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3216477/9787543216471 ·条形码:9787543216471 ·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质性研究 |
 |
|
 |
质性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3216477/9787543216471
·条形码:97875432164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丛书名:社会工作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是“社会工作精品教材”中的一本,主要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和扎根理论、口述史法、焦点小组等具体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源、发展和操作技术。《质性研究》是适合本科生使用的简明教材。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始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并且运用它对各类社会现象展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质性研究》是“社会工作精品教材”中的一本,主要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和扎根理论、口述史法、焦点小组等具体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源、发展和操作技术。
作者简介 范明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评估、非政府组织研究、质性研究方法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小组工作》(合编)、《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学理论》(合编)、《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合编)等,并发表有关研方法、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20余篇。
吴军,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现为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党校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区及社区组织研究、社会政策评估、社会工作等。曾参与编写和出版有关社会工作实务的著作。并发表数篇学术论文。
编辑推荐 《质性研究》:“十一五”是上海市重点图书。
目录 第一章 质性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质性研究的界定
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质性研究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
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
质性研究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节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研究步骤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二章 各种理论取向质性研究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和质性研究
诠释学取向的质性研究
符号互动理论和质性研究
第二节 批判理论取向的质性研究
批判理论的流派和观点
批判理论研究范式下的质性研究
第三节 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
实践取向的质性研究的基本假设和知识观
实践取向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三章 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行动研究的含义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性
行动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务反省和批判解放的理论基础
主要形式的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领域和基本类型
行动研究的实施领域
行动研究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行动研究实施的程序和原则
行动研究实施的程序和条件
行动研究实施的原则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四章 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
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扎根理论
象征互动论影响下的扎根理论
建构主义对扎根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扎根理论的原则和理论触觉
扎根理论的原则
扎根理论的理论触觉
第三节 扎根理论的具体技术
资料的编码
抽样
撰写备忘录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五章 口述史法
第一节 口述史法的含义和发展
口述史法的含义
口述史的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
口述史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口述史法的基本过程
访谈前注意事项
访谈时注意事项
访谈后注意事项
口述史的基本操作过程
第三节 口述史法的运用及反省
口述史的具体运用
对口述史的反省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六章 参与观察法
第一节 参与观察法的渊源和观察步骤
参与观察法的渊源
参与观察的步骤
第二节 田野札记的技术和处理札记的方法
田野札记的内容
方式:田野札记的形式
第三节 资料的品质与抽样
资料抽样
资料的品质
第四节 参与观察法的反省
参与观察的伦理议题
参与观察所涉及的政治议题
本章小结
推荐阅读文献
第七章 焦点小组法
第一节 焦点小组法的基本特征
焦点小组法的定义
焦点小组法的渊源
焦点小组法的特点
第二节 焦点小组的样本选择
几个相关议题
小组成员的选择
团体的选择
第三节 焦点小组的访谈实施
成功的焦点小组访谈标准
主持人的作用和编制主持人指南
焦点小组访谈的设计
小组空间安排
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焦点小组的文本诠释
焦点小组的文本分析技术
第八章 个案研究
第九章 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和电脑软件运用
第十章 质性研究报告撰写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尽管社会工作是融知识、价值和技巧为一体的,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促进社会改变的宗旨。从价值层面而言,社会工作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责任、关怀和奉献。从宏观层面而言.社会工作体现为立足科学知识、回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寻求社会的积极改变的制度安排。一个共识是,中国的社会工作正进入发展的机遇期,因为它已从民间的呼吁进入了官方的话语。此刻,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反思自己能够贡献什么。毋庸置疑的是,社工教育界的使命是传递一整套的专业价值、知识和体系,以造就一批愿意奉献于社会工作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共同体,我们命定成为这一段历史的书写者,即便我们无法重构宏大叙事,改变这段历史的若干片段也是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此刻,我们要展现专业追求与雄心。
这套教材可以视为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主动回应,我们希望这样的回应是有所贡献的,它至少记栽了我们前行的足迹。教材立足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致力于展现社会工作的知识库存和前沿进展,并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智识支持。世纪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图书公司高瞻远瞩地洞察到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以他们的专业和网络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这体现了出版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我们要表达敬意!教材的作者均是来自海内外的社会工作专家,正是社会工作将我们联结在一起。这样的联结是改变的动力!本套教材是开放的体系,欢迎学界同仁加盟。
文摘 插图:

质性研究一般享有如下基本特质:(1)研究中收集的资料,是属于人、地和会谈等所谓软性资料的丰富描述。(2)研究问题并不是根据操作定义的变量来界定的,相反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逐渐形成的。(3)整个研究的焦点可以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清晰,而不是在研究开始就设定等待研究者回答的问题或等待研究结果验证的假说。(4)任何对研究现象或行为的理解,必须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观点,外在可见的因素往往只是次要的。(5)资料收集过程比较注重在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与研究对象做持久的接触与互动,从这些互动经验中来全面收集资料。
潘淑满(2003)对质性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和完整的定义:质性研究有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取向,主张社会世界是由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所组成,这些现象往往会因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而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质性研究者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是一种不确定的事实。通常,质性研究者必须在自然的情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过程,透过一种或多种的资料收集方法,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理解。研究者对于研究过程所收集数据的诠释,不可以用数字或统计分析的化约方式,将资料简化为数字与数字的关联,或对研究获得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推论;相反,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融人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人体会研究对象的感受与知觉,并从研究对象的立场与观点出发,诠释这些经验与现象的意义。
质性研究就是在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论战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根据邓津和林肯的论述,质性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五个时期,即:传统期、黄金期、模糊期、危机期及后现代期。
后记 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始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并且运用它对各类社会现象展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笔者撰写和出版本书,目的在于更完整地介绍质性研究方法以及这种研究范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从而协力推进质性研究及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需要感谢的是世纪出版集团的编辑罗康老师,她的辛勤劳动使本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其次要感谢的是上海大学教务处的鼎力相助,因为有上海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才使本书的出版具有最基本的保障;最后还要感谢田青、周平、仇立平等老师的大力支持。
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有限,相信本书一定存在着许多错误,因此,笔者恳请读者不吝赐教,且书中的纰漏和错误概由笔者本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