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沙土下的河水

2010-03-09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104/9787535563101 ·条形码:978753556310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沙土下的河水 去商家看看
沙土下的河水 去商家看看

 沙土下的河水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104/9787535563101
·条形码:97875355631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书屋文丛

内容简介 《沙土下的河水》内容简介:虽说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意打扮。但总有精明的学者能识破正史的粉饰之辞、野史的凿空之言而直逼历史的真相。《沙土下的河水》以“康乾盛世何足道”开其端,又以“麻将学发微”结其尾,内容包括“盛世悲歌”、“乱世湍流”、“拍案惊奇”、“文人心曲”、“风俗画卷”等等,奇思纷呈,新见迭出,兼具颠覆性、内幕性和震撼性。
编辑推荐 《沙土下的河水》:书屋文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盛世”悲歌
“康乾盛世”何足道
盛世文网的血泪
专制社会的权力恐慌症
出家人的隐权力

第二章 乱世湍流
谁的“天国”?
止庵的庚子百年思考
《康有为的神话》质疑
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

第三章 拍案惊奇
孙越会谈始末
我生长在铁一号
文艺作品中与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
在日光与夜色中间进击
两桩公案和一种常识
生死关头:民主人士与土改运动

第四章 文人心曲
细读胡风“给党中央的信”
关于“探求者”、林希翎及其他
“兰亭论辨”是怎样的“笔墨官司”
钱锺书是怎样住进“部长楼”的
立此存照

第五章 风俗画卷
士大夫与女人的缠足
也说剪辫
京城旧事
说“饭局”、“片子”兼及其他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麻将学”发微
……
序言 有人说,历史是墙上挂衣服的一个钩子,也有人说,历史是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种种说法,都道出了把握历史真相的不易。虽然如此,但总有精明的学者能识破正史的粉饰之辞、野史的凿空之言而直逼历史的本质,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沙土下的河水》正是这样一本披沙拣金、去伪存真的好书。
清朝的“康乾盛世”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认为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社会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若单从纵向比较的视角而论,这样的观点也言之有据,因为那时的中华帝国版图广大,国力强盛,而且藏富于民。乾隆中叶,人口达到三亿,人均每年承担的赋税不到半两白银,约合三十公斤大米。但有的学者却不这样看,他们从横向的角度比较“康乾盛世”与西方的崛起,便得出了“康乾盛世何足道”的结论。“康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6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期间西方以英、法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继文艺复兴而掀起的启蒙运动则促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面繁荣。可以说,西方正是在这一时期经历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全方位变革,雄心勃勃的资产阶级企图以其理念重塑世界的面貌。
与之相比,“康乾盛世”却完全没有西方那种大刀阔斧、开拓前行的气象,而是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自我陶醉。严酷的政治专制让文字狱大行其道,“乾嘉朴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举国士子“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和变革?正是盛世掩盖下的种种沉沦和僵化,才导致后来的“古今未有之变局”。现代的中国人若不从这个角度认识世界,便无法真正吸取历史的教训。
本书中的“乱世湍流”一章,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制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针对“君主立宪何以在中国走不通”的问题,有作者指出,中国的皇帝自春秋战国以降便失去了神性,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凯觎的俗物。刘邦“大大夫当如此也”的感喟、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叫嚣,遵循的都是兵强马壮者称帝的原则。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帝王无法从神性和优越性方面完成自己的合法性论证,其统治只能靠暴力来维持。一旦失去武力的维持,皇帝就如敝屣一般为民众所抛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只能走民主共和之路,而无法像英、日等国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摘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文献记载农民利用“邪教”造反的事情不可胜数,但是非常缺乏最高统治者对这一类案件心理反映的记载,所以研究者的眼光多半只能集中在民众利用宗教的社会根源分析上面,从东汉的“太平道”直到晚清之会道门的研究差不多都是这样。孔飞力在第一档案馆查材料时注意到清宫档案中的《朱批奏折》、《宫中上谕》这一类反映皇帝本人对“叫魂”案看法的第一手资料(孔本人有很好的汉学功底,尽管他不懂满文还非常注意查满文方面的有关材料,当时还在第一档案馆工作的满学专家赵志强先生对我讲,这一点令他印象深刻),这就使得这一类传统研究题材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把整个“叫魂”、“割辫”案看成是乾隆自导自演的案子,论据就是建立在对大量的乾隆御批的心理分析上面的,这是很少有西方学者做过的工作。从上面我粗略列举的那几点,就可以看到它与海外汉学界传统上对社会骚动当中的民间巫术、“邪教”原因的分析角度是不太一样的,他指出专制政权对民间宗教的清剿是政治原因的这一条是可以推而广之的。其研究的题目很有新意,结论也非常有眼光,使人不能不佩服他对中国古代专制社会观察的敏锐。别的都不讲,仅从孔飞力利用史料做君主心态分析这一点来看,这样的研究不出彩也难,即使专家不叫好,在普通读者当中也会引起兴趣。这就像《纽约客》的书评所讲的:“孔飞力的细节描述是那样地引人入胜而又令人颤栗,生动地展现了各省的恐慌怎样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中国的下层草根社会有利用迷信、“妖言”组织民众反抗专制统治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对“妖言”的力量和防范也是不断地在加强。先秦时期由于巫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神判”与“妖言”之间的界限模糊,言论尺度就比较宽松,“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类的观点在统治集团内部还时有所闻,统一帝国形成之后官方就逐渐地收紧了言论。云梦秦简的《语书》中只是讲下层社会要“去其邪僻,除其恶俗”,但秦律中还没有找到明确查禁妖言邪说的法律。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律·贼律》中有“诸上书及有言也而谩(欺诳),完为城旦舂”的律文,对言论的控制也还局限在对言语不实方面。就我所知,《唐律》中的“诸造祆(同妖)书及袄言者,绞”这一条可能是现存最早的禁止“妖言惑众”的律文。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这方面的法律之多、之广、之严酷,无以复加。孔飞力在书的第四章中专门归纳了“十恶罪”、“礼律条款”、“刑律条款”三方面的内容并有详细的讨论。我感到有意思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