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2775841 ·条形码:97875027758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北宋宁波文化史 |
 |
|
 |
北宋宁波文化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2775841
·条形码:97875027758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北宋宁波文化史》是笔者撰写的《宋代宁波文化史》的北宋部分。撰写中的最大困难在于,文献大量失传,现存史料对这一时段的记载极为零碎,即使久负盛名的“宋元四明六志”,有关北宋的史料也极为有限,清人全祖望在《湖语》中已有“叹文献之沦胥,致图经之缺失”的感慨。再加上当今的研究基础亦过于薄弱,能参考的成果不多。在不得已中,笔者只能竭尽所能,勉力而为。尽管笔者在史料的挖掘上下了苦功,点点滴滴,有用即录,但许多地方仍然难以尽情铺展,因此,《北宋宁波文化史》对北宋宁波文化的系统梳理只是初步的尝试。
作者简介 张如安,1963年7月出生于浙江镇海县大榭岛。1981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宁波师范学院、宁波大学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任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浙东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在浙东文化领域发表过大量相关论文。曾任《宁波文史系列丛书·文化群星》、《越窑青瓷文化史》、《四明茶韵》、《宁波通史》的副主编,合著有《黄宗羲诗文选》、《黄宗羲年谱》、《姚江文化史》、《全宋诗订补》、《鄞州历代诗文选》、《诗意东钱湖》、《人文东钱湖》等,出版有论文集《浙东文史沦丛》,专著《中国象棋史》、《中国围棋史》、《汉宋宁波文学史》、《元代宁波文学史》、《全宋诗订补稿》等。
编辑推荐 《北宋宁波文化史》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概说
第一章 经济表现:从“穷城”到“富足”
第一节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一、兴修水利:内整湖塘,外筑海塘
二、发展农业:垦辟耕地,多种经营
第二节 手工生产全面兴起
一、制瓷业
二、造船业
三、制盐业
四、酿造业
五、纺织业等
第三节 商贸兴隆物货丰衍
一、定点专卖、行贩和集市交易
二、世所瞩目的对外贸易
第二章 学术思想:从佛学兴盛到新儒学开辟
第一节 开拓一家教观:知礼的天台宗佛教哲学思想
一、“性具三千”的实相论
二、“妄心观”的观心论
三、角立、相即的辩证认识思想
四、别理随缘的判教思想
第二节 开辟儒林草昧:“杨杜五子”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罗适、舒宣、丰稷等人的体用之学
一、经史研究与道德实践
二、学达诸政与达练治事
第四节 北学初传甬上
一、陈璀与《四明尊尧集》
二、晁说之与《易玄星纪谱》
第三章 文学艺术:从文星寥落到群贤并起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诗文
一、宋初至康定时期的宁波诗文
二、庆历至元丰时期的宁波诗文
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诗文
一、宋哲宗时期的宁波诗文
二、北宋末期的宁波诗文
第三节 舒宣与四明词坛
一、舒亶以外诸家词概述
二、舒宣词的内容与艺术
第四节 诗酒宴集与酬唱之风
一、诗酒宴集
二、唱和之风
三、意义评价
第五节 传说故事的新收获
一、梁祝故事的新发展
二、海洋历险故事的新收获
第四章 科技成就:究之消息,得其准的
第一节 格物园艺有专著
第二节 海洋学上出佳绩
一、燕肃的潮汐学研究
二、制盐技术
三、造船技术
四、航海技术
第三节 医卫事业多进步
一、积极推进医药知识的普及
二、明州开始涌现名医
三、在药物研究、栽培、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进展
四、公共卫生意识明显提高
五、北宋宁波与国外的医药交流
第四节 巧构奇筑见匠心
一、木筑巧构——保国寺大殿的建造
二、石堰巧构——它山堰堰体增修的非等厚布置方式
三、机械巧构——公共计时器的设置
第五章 文教事业:从“古风久凋零”到化为邹鲁乡
第一节 “益盛以大”的教育事业
一、庆历以前四明教育的初兴
二、庆历以来王安石等地方官的兴学活动
三、庆历五先生确立了甬上的教化和师道
四、明州兴学的深远意义
五、汪洙和训蒙读物《神童诗》
第二节 图书编纂、校勘、刊刻和庋藏
一、类书编纂
二、图书校勘与编目
三、地志编修
四、图书刻印
五、图书庋藏
第六章 宗教信仰:处处见弘化,蔚然成佛国
第一节 明州佛教繁荣状况概观
第二节 天台宗:从中兴到弘教的演变
一、宝云义通在明州的传法活动
二、知礼与山外派的论争
三、遵式对天台忏法的发展
四、知礼法系的后续发展
第三节 净土宗:以台净双修为发展主轴
一、知礼对台净双修的贡献
二、遵式对净土的弘扬
三、山家派后学对净土的弘传
第四节 禅宗:由云门宗向临济宗递嬗
一、雪窦重显与云门宗的中兴
二、临济宗黄龙、杨歧派僧人在明州
第五节 华严宗和律宗
一、华严宗:传播无力
二、律宗:衰而尚整
第六节 观音信仰的普及
第七节 文人士大夫与佛教
一、鄞令王安石与佛教
二、明州籍居士与佛教
三、晁说之、陈瑾、黄龟年与佛教
第七章 社会生活:从“民物鲜欢娱”到丰富多样化
第一节 “山川作佳趣”的游观
一、山水风景的营造和游观
二、四明佛寺的游观活动
三、综合性游观
四、境外宦游
第二节 “利物以济众”的义风
一、生活性慈善活动列举
二、公益性慈善活动列举
第三节 “光彩生顾盼”的饮食
一、主食和副食
二、茶饮
三、宴饮
第四节 丧葬荐亡仪式
第五节 民间信仰
第八章 对外交流:梯航纷绝徼。商通远国多
第一节 明州与日本:以僧侣为主体的民间文化往来
第二节 明州与高丽:使团与僧侣的络绎往还
一、使团络绎
二、佛教传承
三、文学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明州自唐成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升为庆元府,领鄞县、慈溪、奉化、定海(今镇海区和北仑区)、象山、昌国(今舟山市)六县。宋代的余姚属越州,宁海属台州。本书所讨论的宁波地域范围,基本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即包括余姚和宁海(宋代宁海县所辖还包括今三门县之一部分)在内,而很少涉及昌国,这大体上相当于传统所说的四明地区的范围。宋代虽无“宁波”之名,但为行文的方便,书中多以“宋代宁波”之类的概念笼统称呼之。
对于宁波历史文化,我一直主张,应该做断代的全方位的细致深入的研究。我之所以选择以宋代为切入点,是基于对早期宁波历史文化演变进行观察后的认知。溯源至六朝,据沈约《宋书》的记载,会稽郡属下鄞、郧、句章三县,不但“去治并远”,而且还是一块“远废之畴,方剪荆棘”的区域,①即虽有所开发,但仍未摆脱“荒畴”的原始状貌。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明越分治之后,明州的社会经济才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但文化在长时间内仍显得萧条冷落。明州地区长期存在的这种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至宋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北宋向来被认为是宁波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而南宋则是宁波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诚如清人李邺嗣在《甬上耆旧诗》卷8中所说:“甬上文献,至宋始盛”。②宁波地区从一个“远废之畴”通向文献之邦,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上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文摘 《宋代宁波文化史》这部规模较大的著作,其实我在六年前就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书稿,其中只有文学部分被抽出来,成为《汉宋宁波文学史》中的一部分。最近我把北宋部分的旧稿翻了出来,删去了道教、书画、节日之类缺少特色的若干内容约2万字,补写了少量章节,并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以求更为完善、丰满一些,这只要比对一下其中的文学部分与《汉宋宁波文学史》的较大差异就不难看出。
记载北宋宁波的史料实在太过缺少,且又多浮光掠影的文字,这是任何学者所无法回避的致命难题。我在研究浙东文化的过程中,对大川普济的两句诗偈深有感触:“南山短拙无施设,借婆裙子拜婆年。”尽管我以为自己也很短拙,但我还是不很愿意仅仅借用别人用过的现成材料,略微打扮一下就贩卖给读者,婆婆的裙子再漂亮,总归不是自家的。拿出自家的裙子给婆拜年,这是我暗地里努力的目标。为此本书一方面对史料进行广泛的搜检,从而发掘和网罗了一大批未为时贤利用过的史料;另一方面从深化对史料内涵的认识入手,不得不对有限的史料作多维度的充分挖掘和观照,并借此提出了大量的新论点。我的许多关于北宋宁波文化演进轨迹的判断与描述,是基于对宋前宁波历史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展开的,书中的不少论点实与《宁波通史》第一卷(史前至五代卷)相对接。我对宋前宁波历史文化的认识,大体上反映在了《宁波通史》第一卷中,读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些观点有点突兀,以后请参看《宁波通史》第一卷的相关叙述。本书的一小部分成果,因笔者临时受命,被采入《宁波通史》的第二卷中。
目前对北宋宁波历史叙述最为详细的首推乐承耀先生的《古代宁波史纲》,但亦不足4万字,拙著扩展了7倍。原本我以为仅北宋部分是无法搞成一部像样的专著,但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查检中,靠对史料的多维挖掘和充分利用,居然勒成了一部不薄的专著,这确实是连我自己都没有料到的。
后记 《宋代宁波文化史》这部规模较大的著作,其实我在六年前就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书稿,其中只有文学部分被抽出来,成为《汉宋宁波文学史》中的一部分。最近我把北宋部分的旧稿翻了出来,删去了道教、书画、节日之类缺少特色的若干内容约2万字,补写了少量章节,并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以求更为完善、丰满一些,这只要比对一下其中的文学部分与《汉宋宁波文学史》的较大差异就不难看出。
记载北宋宁波的史料实在太过缺少,且又多浮光掠影的文字,这是任何学者所无法回避的致命难题。我在研究浙东文化的过程中,对大川.普济的两句诗偈深有感触:“南山短拙无施设,借婆裙子拜婆年。”尽管我以为自己也很短拙,但我还是不很愿意仅仅借用别人用过的现成材料,略微打扮一下就贩卖给读者,婆婆的裙子再漂亮,总归不是自家的。拿出自家的裙子给婆拜年,这是我暗地里努力的目标。为此本书一方面对史料进行广泛的搜检,从而发掘和网罗了一大批未为时贤利用过的史料;另一方面从深化对史料内涵的认识入手,不得不对有限的史料作多维度的充分挖掘和观照,并借此提出了大量的新论点。我的许多关于北宋宁波文化演进轨迹的判断与描述,是基于对宋前宁波历史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展开的,书中的不少论点实与《宁波通史》第一卷(史前至五代卷)相对接。我对宋前宁波历史文化的认识,大体上反映在了《宁波通史》第一卷中,读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些观点有点突兀,以后请参看《宁波通史》第一卷的相关叙述。本书的一小部分成果,因笔者临时受命,被采入《宁波通史》的第二卷中。
目前对北宋宁波历史叙述最为详细的首推乐承耀先生的《古代宁波史纲》,但亦不足4万字,拙著扩展了7倍。原本我以为仅北宋部分是无法搞成一部像样的专著,但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查检中,靠对史料的多维挖掘和充分利用,居然勒成了一部不薄的专著,这确实是连我自己都没有料到的。
我长期来一直致力于浙东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宁波大学文学院的周志锋院长,张伟副院长,以及中文、历史系的领导和教师们,都给了精神上的极大鼓励,古籍室的董桂琴老师,不厌其烦、热情有加地帮我查阅了许多急需的资料。一些浙东文化的研究专家,如慈溪的王清毅、谢纯龙诸先生,宁海的应可均先生,三门的金贤德先生,鄞州区委党校的杜继海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