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208062552 ·条形码:97872080625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 |
 |
|
 |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208062552
·条形码:97872080625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
内容简介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是博蒙与密友托克维尔于1831年5月11日至1832年2月20日共同游历美国之后所撰写的著作。与托克维尔选择美国的民主制度作为关注重点不同,博蒙的这部著作主要着眼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主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该书虽然以爱情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实则又是一本极具深度的社会学专著。它描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悲惨生活,刻画了十九世纪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发展的真实背景,也为了解杰克逊时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所引发的争论和问题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中,获得自由的奴隶,有色人,未被承认为公民的人,以及在法律上拥有公民身份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具有与别人平等地位的男男女女的命运。这是一个永恒的悲剧性主题。在《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中,博蒙以种族迫害为题目,揭示了多数暴政的倾向。
编辑推荐 《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本1999年版]出版者说明
前言
一 序曲
二 美国的女人
三 卢道维克,或告别欧洲
四 一个美国家庭
五 玛丽
六 巴尔的摩救济院
七 秘密
八 真相
九 考验
十 考验之继续
十一 考验:奥内达插曲
十二 考验:文学与高雅艺术
十三 暴乱
十四 离开文明的美国
十五 原始森林与荒野
十六 悲剧
十七 尾声
附录一 对黑奴和自由有色人的社会政治处境的注释
附录二 对美国女人的注释
附录三 对美国人仇英心理的注释
附录四 对“蓝法”(blue laws)的注释
附录五 对美国社会宽容破产者的注释
附录六 对美国印第安人多妻制的注释
附录七 对美国人喜好交际的注释
附录八 对美国人粗鲁习性的注释
附录九 对美国社会平等的注释
附录十 对美国剧院的注释
附录十一 对当前北美印第安人部落状况的注释
附录十二 对1834年纽约种族暴乱的注释
……
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既是一部爱情小说,又是一部社会学专著。作者古斯塔夫·奥古斯特·德·博蒙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美国内战前夕种族冲突的状况。
博蒙于1802年生于法国。1825年,他在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时结识了同为治安法官的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他们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30年lO月,法国政府打算改革监狱制度,这使他们荫发了去美国旅行的念头。他们打算借考察美国监狱改革之机周游美国,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市民社会以及公民参政的过程,考察美国民主制度的运行情况。
1831年5月,两个朋友开始了伟大的探险。他们在美国逗留的时间是1831年5月11日至1832年2月20日。这九个月期间,他们走了七千英里以上的地方。在考察监狱制度的间歇,他们深入密歇根边境地区,体验原始森林中的生活,他们经历过轮船失事、驿车翻车事件,遇到过零下十四度的严冬天气。博蒙在两者之中更强壮些,他鼓舞着士气,在这些危险的日子里照顾体弱的朋友。
文摘 如果当时我离那景象更近一点,我或许会既看到它的光芒,也看到它的阴影,如果我亲眼看到治理国家的那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辉煌或许就不会那么让我感到目眩,我本来可以看到这些辉煌因他们的褊狭而大为失色的。我本来可以看到,权力正为一群下贱的货色把持,巨大的阴影,遮蔽了光辉的太阳。
但是,我之与世隔绝把所有这些幻象变得更加诱人,把那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的遥远景观变得更加令人兴奋。于是,我能看见那个正在上演着诸民族命运的巨大舞台,我看见的一切,只不过使我反过来蔑视我所处的那个安静的角落。
想想在我为那些令我心动的传闻而激动不已的时候,我仍不得不回到我那异常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去;想想在我享受了大梦的乐趣之后,我仍被拽回到平静的乡村生活的程式中去,我对我眼前那种宁静的幸福,感到一种难以克服的反感和忍无可忍的厌倦。我不是不喜欢秩序和正直,我的家庭为我提供了一个动人的范例。我常常为我周围的仁慈感动;从来没有哪个不幸的可怜人被我们赶出家门,穷人离开我们时会带着对我们的祝福,但我每天都感到还需要点儿别的东西。我考虑了我父亲的美德和我瞥见的那个世界的辉煌;我把这两种品质混合起来,得到一种可爱的、令人陶醉的结合体。很快,它们就在我的思想中彼此交织,我再也无法将它们分开。我不想要没有美德的荣耀,但没有荣耀的美德在我看来也索然无味。
终于,世界的大门向我敞开了——我匆匆出场。
情况变了,和平重新降临欧洲。那不是康乐的安宁,而是剧烈抽搐之后的瘫痪。民众并不幸福,而是疲惫不堪,毫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