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劳动、社会与文化

2010-03-0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1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784159/9787501784158 ·条形码:978750178415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劳动、社会与文化 去商家看看
劳动、社会与文化 去商家看看

 劳动、社会与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1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1784159/9787501784158
·条形码:97875017841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休闲研究译丛
·外文书名:Work Society and Culture

内容简介 《劳动、社会与文化》讲述了:很久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人类发展与创造的根本问题——没有劳动,就没有休闲;没有休闲,也就没有创造性的劳动。休养生息、劳作、休闲是人生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维系着自我的成长,也使人的社会化得以完成。作者用独特的哲学视角,采用"反证法"来解构与构建劳动、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 马惠娣,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5年之前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哲学问题。1995之后,专注于休闲理论研究,2005年当选世界休闲与游憩组织成员,2006年作为首位亚洲学者当选美国休闲科学院成员,2007年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委员,2007年当选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自1998年访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后,开始主持翻译我国首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五本书,200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学科空白。2004年执行主编了“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五本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8年与于光远先生合著出版《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编辑推荐 《劳动、社会与文化》是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和谐社会提出了很多让人期望的东西
比如生活质量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精神生话的需求,看重的是物质而并非精神。
其实不然,人活在世上应该以精神为重,精神生活好了
我想比物质生活还为重要我想和谐社会提出的这个也是符合大家期望的
目录
序言
编者的话
原版序
第一章 劳动的概念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劳动之烦

第二章 劳动与社会
服务社会
劳动者的伦理学
有用的活动与现代社会思潮
劳动者的社会学概念

第三章 劳动的人
劳动者心理
劳动、快乐与友爱
劳动者的交往活动
作为劳动单位的家庭
奴隶制与异化

第四章 工人阶级
历史起源
社会阶层与社会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五章 劳动与财富
劳动服务与劳动收益
作为商品的劳动
按需分配

第六章 劳动与文化
历史的角度
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内核
文化的丰富
人类的艺术
休闲、劳动与文化
译名对照
译后记
……
序言 休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词义学中,“休”,既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闲”,不仅寓为道德、法度,而且引申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休闲”一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3000多年前的《诗经》,辑录的不少诗歌就是对古代民众休闲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展现。在儒、道、释各家思想中,也以不同方式体现着我们民族的休闲理念。比如,儒家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强调“静观玄览”;释家厉行“清静心性”;都是极高的休闲境界和审美境界。在大量的文学艺术典籍中都有将休闲、人性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优美篇章,表达了文化传统中生活的智慧。中华民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精湛的技艺、工艺和手艺,而且是对休闲生活形式的一种创造。
休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休闲更像是随风入夜的细雨,哺育和滋润着文化的成长。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闲暇且不懂从容生活的文化何以走得长远。
文摘 但也有这样的理性方法,既不是旨在改变物质世界,也不是为了思考真理。它们只是为了让人类智慧、个人和社会井然有序,这里所涉及的关系,可以简称为“人与人类”的关系。人们再一次逐渐认识到,这种关系里的理性秩序至少与控制自然同等重要。当然,问题是,这点要难得多。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抑或是社会活动中,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良好而得体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首先是教育的结果,还有,如果这种教育取得了收效的话,它还是自制的结果。但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完成过的任务。当我们以为差不多快完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比如,某人直到五十岁都一直非常节制,觉得他绝不会放纵自己。谁料这时他却晚节不保,出事了。看起来非常可靠的节制,以为经过这么多年因而不可动摇的节制,破灭了,不得不修补、重建。社会的情况同样如此。甚至最好的制度或者最科学的经济关系组织也无法保证社会秩序能够永远平稳运行。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必须为此不懈努力,公务人员则需作出最大努力。
对于这些旨在带给社会以秩序并维持这一秩序的理性方法,我们可以相应区分为主要方法和辅助性方法。所谓主要方法,指的是政府自身功能的发挥,不管是在小的社区,比如城镇,还是在一个州,或者是在整个联邦。各级政府最想做的是,建立起人们行使自由的秩序①。在每个政府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辅助性人员,诸如经济学家、行政管理人员、军人、警察等。不仅政府自身主要职能的行使需要理性方法,履行各种各样的职能也同样需要理性方法,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尽管士兵们自己通常不会考虑这些事情,但武装力量却事实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传统工具。
后记 二00四年正月初六,当吴辉博士从中央党校将电话打进我重庆的蜗庐,约我翻译一本美国人写的哲学书时,我还真没怎么犹豫。个中原因,一是因为吴辉说书很薄——“二十天就弄得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托克维尔那句至今令我耿耿于怀的话——“在文明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最不注重哲学了。美国人没有自己的哲学学派,对欧洲互相对立的一切学派也漠不关心,甚至连它们的名称都几乎一无所知。”([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页518)。
现在我总算明白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这只不过是“只要涉及到文化,法国人都认为他们是天下第一”这种优越心理的流露而已。西蒙先生的这本大作表明:美国不仅有自己的哲学,并且有很好的哲学。西蒙先生的这本大作还表明:不是非要像黑格尔那样弄得谁也不懂才配称为哲学的,哲学同样可以用老百姓都懂的语言写作。阅读本书过程中,译者时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拜读吕叔湘先生的语言学著作时的那种感觉:就像在你面前聊天,不知不觉,十几页已经读过去了。
伊夫·R.西蒙的《劳动、社会与文化》是一本别有深意、催人奋进的社会哲学著作。在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中,有过这样的职能分工:大多数人辛勤劳动以供给社会,少数人生活悠闲促进文化发展。在我们的时代,随着大多数人开始享有闲暇,休闲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人们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理论来引导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急需回答的社会问题。西蒙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明确回答:“我从不相信一定社会阶层的休闲——即,摆脱任何劳动——是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无论在哪个时期,休闲生活所能够提供的,不过是文化的几件花儿般的装饰品而已。……文化的真正基础——其支持结构与内核——与其说在休闲的生活中,不如说在那些需要进行精巧部署的活动里。……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提出一种不是以休闲为中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