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

2010-03-1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204631 ·条形码:97878022046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 去商家看看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 去商家看看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204631
·条形码:97878022046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大众阅读。

内容简介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内容简介:曾国藩生活在动乱不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就是在这种悲剧色彩浓重的年代里,他仍旧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由科举入仕途,随后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大清一根顶梁支柱。这其中的原由正是百年来人们好奇和关注的焦点。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也正因此,他思想谋略的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却影响了几代人。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从做人、做事多个方面解析曾国藩的一生,用他真实的经历向人们展示打造辉煌成功的方略。希望世人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缔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假如人生可以修炼,则曾国藩堪称是修炼之人中的极品。曾氏哲学是智慧的,因为它刚柔交济、方圆润通,腾达时能励志,危机时能护身:曾氏哲学更是实用的。因为它透析“牵手”之功,深谙进退之道,既注重职悦于外部环境,也不忘及时调适自身。做人绝学,莫于此!
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许多历史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他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并在军事纪律方面借鉴了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提倡的精神。蒋介石更是认为曾国藩可以做他的老师,并把曾氏学问作为枕畔必备读物。从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中,从他的人格品位和素养里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针,处事如线”;如何在多方利益纠葛的时局里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与人相处发展人脉;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曾国藩为人处世的24堂课》中找到精彩的答案。
目录
第一章 行事滴水不——天下之事,贵在谨慎
第一堂课
推美让功巧避嫌
慎用人,戒三端
扬人抑己,谦虚而行
小心行事,得意不忘形
第二堂课
羽翼不丰,绝不妄动
靠自己渡难关
因骄而败,因慎而胜
严教子女,规以治家
严戒自傲,言多必失
谨慎行事,巧于用智

第二章 处事如线——万事以“活”为宗旨
第三堂课
为公当强,争名当退
与对手周旋,有为有不为
修身恕道,内圣外王
静观沉浮,洞察风云
第四堂课
随机应变,应时而动
退步宽平,清淡衡久
委蛇多势之中,左右逢源
巧隐锋芒,圆通求成

第三章 做事讲原则——心有规矩,自成方圆
第五堂课
名利场三大铁律
远近亲疏,自有定位
忍无可忍之时,还以颜色
轻名利,清名利
第六堂课
适时而进,不时不进
以善养人,辅以权谋
对无德之人严惩不怠
不妒不求,以耐心应万事
保身有方,参与有则

第四章 现实主义实干精神——一切行动从积极效果位指向
第七堂课
持之以恒,死而后生
精识务实,亲力亲为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脚踏实地,学自有得
敬德修业,不可固愤而废
第八堂课
真诚慎独,人生乐事
宏济艰难,博爱于民
补拙补心,勤必有成
学有所用,用中又学
多行义事,力争前程

第五章 造势养才——知己知彼,选才有道
第九堂课
广纳言,交谏友
交人交心,择人而从
知已知彼,百人百用
交志同道合之友,创激情澎湃之业
第十堂课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以和为贵,切忌树敌
真心激励,奖惩有别
广交英才,提携后辈
宽容大度,不计小节

第六章 立身如针——修身自守,修心立德
第十一堂课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俭以养德,物贫心富
宽以待人,公平之心服众人
内外兼修,誓做完人
平和为本,恕而不怨
第十二堂课
心有本源,只在进德
雕琢性情,锻造气质
志有定法,脱于俗流
心静以修身,不变应万变
戒骄戒躁戒妄言,人必自强
谦而不欺,立身之本

第七章 超凡品性——坚如磐石,韧如蒲草
第十三堂课
屈心抑志,坚韧渡难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
隐忍有道,终有所得
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第十四堂课
面对强敌,勇者无惧
勇敢面对,不退不缩
义字当先,自胜者强

第八章 敏感以对变化——抓住机遇,择时而动
第十五堂课
治事与育人兼顾,方可乘势扩势
欲自强,先强思想
术有专攻,专致以求
褒机贬奸皆为道
第十六堂课
裁旧纳新,择时进言
火候不到,不动声色
把握关系,借梯登高
“糊涂”应世,不失良机

第九章 精忠与守诚——从忠诚为本,以才智为用
第十七堂课
人以机巧,我以诚愚
为势不贪,厚待于人
忠诚体国,以为天下
集体利益,据理力争
赤诚之心,器成远大
第十八堂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恳为人,以求务实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假拙诚真,世故不可取
注重宣传,攻心为上

第十章 胸怀天地——读书为明志,荷道以躬
第十九堂课
眼界开阔求通变
婉拒命旨,以磨心智
志当存高远,日益求精进
立人之前,读书明志
第二十堂课
分才而用,各用其能
借力使力,观势乘势
甘心吃亏,早有戒备

第十一章 好学求和——学无止境,广纳新物
第二十一堂课
学新知求变,变而生智
勇于向对手学习
学习益友优点,量才而用
第二十二堂课
言传身教皆而有之
改过迁善,而后兴家
专心潜读,明道经世
切己体察贵专而有恒
学而优则仕

第十二章 我为人,人为事——强烈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第二十三堂课
公而忘私,自尽厥职
拔除腐草,惩治贪吏
息事宁人,以柔蓄志
“任”字当头躬身人局
挺膺负责,成事可冀
第二十四堂课
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蓄势待发,增强实力
……
文摘 第一堂课 推美让功巧避嫌
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对于位高权贵者而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露出锋芒的同时更要小心不割伤自己。
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他手握军权,但因为明白权力的双面性,所以采取了放权但不全放的办法应对潜在的危机。因为军权适度,从而能够在不被清廷猜忌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国效力,更好地保全自己。
同治元年(1862年),曾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身居将相之位,弟弟曾国荃、曾国华也多有人马,还多次拜受皇恩。面对如此浩荡皇恩,曾国藩早已心满意足,甚至有点喜出望外,他十分地清醒冷静,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重用,关键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存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自己很可能会一无所有。清廷不想在消灭了太平军之后,又有湘军谋反。
所以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对他的封赏一再延迟,正是考虑到这些。当时,捷报传来,咸丰皇帝很高兴,立即下旨,封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并且夸奖曾国藩,说他虽然是一介书生,却能够立下大功。但与此同时,咸丰也意识到了曾国藩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所以赏是要赏的,可是权力却不能再给。
曾国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了危机,心中不免有矛盾。因为要想做到精忠报国又要做到功成身退,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的想法在他的日记中屡屡表露: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五日
日内因户部奏折似有意与此间为难,寸心抑郁不自得。用事太久,恐人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意欲解去兵权,引退数年,以息疑谤,故本日具折请病,以明不敢久握童柄之义。
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
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败,霞仙革职。业经告病开缺之员,留办军务,致有此厄,宦途风波,真难测矣!然得回籍安处,脱然无累,犹为乱世居位者不幸中之幸。
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曾国藩也有类似的隐退表示,大意是说自己辛苦多年没必要留恋什么官职,若从此能远离重要的职位就能保自身安危了。
曾国藩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与权力野心相比他更喜欢平安。也许这就是看尽繁华,历经磨难之后的一种感悟。的确,知足是一种最大的满足。沉浮宦海多年的曾国藩深知知足之道: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资,多段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固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木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昂,岁懊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