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858665/9787543858664 ·条形码:978754385866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们是谁: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 |
 |
|
 |
我们是谁: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858665/9787543858664
·条形码:97875438586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我们是谁: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是关于社会认同研究的一本专著。《我们是谁: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在阐释与评述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模型、社会认同理论在组织领域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假设与模型,编制《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问卷》,采用理论分析法、建模法、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与论证假设,揭示出合并型组织背景中群际因素一认同一行为后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为深刻解读“我们是谁”和组织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智慧支持。
作者简介 邓治文,男,湖南新邵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委员会(ISSBD)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湖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沙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认同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l一篇.参与著作1部.参编省级和校级优秀教材各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省级和校级奖励7项。
编辑推荐 《我们是谁: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对合并型组织进行社会认同研究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本研究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认同是理解人本身及其人际行为、群际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
三、社会认同是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性研究的基础和手段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一、创建了一个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假设模型
二、编制了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问卷并开展了相关的应用研究
三、揭示了群际因素一认同一行为后果之间的影响关系
第二章 社会认同观与社会认同理论研究
第一节 社会认同观
一、社会认同的类型与维度
二、社会认同的意义及表征
三、社会认同的动机与功能
第二节 社会认同理论
一、社会认同理论产生的学科理智背景
二、社会认同理论
三、塔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SIT)与特纳的自我分类理论(SCT)的相似性与差异
四、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五、社会认同理论面临的不足与挑战
第三节 社会认同模型
一、一般内群认同模型
二、跨范畴的社会认同模型
第三章 社会认同理论在合并型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社会认同理论影响组织认同产生的前提条件和机制
一、社会认同理论影响组织认同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认同理论影响组织认同产生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组织合并与群际关系
一、内群偏见影响员工对组织合并的反应
二、地位和渗透性影响员工对组织合并的反应
三、地位和合法性影响员工对组织合并的反应
第三节 合并后的组织认同
一、合并后组织认同的社会认同模型
二、组织承诺与群际合并模型
三、认同的扩展模型
第四节 组织认同威胁
一、组织认同威胁的概念与分类
二、组织认同威胁的应对策略
三、组织认同威胁应对策略的理论意义
四、组织认同威胁应对策略的实践意义
第四章 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模型和假设
第一节 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模型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群际因素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二、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三、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四、合并后组织认同的四种类型对行为后果的影响
五、研究假设汇总
第五章 问卷编制与测量
第一节 概况
一、问卷编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二、问卷调查过程的合理性
三、坚持知情自愿原则,尽量减少被调查者的心理顾虑
第二节 测验程序
一、样本选择
二、测验程序
第三节 问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群际因素
三、认同
四、行为后果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
第六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问卷效度与信度
一、《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问卷》的内容效度分析
三、《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所有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
二、部分变量的内部相关
第四节 假设检验
一、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假设检验的总结论
二、假设检验总结论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额外发现
一、群际因素、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行为后果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的差异
二、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序言 虽然“一树一菩提,一人一世界”,然而,正如本书作者在第一章开篇之前所写的那样,社会认同既是组成人类世界的基石与机制,又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革命导师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俗话也揭示出同样的道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人的一生的终极诉求便是马斯洛所指的人的价值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种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来观照,就是完善与实现个体的人格自由。在获得这种“人格自由”的征途中。必然遭遇两大障碍:其一为马斯洛所说的约拿情结①(Jonah Corm-plex)的困扰;其二为他人在场(the presence of others)的影响。然而,他人在场的影响问题,其实质就是社会认同问题,其表层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始人塔弗尔的观点,社会认同指的就是“个体对他自己所属特定社会群体的认识,这一认识伴随着他在该群体的成员资格或身份的情绪与价值意义”。社会认同不仅由认知、情感、评价与行为所构成,而且它对人的认知、情感。
文摘 插图:

1.分类,也叫社会分类。它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倾向根据对象的相似性、活动的同类性以及意图或行为而把环境组织为人的、物的、事件的、群体的类别,并通过系统化(分类和组织)而简化对环境的认知。通过社会分类,个体就把社会世界分成有区别的层级或一些不连续分割的类别或范畴。分类的原则是认知类别,把具有一个或几个特征的个体(其中也包括自身)组合到一起。社会类别不同于物理刺激的类别,社会类别既可以是分类的主体,又是分类的客体。社会类别减少了类别内的差异而增大了类别间的差异。
2.认同,又称社会认同。在社会认同理论中,群体成员身份不是外部加在个体之上的,而是个体真实的、重要的一部分。个体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自己的群体身份进行认同和确认。认同是确定一个我们知觉自己所属的群体,获得群体成员身份的过程。认同有的时候指我们认为自己是群体的成员,有的时候指我们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个体,这依赖于情境。当个体的行为从个体的一极转移到群体的一极的时候,个体的认同也随着变化。
3.比较,也称社会比较。因为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正常心理功能的一部分,因此,个体总是在努力追求着个体的积极自尊,并主要通过(群体)比较而维持积极的差异。个体加入一个群体而获得积极认同,就建立了群体间差异,但是当群体缺乏积极的认同,从而也缺乏积极区分的时候,成员会从物理上离开群体,或从心理上与自己的群体分离,燃起一种进入更高地位群体身份的渴望。
后记 四个寒暑的辛劳,博士论文才告完成,抬头往窗外望去,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黄金时光。心中由此充满憧憬,也满怀不安,既渴望博士论文的完成为自己以后走向学术殿堂打开一扇敞亮的窗户,又担心辜负了所有给予自己帮助与关心的人的殷切期望。
我能够接受令人十分敬重和敬仰的智者——乐国安教授的指导,真的觉得三生有幸,同时也深感福缘不浅。虽然心中对我的导师乐国安先生早已十分景仰,但真正认识先生,却是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时间和空间,充满诗意阳光的下午。那种“相遇”的情景,怎一个“缘”字了得!
先生将学生引入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在认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跨文化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多学科中穿行。由此,我开始关注社会认知、自我和人格,进而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到社会认同——这是一把理解群体心理和群际过程的钥匙,同时也是解读社会自我和“我们是谁”的重要途径。在先生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坚定了“合并型组织的社会认同研究”,并提出:组织合并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战略决策、人事整合、学科融合,也不是取决于财经支持、物质资源整合,而是取决于合并后组织的社会认同尤其是组织认同的形成。探究过程充满艰辛,阶段成果却又令人欣慰,艰辛时总有先生的鼓励,而欣慰又往往来自先生的悉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