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ISBN:7209031944 ·条形码:97872090319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法学家茶座(第2辑) |
 |
|
 |
法学家茶座(第2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ISBN:7209031944
·条形码:97872090319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现在法学界的学风和文风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们可能从西方的制度中读出了法律的对抗,却没有注意到中国文化的中庸;我们知道了论文的范式,却无法摆脱语言的僵硬。这样的氛围难免将人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个框框里。
《法学家茶座》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茶座》主张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它别开生面,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生搬硬套,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观念的碰撞。让法学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法学家茶座》一贯的追求。
第二辑《茶座》保持和发扬了《法学家茶座》第一辑所确立的定位、风格和特点。一方面强调作者的权威性,作者中既有来自于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于司法实践部门的法官、律师,基本上囊括了法学界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图书的通俗性,主张“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
媒体推荐 卷首语
名茶与名家
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自然就养育出许多名茶。据说,早在唐朝时,中国的名茶就有50多种;至宋朝时则达90余种;而元、明、清三代,名茶的种类一直保持在四五十种左右。而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提速”,于是中国名茶的数量也急速增长。仅
《中国茶经》收入的当代名茶就有258种。如果再加上各地区册封的名茶以及通过广告等方式自我包装出来的名茶,则肯定数以千计。中国有如此众多的名茶,似乎是制茶人的骄傲和饮茶人的福分。但是,倘若名茶已沦落为“只要有名字的茶就都可以称为名茶”的地步,那就是?名茶们”的悲哀了。不过,于广大茶客而言,这并无大害。反正要喝茶,喝“名茶”的感觉总归要好一些,何必大认真。再说,这也是一种时尚。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类似“名茶”的现象随处可见,譬如名家。
在当今的中国,成家也易,名家也多。似乎只要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有所专长,就可以成“家”;而只要是“家”,自然就是“著名”的。于是乎,在一些领域的“家们”当中,不“著名”者反倒成了凤毛麟角。在这种以“自我表扬和互相表扬”为时尚的社会风气下,本人也就不反对别人称我为“法学家”什么的,甚至再加上“著名”等字样。反正大家都是俗人,胡乱叫的,别太当真,只要叫得痛快听着顺耳就行了。不过,我自己心知肚明,现在中国像我这个水平的“法学家”,多得很,诚如“名茶”。笔者此番话的意思是,您别看我们这个“法学家茶座”的字号挺唬人,其实门槛并不高。只要您自认为在法学界有您这么一号,就尽管落座,从从容容地品茶,大大方方地论道。平常人加平常心,茶座的氛围自然就轻松和谐。倘若哪位客官自以为是孔夫子、柏拉图、曹雪芹、莎士比亚那样的“大家”再世,那您就请“悠着点儿”,别吓着谁。最后,我还借《茶座》披露自己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法学家何以称为“家”?就是因为这些人以法为家,知法如家,爱法似家,奉法胜家。请问:您是法学家吗?
何家弘
2002年冬日于香港九龙塘喇沙阁
编辑推荐 现在法学界的学风和文风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们可能从西方的制度中读出了法律的对抗,却没有注意到中国文化的中庸;我们知道了论文的范式,却无法摆脱语言的僵硬。这样的氛围难免将人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个框框里。
《法学家茶座》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茶座》主张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它别开生面,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生搬硬套,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观念的碰撞。让法学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法学家茶座》一贯的追求。
第二辑《茶座》保持和发扬了《法学家茶座》第一辑所确立的定位、风格和特点。一方面强调作者的权威性,作者中既有来自于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于司法实践部门的法官、律师,基本上囊括了法学界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图书的通俗性,主张“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谈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讲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
目录 [卷首语] 名茶与名家门
法治漫谈] 论“保驾护航”应当休欠
向“运动式扭法”说不门
法律体系建构中的开放性思路八
反腐败的“六小理论”(上篇)
[法学札记] 漫谈“严谨治学”
……
文摘 书摘
做学问,贵在“严谨”二字。写文章或发表演讲,如果一味追求立论新奇而论据不足或者漏洞百出,则会贻笑大方。近日出席某学术研讨会,听到几位年轻气盛的朋友自信而豪迈的发言,诚感“后生可畏”,然而细品其演讲内容,又觉颇显稚嫩,似乎并非深思熟虑之真知灼见,其立论也就难以令人信服。有感而发,谈两点浅见:
一、发表预测性论断须十分谨慎
理论研究的重任之一,就是要对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性论断,以供决策者参考,其作用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然而,发表预测性论断又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预言者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要以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推论为依据,并须对自己
的预言承担很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无论任何预言,都将经受历史的检验。如果今日发表的预测,听起来似乎言之凿凿,日后却不能兑现,必将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轻则毁掉了自己的声誉,重则有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例如,上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3年超英,15年赶美”的豪迈预言,由于这一预言并不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却据此发动了“大跃进”的决战,结果是导致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预言的破产,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教训不可谓不深。因此,要做出一项科学的预言,需要对涉及的
命题进行认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对影响该命题下一步发展方向的诸多因素加以仔细的考量,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并须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充分的理由足以排除其它各种可能性,才能做出理性的预测性判断。科学预言应当是一项极其严肃、艰苦细致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于某些重大事项的预言,更须经过多年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绝不可仅仅依据某些局部的现象或者根据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在缺乏深入论证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拍拍脑袋就提出某项预言。预言者必须对自己的论断承担历史的和道义的责任,切不可哗众取宠或为了求得一时的轰动效应就信口开河。稍有不慎,预言即等于为自己埋下了陷阱,今日信誓旦旦口若悬河,他日则可能陷于被动乃至身败名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验之谈。
二、片面性是搞学问的最大禁忌
经常看到一些’论文或者在研讨会上听到一些学者的演讲,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然而对其观点的论证,却似乎不够严谨。论者为支持自己的观点,往往列举若干条理由,乍看起来似乎“言之成理”,然而稍加推敲,又觉似是而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