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108033011/9787108033017 ·条形码:9787108033017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 去商家看看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 去商家看看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108033011/9787108033017
·条形码:97871080330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内容简介:如书名所示,这本文集与另一文集《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构成分别由两端开始的一套叙事,由不同的文章串接起来,主旨不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同意黑格尔的看法:真正的科学体系不可能从一套公理出发逻辑地从而线性地推演出来,因为,这些最初的公理只能基于常识或称为“自明之理”。然而,尽管基于常识,它们却未必总是自明的。知识演化的结果,往往否定以前的自明之理。故而,黑格尔倡导的科学叙事(此处“科学”是德文涵义而不是英文涵义),是循环展开,围绕一个根本问题或核心观念,一环一环地阐释相关的理论,渐行渐远,将最终的看法留给读者自己去拓展。我认为,这就是他所谓的“核心概念的展开就是全部理论”的意思。
作者简介 汪丁丁,1953年生于北京。当过农民(北大荒知青)和工人。先后获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财经》杂志学术顾问。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走向边缘》、《制度分析基础讲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经济思想史讲义》等二十多种。教学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等。
编辑推荐 《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智识与豁达——未来十年政治领袖的品质
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为经济学划界
为什么报忧远比报喜重要?
何为“科学”?
严肃新闻的社会条件
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目录
自序
卷一
激情、论说、官僚铁笼
符号与意义——纪念董辅初先生
道不远人——评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
合作的发生学或为了正在被忘却的纪念
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年春季“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撰写的海报
关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的初步设想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校长
智识与豁达——未来十年政治领袖的品质
常识、假设、真理
常识与判断
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与王元化先生的最后交谈

卷二
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不应上调
从大学教师没有办公室说起
斗斗,丹尼尔的寄托,以及他们那一代人
犯罪、价值观、流行病学
房地产市场可引入地价补偿拍卖机制
出租车业的垄断与既得利益
家族、亲信、黑帮、裙带资本主义
从1955年到2005年——谈诺思关于经济变迁的理论
何为“价格”?
环境与文化遗产的耗竭过程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基本途径
从潘家铮院士的批评说起

卷三
知识产权不是霸权
知识产权,自由与效率之冲突
创新激励与知识产权争议
创新基础上的持续增长
春天以及春天的消失
家装业与装修之苦
慈善经济学
恶行、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兼评桑德斯《魅力赢天下》
价值颠覆与野蛮生长
从盛大人力资源主管的一句话说起
对话的艺术
加尔布雷斯
财政民主化的原理与表达

卷四
教育的问题
教育服务的特殊性
教育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
教育服务的社区性质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教育与医疗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病”与“医”的个性化趋势谈起
何为“科学”?
也谈“五四”精神
经济学中的理论与现象——评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
向麦迪森致意——长期经济史研究的意义
经济史学家陈振汉

卷五
卷六
……
序言 如书名所示,这本文集与另一文集《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构成分别由两端开始的一套叙事,由不同的文章串接起来,主旨不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同意黑格尔的看法:真正的科学体系不可能从一套公理出发逻辑地从而线性地推演出来,因为,这些最初的公理只能基于常识或称为“自明之理”。然而,尽管基于常识,它们却未必总是自明的。知识演化的结果,往往否定以前的自明之理。故而,黑格尔倡导的科学叙事(此处“科学”是德文涵义而不是英文涵义),是循环展开,围绕一个根本问题或核心观念,一环一环地阐释相关的理论,渐行渐远,将最终的看法留给读者自己去拓展。我认为,这就是他所谓的“核心概念的展开就是全部理论”的意思。
甚至连核心概念也需要我们反复求索。因为,概念的功能是用以涵盖和传达我们的真实体验。一次偶然的机会,最近,我和一位在美国某治疗机构专为越南裔美国人做心理测验的博士生闲聊。她说最艰难的事情是让她的越南裔患者懂得西方的临床心理学的哪怕是最通俗的术语。例如,多数越南裔患者不知道“忧郁”(clepression)是什么意思,他们自己语言里最接近的语词是“难过”(sadness)。亚洲文化和象形文字在数千年里对我们身体施加的训练,让我们多数人习惯于把西方人所说的“心理”疾病表征为身体的。汉字的“心”,既指“hearl”(情)又指“mind”(智),二者是合一的。类似地,在中国传统里,始终有“心”与“身”的合一或“知”与“行”的合一。
文摘 久违了,如此清新而平易的经济学方法论!多年以来,学院派经济学家熟悉的方法论语言,统统是西方社会的,从属于那里发生的历史和思想传统,为了解决那里的问题而发生的流变与论争,以及如此而来的问题意识和基于问题意识的对理论模型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传统的重建,需要在阅读西方理论、以西方语言阐释西方理论、以本土语言阐释西方理论、本土理论与西方理论的对话这样四个环节上同时努力,才可能实现。毅夫与学生们的对话,收录在这里,对我而言,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学家以本土语言阐释的西方理论和以本土理论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努力,已经比20世纪末有了更可赞美的进展。
以上所说的那篇“对话”,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另一篇重要的文字,在这本书的结尾处,即2002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2005年刊登于著名的英文刊物)。关于“自生能力”概念,我曾在以前对毅夫及其合作者的另一著作的评论中,做了较深入的分析。故而,这篇评论的重点,如它的标题所示,是经济学方法论,而且是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
人类的知识,根据罗素的论证,不外乎三种来源:其一为直接经验(direct expeEience)所得,累积而成“个人知识传统”;其二为间接经验(indirect experience)所得,累积而成“社会知识传统”;其三为内省经验(inspected exper-ienee)所得,累积而成“形而上学传统”。罗素此一分类法,略显肤浅,却不妨当做知识理论的起点。这里出现了三个可能的起点,其中,直接经验是最直接的起点。在中国语境里,它被表述为每一位中国人的直接体验。
每一位中国人,只要活着,就有直接体验。注意,罗素原文为“经验”,不包含汉语“体验”所意味的悟性。基于生活经验,每一位中国人都可以进行许茨(A.schutz)所谓的“二次建构”,即从经验上升为知识的建构,从而形成个人知识传统。知识不同于经验,因为它是一套概念,用来把经验归纳分类,如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后者被装入前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概念与概念之间是否具有逻辑自洽性,尽管这是任何理论得以被人们接受的前提之一。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各种经验之间是否相互冲突,尽管这是任何理论得以拓展其解释力的前提之一。问题的关键,就我的阅读而言,叔本华最早意识到这一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各种经验(内容)如何恰到好处地被归纳到我们的各种概念(形式)当中。这就是所谓“判断力”问题,在康德那里,它是所谓“第三批判”的主题。我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