五章 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和谐理想与不宽容现实的历史反思
 第三十七章 儒家和谐观念的三种范式
 第三十八章 道教经文与世界和谐
 第三十九章 从道门逸隐人士的生活场景看其和谐生存境界
 第四十章 从碑刻看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和谐观
后记

……
序言 华侨大学是一所很特殊的学校,不但因为她面向海外的华人、华侨,也因为她的所在地——泉州。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枢,世界各大宗教汇集于此,留下了很多宗教遗址遗迹,堪称活生生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十几年前我在泉州游览时,曾有如在此地研究宗教,将独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感慨。最近结识了华侨大学的同仁之后,方知自己过去是无谓的喟叹,宗教学的教学研究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相比,华侨大学的宗教学学科有几个独特之处。首先是她的海外华人华侨宗教研究。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不但保持了中国本土的宗教传统,而且尊重、适应居住国的主流宗教,他们的信仰和精神生活可以说是中外宗教的交流、共存和融合的范例。本书中“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张禹东)一章,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如今,宗教对话是时髦话题,但宗教对话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主张的层面,不要只做抽象的比较。我们在谈论宗教对话时,不妨多总结海外华人华侨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注意参考华侨大学的同仁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闽南地区有浓厚的民间信仰氛围,除了闻名遐迩的妈祖崇拜之外,其他地方神、乡土神的庙宇观寺随处可见。我们的宗教学研究以世界主要宗教为重点,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以为宗教只限于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范畴,那就未免太狭隘了,而且不能适应宗教管理实践的需要。其实,早在1892年,荷兰籍的汉学家德格儒特发表的《中国宗教体系》一书,就是依据他在福建民间所做的调查写成的。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曹中建、张新鹰等人在福建做调研,写了关于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得出了应该把民间信仰列入宗教学研究和宗教管理范围的结论。他们的报告得到了政府宗教管理部门的重视,国家宗教局增设了民间信仰司。学术界也开始改变观念,关注民间宗教现象,有一批成果问世,其中包括华侨大学学者的很多成果。本书内容近一半与民间信仰有关,特别是第二编“民间信仰与闽台乡土社会”,有不少宗教社会学的可贵材料,读后受益不浅。

文摘 一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内涵与构成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祖先崇拜是原始形态的传统宗教,道教是相对完善形态的传统宗教。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是可以从学理上加以区分的两个范畴,但当我们将研究的视角切入到东南亚的华人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华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则这种区别基本上可以忽略,华人传统宗教,不仅包括了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教,也包括民间宗教信仰,而且还包括(汉化的)佛教。比如,新加坡对道教的具体界定是:相信老子或孔子的哲学,或是祖先祭祀或是膜拜其他的中国神柢。马来西亚也有基本类似的界定。这种理解和界定有几个特点:一是与西方大多数研究者一样,把儒学当作宗教(儒教);二是对道教的界定比较宽泛,包括了民间信仰甚至儒教;三是把汉化了的佛教也纳入华人传统宗教的范畴。之所以对传统宗教作如此宽泛的理解,不仅因为这些宗教文化都是源于中华文化系统,并且成为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形式,更因为很多华人在宗教认同上实际上无法将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其他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加以区分。可见,华人传统宗教具有特定的含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这是在考察和研究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和华人社会时务必注意的问题。

后记 《宗教与社会》一书从去年开始企划,在华侨大学研究群体成员的密切配合下,至今年春夏之交时杀青。几经反复斟酌讨论,终于正式出版,此时颇有一番感触。
回顾华侨大学的哲学和宗教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令人感慨万千。在校方的重视下,在学界同仁的支持下,加上学科成员的努力奋进和精诚协作,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华侨大学倡导和实践的宽容精神,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研究群体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出于不同学缘的志同道合者,深为庆幸能结缘在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中专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本书以及其他成果的顺利出版既是学科群体回报学校和感恩社会的形式之一,也是学科建设中践行宽容精神的成果展现。
本书与前年出版的《宗教与文化》和即将出版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构成了学科建设的系列成果。本书虽是出自不同研究者之手,但它有一个整体考虑。全书分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海外华人社会”、“民间信仰与闽台乡土社会”和“宗教与社会和谐”等三个部分,在众多关于宗教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积极探索,凸显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参与撰写的作者都学有专攻,行文风格各异,研究路径不同,既有宏观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田野调查,学术观点也不尽一致。然秉持着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理念,并不强求同一,而是力图以多样丰富的研究促进学术的繁荣,展示学术园地的绚丽。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