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1791287/9787501791286 ·条形码:978750179128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 去商家看看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 去商家看看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1791287/9787501791286
·条形码:97875017912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讲述了:我们可以从各种法规和文件中找出大量对慈善事业“补充地位”的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是这样描述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广大民众的慈善热情,在短短的2个月內,社会各界的捐赠就达400多亿,这不仅在广大民众中极大地提升了慈善理念,也在现实中改变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尽管现在还没有在法规和文件中明确强调慈善事业的“主导地位”,但在人们在脑海中,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同等重要的。这标志着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转型。
作者简介 施昌奎,1964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公共管理、慈善事业、会展经济、金融工程发,完成“政府行为研究”、“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会展经济研究”和“金融工程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出版了《信息时代》、《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一以“新国展”为例》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80余篇。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编辑推荐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是施昌奎编著的,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转型期慈善动力篇
第一章 发达国家慈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发达国家慈善的原动力
第二节 发达国家慈善的助动力
第三节 发达国家慈善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发达国家慈善动力机制的启示
第五节 资料宝典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慈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中国慈善的原动力
第二节 中国慈善的助动力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慈善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文献宝典

第三章 转型期北京慈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北京慈善的原动力
第二节 北京慈善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北京慈善事业动能不足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动力机制创新设计
第五节 文献宝典
第二篇转型期慈善管理篇

第四章 发达国家慈善管理机制
第一节 行业组织的一般管理模式
第二节 松散型的美国慈善管理模式
第三节 干预型的英国慈善管理模式
第四节 政府主导型的新加坡慈善管理模式
第五节 自律型的加拿大慈善管理模式
第六节 文献宝典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慈善事业管理机制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慈善事业的定位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慈善事业的管理
第三节 文献宝典

第六章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管理机制
第一节 北京慈善事业管理体制现状
第二节 北京慈善事业管理体制不顺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创新设计
第四节 文献宝典
第三篇转型期慈善运营篇

第七章 发达地区慈善运营机制
第一节 慈善资金的募集与增值
第二节 慈善项目的实施
第三节 文献宝典

第八章 转型期中国慈善事业运营机制
第一节 中国慈善捐赠规模
第二节 中国慈善资金的运营,
第三节 中国社区慈善模式
第四节 文献宝典

第九章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机制
第一节 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机制现状
第二节 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机制不畅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运营机制创新设计
第四节 文献宝典
第四篇
慈善监督篇

第十章 转型期民间监督机制的创新
第一节 汶川地震民众参与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震后民间组织参与慈善监督的机制创新
第三节 文献宝典

第十一章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社会监督机制创新
第一节 北京慈善事业社会监督机制现状
第二节 北京慈善事业社会监督不力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社会监督机制创新设计
第四节 文献宝典

第十二章 转型期北京募捐市场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北京市社会募捐管理办法》拟立背景
第二节 《北京市社会募捐管理办法》规范内容
第三节 文献宝典
参考文献
致谢
……
序言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到2008年可以说正式步入了转型期,转型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一是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全社会广大民众的慈善热情,使慈善事业从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充地位”上升到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同等重要的“主导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我们可以从各种法规和文件中找出大量对慈善事业“补充地位”的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是这样描述慈善事业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广大民众的慈善热情,在短短的2个月內,社会各界的捐赠就达400多亿,这不仅在广大民众中极大地提升了慈善理念,也在现实中改变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尽管现在还没有在法规和文件中明确强调慈善事业的“主导地位”,但在人们在脑海中,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同等重要的。这标志着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转型。
二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使慈善事业从过去主要依赖少数富裕阶层过渡到主要依赖社会大众阶层,这极大地提高了慈善事业的公众参与度。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最大遗产不是气势恢弘的标志性建筑,而是广大市民志愿服务的公益理念和人文精神。奥运会之后,北京乃至全国掀起了志愿服务的高潮,慈善事业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众多志愿者参与的新时代。
文摘 二、西方慈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近代开埠以后,随着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起来。不仅有许多外侨进人中国,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而且许多国人也有机会出洋考察,尤其是士绅官员出国考察和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的鼓吹与影响,促使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慈善和救济思想的局限,重新审视传统中国慈善和救济实践的弊端,积极宣传和鼓吹近代先进国家的济贫做法,吸取其经验教训,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慈善救济理念。
(一)西方慈善救济机构的组织形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学人、士绅、官员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美国家和日本去学习、游历和出使,最早的有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1866年斌椿、张德彝等游历欧洲,1868年志刚、孙家谷出使泰西。之后,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见所闻不能不对中国有所触动和影响,在他们的著述中涉及这些国家的慈善救济制度、机构等内容不在少数。如年志刚在出使泰西时,就已注意到了美国的育婴堂,李圭则更为详尽地介绍了纽约育婴堂的情况:“育婴堂屋共一百余间,间各宽敞。现在男女自初生至七八岁者约600名,有时多至3000人。每楼设十六榻。每二榻相并,一卧二婴儿,一卧乳媪。帏帐、被褥、衣裤俱洁净。厨房、浴室亦然。”1868—1869年出访欧美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的美环游记中也提到了美国的育婴堂、孤儿院和类似救济院的机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