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社会史

2010-03-11 
市场价:¥43.00卓越价:¥37.20为您节省:5.80元 (87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5 颗星:(1)4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社会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社会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社会史

  • 市场价:¥43.00
  • 卓越价:¥37.20为您节省:5.80元 (87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中国制度史研究
    共计价钱:¥58.00
    同时购买共计:¥49.8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654 页
    ·出版日期:1995年09月
    ·ISBN:7214014416
    ·条形码:97872140144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史》的目的无疑在于供大学们作教科书之用,但也是和主要是为了使法国人理解中国文明在所有领域中都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同时,也旨在反击某些错误思想。有些人幼稚可笑地认为中国是孤立的并相信所谓中国人之惰性。非常遗憾的是,为了铲除这些错误思想,尚有许多事情要做。
    《中国社会史》的目的在于指出,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于其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其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它始终对外开放,同时也不断地受远近不同国家的影响:西域、印度、伊朗、伊斯兰世界、地中海国家、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国家;但它同时也不停地对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或直接或间接地施加最广泛的影响。若没有中国,世界就不会成为它今天的这个样子,归根结蒂,人类在整个发展中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这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擘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为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教材之一,早已被译成了除中文之外的几乎所有主要语种。《中国社会史》共11章,从远古一直写到毛泽东主席去世。它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允当、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了大史学家的应有神采。
    作者简介 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出生,1952年底以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获文学博士学位,1975-1992年任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专长研究中国宗教史和社会文化史等。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擎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的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是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共11章,从远古一直写到毛主席去世。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公允,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编辑推荐 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中国社会史》分十一章分别论述了从上古时代、军人帝国时代,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漫长的历史。
    目录
    中译本序/1
    导言/1
    中国的地域与居民/2
    汉族人/5
    生活方式和文化/10
    农业发达并占有优势地区的定居民/11
    草原地区的游牧民/12
    喜马拉雅群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山人/13
    华南和东南亚的混合文化/14
    西域绿洲的定居民和商贾的文化/15
    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16
    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模式/17
    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24
    中国的文字/27
    上古时代
    第一编 从古代王权到中央集权国家/31
    第一章 上古时代的王权/33
    一新石器时代之前/33
    夏王朝/34
    二上古时代的王权/35
    青铜器时代的第一个王朝——殷商/36
    占卜和祭祀/39
    第二章 诸侯国时代/43
    一上古王权的衰落/43
    周王朝的最初几个世纪/43
    传统纪年体系/44
    二从诸侯国到王国/45
    公元前9~公元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45
    贵族制度的衰亡/48
    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51
    一变化的加速/5l
    政权的变化/52
    战争的变化/54
    经济发展高潮与技术革新/55
    社会的动荡/59
    二国家的革命/60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61
    新国家的新颖特征/62
    第四章 上古时代的遗产/65
    一公元前10~公元前6世纪的传说/65
    经典著作/65
    经典传说相对较晚的特征/68
    二伦理和政治思想的觉醒/68
    儒家的祖师孔夫子/68
    墨子——一个聚徒讲学学派的创始人/70
    三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的文化潮流/71
    国家的理论家/71
    从宗教修持到哲学:道家/74
    孟子/76
    荀子/77
    辩学家和五行学家/79
    文学/80

    军人帝国时代
    第二编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盛衰败/83
    第一章 开拓疆土的帝国/86
    一由秦至汉/86
    中国各地区的统一和最早的开拓倾向/86
    秦帝国的崩溃和汉帝国的开国/87
    法制的稳定性/88
    压缩“封国”和抑制帝国贵族/91
    二汉王朝在亚洲的大举开拓/93
    蒙古和西域/94
    满洲和高丽/96
    北方的军事组织/97
    汉王朝进入热带地区/99
    向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早开放/101
    第二章 大举开拓的因果/103
    一经济和政治/104
    贸易与开拓/104
    赏赐礼物的政策和丝绸贸易/105
    胡族人的汉化及其内附天朝帝国/107
    二经济和社会/110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跃/110
    富商和望族/112
    自由经济还是控制经济/113
    第三章 贵族地位的上升和政治制度的危机/116
    宫中的篡权阴谋/116
    复兴帝国的新基础/118
    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119
    新帝国自创建到184年起义之间的发展/120
    救世主般的革命者/121
    受军阀混战主宰的帝国/123
    第四章 汉代的文明/124
    五行经学/124
    ……
    自宋至明的官僚帝国
    第五编 中国的“文艺复兴” /239
    第一章 新社会 /243
    第二章 中国“文艺复兴”的文明 /271
    第六编 从汉化诸帝国到蒙古人入主中原 /287
    第一章 汉化诸帝国 /292
    第二章 蒙古人入主中原 /299
    第七编 专政君主和太监的统治 /319
    第一章 重建和开拓 /322
    第二章 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迁 /335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始和明末的危机 /349
    第四章 明代的文化生活 /359

    近代中国
    第八编 专制的宗法制度 /379
    第一章 清朝的征服与开国 /382
    第二章 开明专制君主 /390
    第三章 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的文化生活 /410
    第九编 从衰退到外辱 /439
    第一章 大衰退 /442
    第二章 社会爆炸及其后果 /455
    第三章 现代化的失败和外国入侵的加剧 /470
    第四章 19世纪的文化潮流 /489

    当代中国
    第十编 灾难深重的中国 /499
    第一章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505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发展 /520
    第三章 哲学和文学的发展 /537
    第十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新篇章 /549
    跋 /566
    附录 /569
    译后记 /652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大家可能会对中国在钢铁冶炼领域中的这种“先进性”感到惊奇:中国人从公元前2世纪就会生产钢了,而欧洲则必须等到中世纪末叶才会参与铸铁的最早试验,必须等待更长的时间才可以生产钢。但这种时代上的差异所揭示的不只是一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是不同文明中工艺传统的新奇特征。它可以非常清楚地通过在中国社会中铸造青铜器时所获得的经验(那里由于铜和锡的短缺而首次使用了钢)和通过在战国时的鼓风设备的改进来解释。但似乎仅仅是到了较晚期的汉代,才出现了双效的活塞鼓风机(风箱),它由于一种阀门体系而可以使人获得一股持续不断的风力冲动,由此又产生了一种高温。这类鼓风设备从16或17世纪就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在中国一直存在到当代。
    铸铁的后果是使中国社会很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具和用同一工具进行系列翻制的生产方式,而它从近代工业发展以来才变得为我们真正熟悉起来。当在上古时代每件青铜器普遍都形成一单件时,铸铁使用的模具却被用于批量生产,它们往往是为一次操作而生产多件同种物品而被设计出来的。
    其他的技术进步涉及到了运输工具,如被套在绞棒轭上的马匹之单辕木车在战车时代就让位于双辕车。此外,在世界的其他部分于非常漫长的时代中都始终是唯一的套车方式的绞棒轭似乎被马胸绊和胸套所取代。这种新的装备用具以及后来在公元5~9世纪之间才出现的套车轭圈形成了畜力车牵引方式中的一大进步,在使马匹解脱了遏制它们的车轭之压力时,它们变得更容易驾御和可以拉更重的负荷物了。那时仅仅用一匹马就足可以拉过去需要两匹、有时甚至是四匹马才能拉动的载物。一种非常著名的观点是认为在中国战国时代的社会中出现的铸铁和合理套车术这二者都是在中世纪末才出现于欧洲的。我们尚无法绝对地证明这两种情况,但它们的传播却是很可能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