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计算机与网络 > 软件工程 >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2010-03-05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121100369 ·条形码:97871211003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去商家看看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去商家看看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121100369
·条形码:97871211003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讲不完整个软件工程。那么,它到底讲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未来该往何处去探索?作者五年来思考的这些问题,在“点评版”里一一陈述。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出版五年来,软件工程界可有新思?作者周爱民先生又对软件工程有了何种理解?五年后,作者邀请不同背景的六位工程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大道至简》进行点评;并新著 “具体工程”一章,矛头直指《人月神话》,进一步归纳了作者五年来在软件工程方向上的探索与反思。
媒体推荐 一本书,一个软件思想和创意的T台大道
我很赞成Xin Zou 把这本书形容为模特儿行走的T台大道,从原来Aimingoo的个人独秀,发展成为众多美女俊男,有的衣着光鲜迷人,有的简朴天然,相映成趣,气象万千。
无论是那一个行业,其领头的国度或城市,都拥有最豪华的T台大道。例如,中国唐朝中原成为诗人的T台大道,当今法国巴黎拥有最时髦的服装秀T台,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兰布拉(La Rambla)大道成为欧洲最活跃的街头艺术表演大道。
如今,Aimingoo布建了一个软件思想和创意走秀的舞台,如果未来继续发展成为软件产业最豪华的T台大道,很可能意味着中国软件业将迈向“工匠,团队工程,产业创意设计”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成熟产业,也很可能成为产业界的领头羊。
虽然我无缘倘佯于唐朝的诗人舞台,也还没机会亲临巴黎的服装秀T台,不过我在西班牙工作之余,却常攸游于兰布拉大道,梦想着软件人员的走秀舞台。唯有在豪华的T台大道上才有机会激荡出伟大创意的软件,也才能让从只能赚小钱的严格工程化软件,逐渐蜕变为能赚大钱的人性创意化软件。
就在今年(2009)的4月份,突然接获Aimingoo的T台走秀通告,且曰:“或立或论或评或述,尽随先生意便可。”让我喜出望外,毫不犹疑地跳上舞台,搔首弄姿一下,以飨读者和激励读者。并撰写此序言以志之。
高焕堂
2009.09

软工系统模型的未来走向
我从事软件工程(简称为软工)的研究至今30余年,读了周爱民这本《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我心有戚戚焉。的确,大道至简乃是所有软件工程师所追求的理想。
至于要如何得到大道至简呢?系统模型是一个正中红心的下手之处。系统模型是项目规划、成本估算、项目计划、风险管理、项目排程与追踪、组态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等所依据的。唯有求得一个好的系统模型,则软件工程的大道至简方有可成之时。
一个软件可能是由数百个结构元素(或称零件)所组合成的。软件工程所讨论的对象是这一个软件,而不是这些个别的结构元素。软件的学问在于系统模型,讲究大道至简;结构元素的学问在于Algorithm和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讲究执行效率。
我个人在美国工作时发明结构行为合一(Structure-Behavior Coalescence,简称为SBC)软件架构。这些年来,我将“SBC软件架构”当作软件工程的系统模型,成效不错。
周爱民采用EHM图来当软件工程的系统模型,是一项不错的尝试。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未来要尽量将EHM图往软件架构的意境方向移动,而不要将EHM图往结构元素的意境方向移动。毕竟,结构元素的学问在于Algorithm和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讲究执行效率,不太讲究大道至简;而软件架构的学问才真实地在于系统模型,非非常常地讲究大道至简。
赵善中
2009年8月 于 Austin, Texas, USA
编辑推荐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作者周爱民邀请《编程之美》作者邹欣、《走出软件作坊》作者吕建伟、台湾OOP之父高焕堂等六位专家坐而论道。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从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角度探索软件工程该往何处去。
专业书评 高焕堂,台湾软件架构设计大师。主修于美国Colorado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台湾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高焕堂先生自从1980年代于台湾大力推广面向对象技术,被称为台湾软件技术的教父级代表人物,出版了近20本相关著作;近年来,致力于软硬整合的架构设计领域,现任亚太地区Android技术促进会主席。
赵善中,“结构行为合一”架构方法的创始人,人称“SBC架构”之父。美国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博士,曾任职中华电信公司,美国G.E.实验室,中山大学资管系。现为企业架构师协会 (a|EA Taiwan Chapter) 理事长。出版有十余本架构领域的专著。
邹欣,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的研发经理。1996年获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MI(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专
业学士学位。著有《移山之道——VSTS软件开发指南》(2007)、《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合著,2008)两书。
王玮,现任北京南天软件有限公司总架构师,长期从事金融领域大型分布式信息系统开发、系统架构设计和IT规划咨询,擅长利用自主开发的产品、开源框架及第三方商业产品构建大型、复杂企业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专注领域:SOA及BPM、Java EE体系架构、企业内容管理、IT规划等。
吕建伟(阿朱),《走出软件作坊》作者。专注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产品线规划、研发过程管理、技术架构。
LwT,特邀点评读者,软件高级工程师。曾领导电力SCADA软件开发团队,三年前加入某国际大型企业从事嵌入式产品开发,现负责某地铁综合监控项目实施。从97年做第一个嵌入式产品软件至今,在软件工程方面,曾多方求学,实践颇多。
目录
第1 章编程的精义/001
第1 节编程的精义/002
第2 节能不能学会写程序的问题/004
第3 节程序= 算法+ 结构/005
第4 节语言/006
第5 节在没有工程的时代/ 007
第2 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011
第1 节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012
第2 节一百万行代码是可以写在一个文件里的/013
第3 节你桌上的书是乱的吗/ 015
第4 节我的第一次思考:程序= 算法+ 结构+ 方法/017
第3 章团队缺乏的不只是管理/023
第1 节三个人的团队/024
第2 节做项目= 死亡游戏/ 025
第3 节做ISO质量体系的教训/ 027
第4 节谁动摇了你的制度/ 029
第5 节“那我们就开始开发吧” /031
第6 节组织的学问:角色/ 032
xxiv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第7 节跟随蚂蚁,但不要栽进蚂蚁洞里/ 034
第8 节“什么是增值税发票?” /035
第4 章流于形式的沟通/041
第1 节客户不会用C,难道就会用UML吗/.042
第2 节项目文档真的可以用甲骨文来写/ 044
第3 节沟通的三层障碍/046
第4 节最简沟通/ 049
第5 节为不存在的角色留下沟通的渠道/ 052
第6 节流于形式的沟通/054
第5 章失败的过程也是过程/ 057
第1 节做过程不是做工程/ 058
第2 节做过场/ 060
第3 节实现,才是目的/060
第4 节过程不是死模型/061
第5 节“刻鹄类鹜”与“画虎类狗” / 063
第6 节工程不是做的,是组织的/065
第6 章谁是解结的人/067
第1 节是谁的问题/068
第2 节正视你的成功/070
第3 节总得先做点儿什么吧/ 072
第4 节你不是团队的腿/074
第5 节三鼓而竭/ 077
第6 节先人后己/080
第7 节自相矛盾/ 082
第7 章从编程到工程/085
第1 节语言只是工具/086
第2 节关注点/ 088
第3 节程序/089
第4 节方法/089
第5 节过程/090
第6 节工程/091
目录xxv
第7 节组织/093
第8 节BOSS/095
第9 节上帝之手/ 096
第8 章你看得到工具的本质吗/101
第1 节利器何以为先/102
第2 节神乎其技又有什么用呢/103
第3 节工具的本质/105
第4 节惟手熟尔/ 107
第5 节鲁班带了个坏头/108
第6 节工匠思想/ 110
第7 节化而用之,融通与融同/113
第8 节南橘北枳/ 116
第9 章现实中的软件工程/ 121
第1 节大公司手中的算盘/ 122
第2 节思考项目成本的经理/ 126
第3 节审视AOP / 128
第4 节审视MDA/MDD/130
第5 节审视AP和XP / 132
第10 章具体工程/139
第1 节预言——《人月神话》及其地位/ 140
第2 节错误的命题——对《人月神话》的反思/143
第3 节具体工程及工程的具体化/145
第4 节控制规模/ 149
第5 节隔离问题域/153
第6 节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 /155
第7 节郑人的履/ 157
第11 章是思考还是思想/159
第1 节软件工程三个要素的价值/160
第2 节其实RUP是一个杂物箱/161
第3 节UML与甲骨文之间的异同/162
第4 节经营者离开发者很远,反之亦然/ 163
xxvi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点评版)
第5 节矛盾:实现目标与保障质量/164
第6 节枝节与细节/165
第7 节细解“法”与“式” / 166
第8 节灵活的软件工程/169
附录A 愚公移山记/171
附录B 愚公移山记(文言)/179
参考文献/185
索引/187
前言后语/189
设计手记/195
编辑手记/197
……
序言 心跳是什么声音?
请问您——尊敬的读者:心跳是什么声音?此时,你我的心在跳着——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是,你知道心跳是什么声音吗?
也许有人听到过。例如从电视里,或者从医院的重症监护设备这类仪器里听到过“哔哔”的声音。然而我想问:“你——自己的心跳是什么声音?”
其实,把手放在左胸,我们就能感受到心跳;用手捂住耳朵,我们就可以听得见心跳的声音。也许,这么多年来,我们许多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心在跳着,也没有听到过它跳动的声音。因为,我们也许从来没有去尝试过认清自己。
你的心跳异与常人吗?比如有点杂音,又比如节拍上比别人慢上0.1秒?有可能吗?当然,完全有可能,我们的心脏在结构和机制上基本是一样的,但运作起来的时候,或许会稍稍有不同。例如你与临座的同事拥有相同的心跳频率的机率,其实微乎其微。
所以,你想与他,或者更多的人“齐心协力”吗?而这,原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啊。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首先,如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一样,对于我们这个项目团队,乃至于整个软件行业中的许多人,也许都从来没有去尝试过认清我们自己。如此,我们又妄谈什么开发,又妄谈什么工程呢?
你认为你呆在一个“敏捷的”团队里面吗?或者是呆在一个“正规的、工程化的”团队里面吗?或者,你就只是呆在一个“松散组织”里面,三个星期以来,还没有与对面的那位大胡子兄弟打过一次招呼……
你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吗?那个被称为“敏捷团队”、“工程化团队”或“松散组织”的一群人,就是“我们”?我们用这些名词的时候,只是我们“仿佛像是”这些个名词而已。然而请注意,原先说出类似这些名词的人,现在有些已经作古,有些活到了七老八十,还有些已经在开始抽自己的耳光了。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人——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异国它乡,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历史背景与工程背景等等之下,他们说出这些名词的时候,代表的是他们——他们自己的——那个确定的团队。
以及,他们的确定的心跳。
东施效颦有什么不对吗?没什么不对,“效颦”这件事情实在太正确了,以至于无法反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追求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一样都是人的、社会的本性。东施的问题只在于她未能在“效颦”之前看看自己的面目,也未能在“效颦”之后看看自己的面目——多数的人,多数的团队,能做到这件事情的一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丑态总是有的,我们只是不自知,也或者不自认罢了。
事情原本简单
有一个实验,当把完全一样但左右反转的两张肖像照片给到这个人面前,并暗示他其中有一张做过细微处理时,那个人通常会认为反转过的那张照片里面是真正的自己。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一个反相,所以主观上会认为照片中照出来的、正面的形相便是假的了。
其实,捂住耳朵去听以及举起镜子来看,都不过是举手之劳。前者或许是一生中从未做过的事,后者可能是一生中天天在做的事情,而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做与不做,我们都没有了解过“这件事情”本身。
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说事情原本是简单的:我们不是不知道,而只是认识没达到罢了。思想与行为本是脱节的,我们陷于行为而无有思想,所以手把镜子举几十年,不过是照见了一个反面的自己;所以你的、我们的工程已经做了这么久,却做成了一个个反面的样本。
“停下来,思考才是进步的本质”,李维先生在本书第二版的序中说的这句话,是人生之洞见,求知之隽哲。然而,你停下来了吗?然而,你知道“停下来”仅仅只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本身吗?
知行如一只是追求,而知行不一,本才是一个人的常态啊。
点评版的一些说明
这五年来,我渐渐地接受了关于这本书的种种声音。甚至我越来越想听到更多的声音,只要这声音中包含着思考。思想是一种过程,而非某种确定的结果。所以言及你我的观点的时候,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时一事的分别。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谈论者在这其中的思想与背景。
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背景对于工程实践者以及他们的团队的实质影响,因此也越来越想看到不同背景下的同仁们、前辈们,以及专学者是如何理解工程的。这是我邀请这许多师者友人来合做《大道至简》点评版的初衷。所以在点评版的邀请函中,我曾告诉各位专家:我不对任何言论做出任何的辩解。我希望读者听到一些更加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思想。这些声音与思想是未经诠解的,未加修饰的,未有私念的。总之,各位专家是在为这本书的文字而阐发观点,还是这些文字只是引子,让大家有机会说出了某些观点,等等这些“貌似的根源”其实并不关键。
更为关键的是:我不能去干扰这一切。正如秋桐夜雨,你我能听,已是幸甚;能有所感,便是美事;能知其美方是智者,知其寒方是醒客。读书、做事、写文章等等行事之中,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忘掉了听。
在这本点评版中,我新加了一章“具体工程”。这出自我在读《人月神话》时的许多感受。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不停地关注与审视这一观念,补充它、完善它,最终,它成了本书中完整的一章。这既是对我以前所谓“灵活的工程(flexible engineering)”的最终注解,也是实现工程灵活性的必由之路。
第三版的增改
第三版(点评版)增加了六位专家的134条点评内容。我自己新写了第十章“具体工程”。
第十一章(原第十章)的“第八节 灵活的软件工程”作了较多的删减。
去掉了一些正文中的插图。
一些词句上的勘误与修改。
致谢
感谢这本书的读者们。
感谢各位点评专家。
感谢那些在这本书的撰写、编排、出版中给我帮助的同事、好友与同行专家们。
最后,感谢爱我和我所深爱的妻。
周爱民
2009年9月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