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2010-03-10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08032252/9787108032256 ·条形码:9787108032256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去商家看看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去商家看看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08032252/9787108032256
·条形码:97871080322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内容简介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内容简介: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作者简介 王建革,1964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县。199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8年留校工作至今。现任该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史、农业史与历史地理,对内蒙古、华北和江南等地的历史生态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做出一系列研究。出片反专著《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2006年),在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媒体推荐 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邹逸麟
王建革教授是农学博士,在农业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又在历史地理、社会史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该书既有科学原理的探索,又充分运用了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的成果,资料丰富、观察细致、论证合理,是一项沟通文理的综合性研究,在近年来同类成果中居领先地位。
  ——葛剑雄
编辑推荐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目录
导言
一 生态-社会机制
二 资料与前人研究
三 本书的结构

第1章 水环境与华北社会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大清河治理的“清浊分流”
一 唐河对西淀的淤积
二 永定河对大清河
三 子牙河水系与千里长堤
四 衰退
第二节 滏阳河流域的水利社会
一 水利与官府
二 水利制度与乡村社会
第三节 稻作限制与灌溉类型
一 稻作限制
二 涝洼地带的水利环境与制度
三 灌溉社会类型及其南北差异

第2章 人与土壤
第一节 水环境与土壤肥力
一 河流、水灾与土壤肥力
二 黄泛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三 海河水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第二节 盐碱地生态
一 黄河下游
二 海河水系
三 滨海盐碱地
第三节 传统农业的土壤肥力与环境
一 植树、林粮间作与治沙
二 土壤肥力
三 河流治理、聚落与农业

第3章 农作生态
第一节 耕作制度及其社会适应
一 种植制度与生态适应
二 土壤耕作制度
三 耕作制度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 技术程序与生活程序
一 主要作物技术程序的古今对比
二 积肥的周期与农民生活
三 农作程序与乡村生活周期
四 社会经济活动与时间感

第4章 动物与人地关系
第一节 马政与明代的人地关系
一 明初华北养马的顺利进行
二 入口压力与养马的衰落
三 人口负载量与载畜量
四 马政的变迁
第二节 近代农村畜牧业:牛与羊
一 牛的生态适应与饲养
二 乡间牧羊
第三节 役畜动力与近代乡村
一 畜运状态与市场涨落
二 马、骡与驴的饲养生态
三 生态压力下的替代
四 役畜与农村的阶层
五 役畜与小农

第5章 生态要素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食与营养
一 种植业变迁与粗粮化结构的形成
二 清末民初的状态
三 抗日战争前后的状态
四 野菜与野生食物
五 营养与社会
第二节 “三料”危机
一 饲料资源与畜牧业
二 肥料
三 燃料危机

第6章 生态系统的循环与运行
第一节 整体的投入产出状态
一 肥料与物流
二 人力、畜力投入特点与能流分析
三 经济史问题的生态分析
第二节 惠民县孙家庙的实态
一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社会特点
二 物流、能流及其效率
三 传统农业的转变与生态变迁

第7章 生态与租佃
第一节 人地关系与租佃
一 无佃户村的强生态压力
二 少佃户村
三 佃户增加与多佃户村
四 阶层与生态策略
第二节 生态与租制
一 总体趋势
二 土壤肥力与租佃制
三 华北的小种地

第8章 灾害与华北社会
第一节 灾害与社会控制:周期性调节
一 灾害与恢复的周期
二 资源动员的周期
三 制度的周期
第二节 清代的蝗灾与社会控制
一 政府控制体系的运作
二 蝗灾过程中的地方社会
三 清末民国时期的治蝗

第9章 乡村生态与社会内聚
第一节 内聚型村落形成的地理与社会因素
一 河流与村落
二 土壤、农作与村落
三 “围墙”与内聚
第二节 社会内聚与发展
一 开放资源的萎缩与内聚力下降
二 青苗会的形态
三 生产联合型内聚的特点
四 人与环境关系中的文化与信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水是人类与动植物的基本生命要素,和最重要的环境条件。水资源管理往往涉及一个广大的地区,比如,将河流改变方向,需要一个地域社会的共同努力,正是这种对社会组织的要求,导致了各种社会管理体制的产生。在古代社会,灌溉系统所涉及的地区,也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区。16世纪以后,华北水环境与早期社会稍有差异,但对水环境的管理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河北平原上,有三种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一是中央集权对河道管理,清政府在海河流域设总督一级的官员管理,这是前所没有的;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灌溉事务,像天津沿海农田的开垦那样,由官方经营河道、闸与农田分水,三是乡村社会完成水利管理,像滏阳河流域那样。从规模上看,政府管大水域,乡村管小水域,乡村社会所管理的水资源是小生境的。大河防洪归王朝政府,大片的荒地与积水之区的开发也归官府。从明到清,大清河流域的水环境经历了从清到浑,从不治到治的变化,以及水利治理内容的变化。海河水系涉及北京的安全,国家要负责永定河和其他河流的堤防事务,大清河水系的浑与清也从水利内容上影响着治水决策。这里要揭示的,不但是大清河水流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探讨政府与乡村管理和环境变迁的关系。
后记 本书以作者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博士后期间的报告为基础,加以修改、补充而成。出站报告的指导教师是邹逸麟先生,当时的指导小组还有葛剑雄、周振鹤和张修桂等老师,葛老师不但经常给予方向性指导,还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给予作者很多的关照。曹树基老师在作者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中,也给了作者许多帮助。另外,作者在工作期间,还得到了历史地理所前辈赵永复、王文楚等先生的关照,在此表示衷心感谢。1998年出站以后,我又对华北平原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作了断断续续的后续研究,一过就是十几年,尽管这本书出版得晚,却是大有益处,不但有许多新的问题被发现,也有许多新的资料在强大的网络时代较为容易地得到了,这都使我可以将内容写得更加充实。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农遗室的老师和朋友们。首先是郭文韬和章楷两位先生,章楷先生是我硕士生时期的导师,郭文韬先生是我博士生时期的导师,郭老师生前热情地鼓励我在生态史方向上研究,并关心我的著作的出版。还有缪启愉、王达、宋堪庆、张芳……这些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前辈,都给我上过课。他们在农业院校研究农业史,几乎默默无闻,但正是他们的工作,让我们学到了现在许多研究生所学不到的东西,每与萧正洪、王利华等师兄谈及他们,常常感动以至伤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