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

2010-03-09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1496655 ·条形码:97878014966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 去商家看看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 去商家看看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1496655
·条形码:97878014966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卷收有近60篇文章,从学术争鸣、历史回顾、人物评论、历史资料等几个方面,勾勒出中国民俗学在二十世纪一百年的历程中的发展轮廓。民俗学的发展是与时代合拍的,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民俗学的研究方向各有偏重。本世纪初受西学之风影响,民俗学兴起,从它诞生起就高扬科学、民主、本土的精神,之后,民俗学几起几落,但始终保持这种精神。本纪未民俗学又迎来一个发展高峰期,钟敬文、杨堃、马昌仪、陈子艾等几位学者的文章给我们描绘了民俗学一百年来所走过的漫长路程。黄遵宪、周作人、顾颉刚、茅盾、黄石、江绍原、闻一多、钟敬文等8位学界老前辈,毕其一生之精力,为民俗学的发展呼吁、奔走,对他们的评介,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民俗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使后学晚辈知晓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贡献。郭沫若、贾芝、胡乔木等先生即是领导也是学者,他们当年作出的指示,讲话至今仍是指导民俗学研究、工作的方针原则,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先生提出?quot;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更是情真意切地提出民俗学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研究任务。袁珂、张弘同志的文章在80年代引出两场大的学术争论。胡适、周作人给《歌谣》周刊写的发刊词,顾颉刚先生给《民俗》的发刊词,等等,更是不易找寻的历史资料。王文宝先生编写的民俗学大事记,将一百年来民俗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人物、组织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 钟敬文生于1903年3月20日,广东海丰人。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颉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 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救亡工作。1949年5月至今,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钟敬文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在1950年参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的学说,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其代表作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民俗学论集》等。钟敬文从1953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他领导的学科成为我国第
媒体推荐 写在前面
斗转星移,转瞬间中国民俗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在喜迎21世纪的今天,能有一套荟萃20世纪中国民俗学百年学术精华的丛书问世,已不仅仅是中国民俗学界的快事,同时也应视为中国学界的一件快事。因为中国民俗学本身就是由诸学科学者共同创建的,更何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的中国民俗学,已经与许多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成为整个中国学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通常,人们认为中国民俗学运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但实际上,近代的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芽,当时的一些仁人志士在介绍国外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将西方民俗学理论介绍到了我国。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打破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为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周边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但是,当时的中国毕竟重压在强权的铁蹄之下,这些胚芽还只能待机破土。
20世纪初是个地覆天翻的历史时期,就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之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就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最强音。就在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前的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近世歌谣征集处,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出版了《歌谣周刊》,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行动的中国民俗学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1926年前后,北方革命在北洋军阀的重压下陷入低谷,在北京大学,轰动一时的民俗学运动也陷于停顿,而这时南方革命势力正在孕育之中。迫于压力,一些追求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南下广东,中国民俗学也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创业。在中山大学,这些民俗学先驱们不但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周刊》,而且在培养人才、深入田野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这就是中国民俗学史上著名的中山大学时期。
1930年前后,钱南扬、钟敬文、江绍原等人先后汇聚杭州,与浙江同仁娄子匡一道,成立了民俗周刊社,出版了《民俗学集镌》、《民间月刊》等民俗学刊物。杭州民俗学运动的兴起,给中国民俗学运动,特别是浙、闽、粤、川等地的民俗学运动带来一定影响,原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一些分会,也纷纷并入后来成立的杭州中国民俗学会。这里的民俗学运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的一些地区逐一成为日寇沦陷区。一些大学和研究机关被迫西迁,进入中国大西南的云贵川地区。科研环境的变化,自然使他们的研究对象由中原汉文化逐步转向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中有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有研究文学、语言学的,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闻一多的《伏羲考》、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抗战爆发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出于改造思想、改进学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学艺术民族化的主张,许多作家、艺术家上山下乡,深入民间,作为艺术家创作源泉的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了空前重视。当时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理论研究,但主要成绩还是对民间故事、歌谣、说唱及民间小戏的搜集整理。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问世,不但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了群众斗志,同时也为繁荣边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养分。
……
编辑推荐 由钟敬文先生和他的弟子苑利编纂的一部中国民俗学经典文萃《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八卷集),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钟敬文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在辞世前最后编纂的一套民俗学学术文选。它的出版,不仅结束了中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没有民俗学专业大型参考文选的历史,同时还为学术理论界提供了二十世纪民俗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民俗学是在二十世纪初发轫的,它历经百年曲折,成长壮大,发展起来。世纪之交,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契机来总结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将散落发表的论文、将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将难以查找的珍贵资料编辑成册,公诸于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俗学百年的发展和成就。这套丛书为我国民俗学在二十一世纪的腾飞,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目录
钟敬文 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
陈子艾 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开端
陈育伦 对二三十年代福建民俗学运动的回顾
马昌仪 人类学派与中国近代神话学
李德芳 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学者的西南民间文艺学研究
杨 望 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
……
文摘 书摘
1926年,沈兼士、林语堂、顾颉刚、罗常培、黄坚、孙伏园、容肇祖、潘家洵、丁山、章延谦等一大批学者从我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发源地北京大学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北大歌谣学运动的干将,这无疑给刚起步的福建现代民俗学研究,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当年9月18日下午,在有林语堂、沈兼士、黄坚、周树人、顾颉刚、孙伏园、潘家洵、丁山、陈万里等学者参加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编辑事务谈话会上,决议组织风俗调查会。这是继北大风俗调查会之后的又一个民俗调查与研究学术团体。同年10月10日,在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院主任沈兼士在演讲中说:“本院于研究考古学之外,并组织风俗调查会,凋查各处民情、生活、习惯。与考古学同时并进。考古学发掘各处文物,风俗调查则先从闽省人手。”1926年12月13日,风俗调查会召开工作讨论会,决议刊物出版归人国学研究院周刊,并通过该会章程。章程中对风俗调查会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本会调查风俗从闽南人手,次及福建全省、再次及全国。”还提出:“本会收受外间捐赠并购风俗物品,设风俗物品陈列室,作为风俗博物馆之初步。”厦大风俗调查会存在时间虽不长,但任务、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对福建民俗学调查与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和组织作用。从此,以厦大为中心的福建民俗学调查和研究活动在闽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厦大一批教授、学者纷纷到闽南、福州等地进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的社会调查。例如,张星烺、陈万里赴泉州调查中外交通史料、古迹、宗教信仰、郑成功传说故事;顾颉刚对泉州安海土地神祠、厦门的墓碑进行调查;罗常培对厦门方言及歌谣故事进行调查与记录;容肇祖对厦门的偶像崇拜及福建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林语堂对闽南民间文化进行调查;林惠伯对闽南乡村生活习俗进行调查;林惠祥对闽南民间宗教信仰进行调查。
同时,在厦大校园内民俗学研究的学术风气极浓。这个时期国学研究院的学术报告,多与民俗学有关或交叉。如1926年11月”日国学研究院的第一次学术讲演,由张星烺主讲《中世纪之泉州》,其中相当部分是有关中世纪泉州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1926年11月18日举行的第二次学术演讲,由林语堂主讲《闽粤方言之来源》,是跟民俗学密切相关的课题;1926年矍2月30日罗常培讲演的《朱子与闽南文化之关系》,主要内容是朱熹在闽南为官时倡导儒教对闽南风俗所产生的影响。这篇讲演后来改成《朱熹对于闽南风俗的影响》,发表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7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