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234385/9787807234388 ·条形码:978780723438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历史为谁“变脸” |
 |
|
 |
历史为谁“变脸”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234385/9787807234388
·条形码:97878072343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史为谁“变脸”》所选文章大都角度新颖,行文严谨,论据扎实,在对历史不知疲倦的叩问洞察中,还原真相。我们不着眼于那些象牙塔里的空洞讲章,拒绝那些老气横秋的呆板说教,在体裁和写法上葆有开放的姿态,致力于讨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历史为谁“变脸”》中的作者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的欲望,带着灵性的智慧和求真的自信,不断打量历史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目光深邃独到,文思遥接八荒,将叙事的触角深入历史的各种可能性和情境之中,为历史的复杂和丰富提供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使读者在儒雅温润的叙事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活力。作者的观点读者也许不一定赞同,但至少会激发出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联想。
编辑推荐 《历史为谁“变脸”》:见微知著,以崭新的笔触披露惊心动魄的真相,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
目录 历史的质疑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皇帝老儿真的独尊儒术吗
诸葛亮为何成为中华民族偶像
赤壁大战曹军几何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雍正是阴谋夺位吗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坤
慈禧缘何未能废掉光绪
袁世凯并未软禁蔡锷
《辛丑条约》为何没有割地的条款
辛亥革命第一枪:为何是武汉?为何是新军?
历史的谜团
中国古代史上七大谜案
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历史谜案
私盐贩子如何成为吴越霸王
忽必烈两次入侵日本内幕
大儒朱熹“纳尼为妾”事件真相
雍正死因之谜
老宫女揭李连英后宫秘密
皇宫警卫知多少?
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被刺之谜
刺宋:民国国际性“错中错”行刺疑案
汪精卫如何逃出河内
故宫怎样收回国宝
1949年长江炮战揭秘:国共炮兵竟同时炮击英舰
中国发给苏联的绝密情报
两岸当事人揭秘金门“8·23炮战”
蒋介石为何要葬在慈湖
康生签署的一份秘密处决命令
1978年:陈永贵面对大寨的黯然失色
历史的真相
新解刘邦的“三杰”礼赞
汉奸的缘起和历史
黄硕下嫁诸葛亮的烦恼
秦桧为何执掌权柄20年
金銮殿上的“群众暴力”
中国宝船昙花一现
李自成:被山民砍杀的前因后果
曾国藩逊色胡林翼
甲午战争幕后真相
张学良痛失黑瞎子岛
最是无名真英雄,谁打响西安事变捉蒋第一枪
西安事变的另类解读
胡适三劝张学良
李克农智“接”张国焘
关东军误判遭灭亡
阎锡山被逼抗日
在东京买豪宅,蒋介石曾想逃亡日本
朱枫:牺牲在台湾的中共女情报员
破落八旗
人物的新探
休去轻薄陈胜王
刘备善于用小人
智圣诸葛亮:最是无毒不丈夫
不走运的马谡
后主刘禅不是昏君
“坏皇帝”的另一面——从秦、隋两朝短命说到炀帝杨广
隋炀帝的“面子”
潘安的美与丑
一生沽名钓誉的唐太宗李世民
再读岳飞
戚继光的灰暗面
张居正的政治智慧
林则徐的一个侧面
刘鹗反腐:老僧也有猫儿意
龚橙和圆明园的被焚毁——对一个历史传闻所作的考证和思考
解读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几封信
另一个吴晗
来俊臣:将酷吏事业进行到底
历史的韵事
夏姬秘史: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
明争暗斗为美人
齐王妃与李世民婚外情之谜
乱世红颜
清孝庄皇后一世风流
名人漫记帝娼恋
三宫六院未必真,帝王老婆知多少
……
序言 历史是人类最大的“罗生门”,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真相的“不可知”。不要说两三千年之前的历史,就是昨天发生的事,要弄清真相,有时竟也会“难于上青天”。历史的真相也许永远无法复原,但人们追寻真相的冲动却无法止息。保持客观性和追求真实,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和历史研究的最终悬鹄,也是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对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真相的被遮蔽,原因相当复杂。或被政治所胁迫,或为名利所驱使,都可能成为歪曲历史、掩盖事实的成因。明人冯时可说:“今之操觚者,求惊人而不求服人,求媚世而不求维世,此海内所以无文宗也。”可谓一针见血的洞识之见。“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因为收受礼金,在为人做墓修铭时,违背良知,罔顾事实,阿谀奉承,为时人所轻薄,被后世所垢病。同代人刘禹锡指责说:“公鼎侯碑,志遂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宋人司马光则批评说:“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可见,连韩愈这等名满天下的大人物,也会因私心而罔顾公正与事实。
我们过去接受的教科书教育,大都是将历史或人物简单化或脸谱化,要么好要么坏,要么伟大要么渺小,没有中间地带。如对农民起义的评价,言必称其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对其破坏生产力,践踏社会秩序,涂炭和危害黎民百姓,则讳莫如深,缄口不语。又如对李鸿章这类人物的评价,往往也是一棍子打死,将其钉在汉奸卖国贼的耻辱柱上,而对其兴洋务重实业等实绩却视若无睹。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是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无视这种复杂和丰富,必然会使历史的真相受到遮蔽。
文摘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
孔子谈恋爱过程中是否受过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是与长得不帅有关。高安侠在《另眼看孔子》一文中提到,孔子是一个“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大。脑袋四周高中问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的人。长成这等形状,谈恋爱时遭女性拒绝取笑,落下心理阴影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孔子的婚姻生活不太美满却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孔子那个时代不叫离婚,叫“出妻”,也就是后来说的休妻。关于“出妻”,古代礼书中有“七出”的规定,即妻子在七个方面(无子;淫佚;不事父母;多言;盗窃;妒嫉;恶疾)的任何一个方面“有问题”,丈夫都可据此宣告解除婚姻。孔子出妻是有据可考的。《礼记》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日,‘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里是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大儒朱熹对此有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证明孔子确实离过婚。
依我猜测,孔子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男人,为了推销自己的学问,获得君王的采用,长年周游列国,形如丧家之犬,哪里顾得上老婆孩子。做妻子的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养孩子,还长年见不到丈夫,其辛酸苦闷可想而知。无论多任劳任怨的妻子,也难免唠叨,甚至生气抱怨。每当此时,估计学成文武全艺,却没能货与帝王家,只能教教学生混口饭吃的孔子,也会有一肚子的气无处发泄,夫妻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时间长了,虽圣人如孔子也可能会厌烦起妻子和婚姻来,最后找了个理由将妻子扫地出门,某一天借酒浇愁时发了一番“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被门人记录下来,成了孔子歧视女人的口实。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孔子活着时没有在政治上混出大名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没有“齐”好。
在女权主义高涨的时代,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们不必责怪孔圣人的偏见,毕竟瑕不掩瑜。孔子不是还教给我们一个办法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皇帝老儿真的独尊儒术吗
历代皇帝都是秦家店的大掌柜,那么怎样解释汉武帝“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