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1793905/9787501793907 ·条形码:978750179390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
|
 |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1793905/9787501793907
·条形码:97875017939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内容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杜区人”,街道社区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居民居住点,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层管理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改革路径的影响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显得迫切,随着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理应作为下一步城市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这同时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入手,在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演变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基本架构、存在问题等,总结了国内各地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经验分析,充分借鉴国外典型社区管理体制的理论、结构、模式、特征,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路径分析、总体思路、具体设计等核心问题。最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我国社区党建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社会建设视角下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社区建设进行了探讨。
编辑推荐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主线/4
三、创新之处/5
四、写作意义/7
五、整体布局/9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化/10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居管理体制/11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街居制的产生/11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街居制的分析/13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街居制的现实困境/19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21
一、社区概念的产生及其在我国的演变历程/22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社区管理的变迁/28
三、居委会“内卷化”的表现和原因分析/31
四、街道办事处相关问题分析/37
第三节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基本架构分析/45
一、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总体框架/46
二、居民委员会的应然和实然角色/55
三、我国社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66
第三章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75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居民自治制度/76
一、市民社会理论综述/76
二、市民社会理论对居民自治的影响/82
三、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86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与社区居民参与/89
一、社会工作理论综述/89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管理的途径分析/94
三、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98
第三节 治理理论与街居组织架构选择/102
一、治理理论及社区治理综述/103
二、治理理论对社区治理的影响/108
三、“治理”理论对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111
第四章 国内社区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的经验总结/115
第一节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16
一、上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16
二、沈阳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22
三、江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27
四、盐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131
第二节 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136
一、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137
二、崇文区东花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141
三、石景山区鲁谷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145
四、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148
第三节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对比及借鉴/156
一、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的共同特征/157
二、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结构分析/160
三、国内社区管理体制探索的经验借鉴/163
第五章 国外社区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67
第一节 国外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概述/168
一、居民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168
二、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170
三、政府社区合作型治理模式/171
四、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经验/172
第二节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制度概述/174
一、城市社区组织体系/174
二、城市管理组织模式/176
三、城市社区管理主要内容和特点/177
四、社区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179
第三节 美国社区管理制度概述/180
一、社区工作的组织架构/181
二、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184
三、美国社区管理的经验/185
四、美国社区管理的借鉴/187
第四节 日本社区管理制度概述/189
一、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190
二、地域中心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193
三、对我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194
第五节 国外社区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96
一、解放思想,适应社区发展的大趋势/196
二、建立中央和地方结合的社区投资机制/197
三、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制度/197
四、制定科学的社区建设规划/198
五、着力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198
第六章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分析/202
第一节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及现实意义/203
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204.
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208
三、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211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213
一、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213
二、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制的指导思想/215
三、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机制/216
第三节 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制的具体做法/220
一、街道层面治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220
二、社区层面治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225
三、区、街道、社区关系的理顺及其配套政策/229
四、建立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238
第七章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视角下的社区党建工作研究/242
第一节 社区党建的兴起和发展/243
一、新时期社区党建的内涵/243
二、新时期社区党建兴起的背景/246
三、新时期社区党建的发展历程/248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视角下的社区党建/251
一、新时期党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251
二、新时期社区党建取得的经验/255
三、新时期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257
第三节 新形势下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构想/262
一、社区党建创新的基础问题/262
二、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265
三、建立社区党建的资源支撑体系/269
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的总体要求/274
第四节 北京市崇文区社区党建创新的实践探索/282
一、推行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扩大基层党内民主/283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提高社区党组织的覆盖面/288
三、推行“流动式”教育管理模式,形成社区党员全覆盖管理/290
四、扎实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为社区党建构筑组织覆盖/291
参考文献/294
后记/303
……
序言 31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治理覆盖面不断减少的过程,是社会治理模式由宝塔垂直型向扁平化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内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单元,持续不断地退出原有体制,成为无主管的“自由人”、“社会人”。与此同时,新生的诸如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新型社会组织等“社会人”及其组织,呈爆炸式扩张态势。“体制内”和“体制外”覆盖的范围,此消彼长,转眼间,全民总人口中至少70%成为流动大军的成员,其中很多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各种无主管、无上级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遵从这样的范式:发现问题一提出对策一反复试错一政策调整一制度创新一制度积累一体制创新。如何实施对“体制外”社会群体的治理,最终形成一个定型的体制框架,无疑将遵从这一范式,有一个过程。然而,由于我国的改革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速度为最直接目标,并且广泛认同“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顺序,所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要,“社会人”占据的“江山”已经过半,而究竟如何进行社会领域的治理,目前连一个大致的思路还未形成,更不要说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了。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改革布局,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改革布局,“社会建设”终于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正式摆上党中央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内容则分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并且在“社会管理”内容中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些提法,在宏观上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大致的方向。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晚清到民国之际;第二次发生在1949年到1978年;第三次则是从1978年一直延续至今。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济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就是“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3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城市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破解单位制的困惑,还是基层居民自治之学者所谓的公民社会的再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放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观察,从体制和机构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目前,对城市进行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其中城市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界的重视,其研究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成果丰硕。他们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质问题是:城市是社会主义新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发生最激烈碰撞之地。对城市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叶,学界就敏锐地抓住了单位研究这个理论生长点。社会学者围绕单位制的产生及运作机制、改革后的变迁、国有企业的转制等,同时从制度结构和社会机制着手,成就了一批中国社会学在组织、分层、城市研究上最具亮点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社会学有别于经济学的独特洞察力,也揭示出多种文明形态在单位制中的交织反应。其次,社会学界还从中国正在变成一座“世界工厂”的断言中捕捉到了它的社会学意义——中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因而提出把工人阶级重新带回中国社会学分析的中心。再次,社会学界不仅在传统的社区治理议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究,而且通过对三种都市运动的研究,即城郊被征地农民维护地权的集体行动、城市小区业主维护产权的集体行动和下岗工人维护劳动权的集体行动,提出了塑造公民资格进而促使“社会的兴起”这个新议题。
后记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区建设的纵深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政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使我们对社区管理体制有了全景式的了解,并成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实践性是本书的一个特点,编者是实践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具体掌握了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实际运作问题。我们深知,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大课题,本书的探索只是对前一阶段实践工作的总结,赶不上我国各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功用,引起更多的实践者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同时,由于各位编者水平所限,书中总结借鉴了不少理论专家研究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不尽如人意与遗憾之处,恳请各位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本书各章编者安排如下:蒋伟涛,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第三节、第四节;曹朝晖,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的第一节、第二节。本书的框架和结构由丁茂战博士总策划和审阅,同时由丁茂战博士最后定稿和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