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1784165 ·条形码:97875017841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 |
 |
|
 |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1784165
·条形码:97875017841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休闲研究译丛
·外文书名:Leisuer and Life Satisfaction: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休闲逐步浸润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的几位作者通过对北美国家休闲理论与实践的介绍,论证了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并指出,休闲已越来越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滋养精神、改善福利、沟通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途径。在休闲中,人们可以获得自省、放松、求知、学艺乃至表现个人创造性的兴趣和爱好的绝好机会,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作者简介 马惠娣,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5年之前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哲学问题。1995之后,专注于休闲理论研究,2005年当选世界休闲与游憩组织成员,2006年作为首位亚洲学者当选美国休闲科学院成员,2007年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委员,2007年当选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自1998年访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后,开始主持翻译我国首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五本书,200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学科空白。2004年执行主编了“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五本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8年与于光远先生合著出版《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编辑推荐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和谐社会提出了很多让人期望的东西
比如生活质量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精神生话的需求,看重的是物质而并非精神。
其实不然,人活在世上应该以精神为重,精神生活好了
我想比物质生活还为重要我想和谐社会提出的这个也是符合大家期望的
目录 序言
编者的话
前言
第一部分 现代社会中的休闲
第一章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
导言
21世纪的休闲
生活满意度
生活方式和休闲
是什么在推动人们休闲
休闲活动的约束因素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休闲、游憩和游戏
概述
什么是休闲
什么是游憩
什么是游戏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休闲:从历史角度的考察
概述
为什么研究历史
休闲的历史
科技与信息时代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哲学视角的休闲主题
概述
什么是哲学
价值观念与伦理
为什么要树立休闲哲学
构筑哲学理念
建立休闲服务机构中哲学的意义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众休闲
概述
大众休闲:有时间吗?
大众休闲:背后共同的推动因素
大众休闲:人们都做些什么?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休闲与生命过程
概述
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休闲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休闲服务的供给
第七章 休闲服务的供给:地方政府
概述
地方休闲服务的特点
提供公园和游憩服务的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类型
专业分工和发展机会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休闲服务的供给:各州政府
概述
各州休闲服务的特点
各州直接提供的游憩资源和服务类型
未来的挑战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联邦政府:休闲服务的供给
概述
联邦政府休闲服务的特点
联邦服务机构的类型:美国
联邦服务机构的类型:加拿大
未来的挑战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休闲服务的供给:非营利机构
概述
私人、非营利休闲服务组织机构的特点
青年和志愿者非营利休闲服务组织机构的类型
未来的挑战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休闲服务的供给:商业机构
概述
商业性休闲服务的特点
商业企业的所有权类型
商业服务机构的类型
企业家、机会和挑战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休闲服务的供给:治疗性游憩
概述
治疗性游憩专业的出现
治疗性游憩的特点:今天的残疾人
治疗性游憩项目和安排的类型
未来的挑战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未来的体闲与人们的职业发展
第十三章 休闲规划:提高休闲服务的质量
概述
提升产品、服务的品质和价值
活动项目:休闲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规划管理方法
休闲规划者的角色任务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培育休闲服务专业
概述
一项职业的基本要素
行业协会
职业生涯发展:关键因素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休闲和文化多样性
概述
未来趋势:多样性大大加强
多样性:基本观点
多样性的层次
文化敏感性:评估差异
多样性对专业人员的意蕴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休闲的未来发展趋势
概述
社会发展趋势和休闲
卫生健康发展趋势和主题
环境因素
教育议题
技术影响
经济发展趋势
小结
讨论题目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序言 休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词义学中,“休”,既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闲”,不仅寓为道德、法度,而且引申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休闲”一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3000多年前的《诗经》,辑录的不少诗歌就是对古代民众休闲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展现。在儒、道、释各家思想中,也以不同方式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休闲理念。比如,儒家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强调“静观玄览”;释家厉行“清静心性”;都是极高的休闲境界和审美境界。在大量的文学艺术典籍中都有将休闲、人性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优美篇章,表达了文化传统中生活的智慧。中华民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精湛的技艺、工艺和手艺,而且是对休闲生活形式的一种创造。
休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休闲更像是随风入夜的细雨,哺育和滋润着文化的成长。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闲暇且不懂从容生活的文化何以走得长远。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时间享受休闲;国民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使国民的自主休闲意识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压力之下生存的人们需要一个休闲的精神家园。
目前,休闲已然成为一种产业,作为产业形态的休闲有着很强的文化属性。大众越来越热衷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休闲产业本质上就是创造文化精神粮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文摘 插图:

探讨休闲和生活满意度,需要给出概念的基本定义。在下一章详尽地讨论休闲的意义和概念之前,在这里先给它下一个定义:休闲是一种多维度的建构,它由个体内在的力量所推动。休闲对人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休闲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自身能力、放松身心以及消除紧张情绪。
那么生活满意度又是指什么呢?一般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个体针对自身舒适、幸福程度或生活质量的一种感觉(shichman and Cooper,1984)。幸福感、精神状态、心理舒适度、生活变化等都是我们体验整体生活质量的指标;“幸福通常被认为是对生活所持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和感受”(Russel,1996,p.38)。由于没有广泛接受的定义,所以精确界定生活满意度或舒适度非常困难。生活满意度或舒适度与其说是可以被客观判断的指标,不如说它是一个主观和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尽管通过调查研究能客观度量人们的福利水平、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但还是需要从主观角度来评估影响生活满意度诸因素的质和量,比如精神生活的舒适度等。
有关生活满意度和舒适度的文献尽管差异很大,但主要都是关于人们怎样以积极的方法去体验生活以及理由何在,这些研究既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情绪因素(Diener,1984)。这方面的大多数文献都十分关注幸福、满意程度、精神状态、生活满意度、舒适度和生活质量。1967年,威尔逊(Wilson)在论述有关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时认为:“幸福的人总是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高、外向、乐观、无忧无虑、有宗教信仰、自尊、已婚、工作状态良好、有抱负(不论性别)。
后记 休闲本是人类的天性,是生存、生活乃至工作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数千年璀璨的华夏文明蕴育了独特的休闲文明和休闲理论,先贤诸子也留下了丰富的记述古人追求休闲快乐的性情文字,但是长期以来,休闲要么被人们遗忘,要么成为众矢之的或暴发户的标签,要么被片面地加以解读,从而在人们的视野里时沉时浮、在人们的褒贬中亦正亦邪。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学者涉足闲暇休闲问题的研究。随着近年来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和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休闲环境和条件较之以前都有了巨大的改观,而如何科学地认识休闲概念、培育休闲技能、促进休闲发展,这已经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小则关乎个人成长与幸福,大则关乎社会进步与和谐,休闲不可谓不重要。
鉴于此,我欣然接受了翻译《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的约稿。该书涉及休闲学、休闲产业和休闲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的梳理和陈述,又有对实践的总结和评价;虽然内容主线是休闲,但涉及文化、历史、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再加之作者偏好对“词”的把玩雕琢,这些都增加了翻译难度,使我牺牲更多的个人休闲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翻译这部休闲著作。尽管如此,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原则,一直是我在翻译过程中坚持的标准和努力达到的目标,有时为了一个词要查询大量资料、为了一小段文字的翻译而字斟句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加入了一些解释性的注释。当然,这一工作也带给我在历史脉络间穿梭、在哲学空间里遨游、在学术殿堂里思索的畅快和满足。
在这里,我要感谢担任这套丛书主编的马惠娣老师,她是国内休闲园地的拓荒者和耕耘者,近年来一直为中国休闲学的创立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奔走呼告,还有中国经济出版社担任本丛书策划编辑的乔卫兵君,是他们让我在一年到头工作与生活的忙忙碌碌中还能有静下心来从事翻译的机会。我还要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两位编辑,他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感谢我的妻子和爱女安逸给我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