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明清史研究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9787211054831 ·条形码:97872110548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清史研究 去商家看看
明清史研究 去商家看看

 明清史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9787211054831
·条形码:97872110548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
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钞晓鸿,1968年生,陕西渭南人。1997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2002~2003年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近年来侧重于明清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著有《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福建省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厦门市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本与记忆(1368~1911年)
第一节 作为本朝史的明代史
第二节 明清易代与明代史
第三节 清代的本朝史
第四节 基本特征、时势更移与话语变更

第二章 转型与局限(1912~1930年)
第一节 形势变化、研究转型及重要论著
第二节 主要成绩与时代局限

第三章 深化与纷争(1931~1949年)
第一节 研究深化、领域拓展及立场分野
第二节 成就、特征与缺陷

第四章 趋同、分歧及挫折(1950~1978年)
第一节 学术环境与研究取向
第二节 基本成就与缺憾
第三节 逆转与挫折

第五章 繁荣与不足(1979~2000年)
第一节 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二节 学术刊物、学术队伍与学术交流
第三节 论著出版与清史概念的复原
第四节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公布
第五节 工具书的编纂出版

第六章 讨论与争鸣——明清史专题研究举要
第一节 政治、民族及中外关系
第二节 社会生产、经济关系诸领域
第三节 社会、思想和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钞晓鸿博士耗费数年精力,撰写成《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之一--《明清史研究》。由于同事加同行的关系,他把书稿给我先睹为快,并希望我为本书写一序言。我粗粗翻读一遍,感觉到这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中国学术史著作,内心为之欣喜。
明清两代,处于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阶段,与中国的近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具有不可分割的延续性。正因为如此,明清两代的历史,受到了学界以及学界之外许多人士的高度关注。在世界格局与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的20世纪里,人们对于明清历史的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的层面,而是赋予了更多政治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种种期望。另一方面,20世纪是中国从传统固有文化走向“开眼看世界”的转折时期,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受到了世界其他学术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猛烈冲击和影响。于是,20世纪的明清史研究,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研究命题与史学使命。我们现在习惯地把明清两代的历史混在一起来探索,俗称之为“明清史”,显然就是20世纪历史学研究命题促动下的一个产物。明清史研究有着比其他断代历史更多的意识纠葛与标新立异,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即使是从明清历史的本身而言,政治的变故也使得明清两代的许多历史事实显得格外的扑朔迷离。
文摘 二、通论性明清史著作及其进展
在明清学术论著不断面世的同时,一些野史佚闻仍在社会上流传且以文本形式大量刊印、转录或再版。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前述《大清见闻录》中的篇章--《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世祖入五台山之原因》、《董妃董小宛说》等依然收录。①而且随着清代史料的开放,据称还找到了支持某一传闻、观点的新“证据”。例如所谓的“太后下嫁摄政王”,原有“证据”是:摄政王多尔衮称皇父;太后死后未与太宗合葬;相传当年礼部尚书钱谦益进大婚仪注;张煌言有诗“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等等。后来人们在整理清代礼部的殿试资料时,发现写有皇上之处,还加写有摄政王,且摄政王之上冠以“皇叔父”、“皇父”等字样;于是舆论哗然,人们更加相信顺治的母亲嫁给了多尔衮,所以才尊称其为“父”。②孟森则否定了此类说法的真实性。
在北京大学授课时,孟森撰有明清史讲义。《明史讲义》分为二编,分别为《总论》与《分论》,开篇以清代官修《明史》为线索,检讨其得失及研究明史方法。孟森认为,尽管《明史》为当时“知名之士”历康雍乾三朝精心编纂而成,清人对其每有赞赏,“然学者读书,必有实事求是之见”;尽管清人赵翼指出《明史》疏漏之处,其他的疏误与重复之处还可以找出一些,但这些均非关键所在,“根本之病,在隐没事实,不足传信”;官修《明史》为了隐没女真隶属明代之史实,“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
后记 经常看到学人完成一部著述,其心境往往是如释重负;而笔者在出版社的屡屡督促、自己一再拖延之下交稿,却有些不安与惆怅。
20世纪的明清史研究涵盖面广、时间长、头绪多、论著数量庞大。以个人有限的精力特别是能力来消化这样一个课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写作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经常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阅读愈多、积累愈厚,反而觉得自己更加孤陋寡闻。在当代中国的学术氛围中,一些人对学术史回顾与相关评论又多少地夹杂着额外期盼与非学术内容,以至有人感慨撰写严肃的学术史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当然不严肃未必能讨好)。学术史永无止境而自己的学识有限,学术史根据需要在时间上自由延伸而书稿却有时间限制而不能一再地拖延下去,学术史原本只是个人或部分人对以往研究的认知与判断却往往被视作学界对某些成果及其作者的定位与评判
然而总结成绩尤其是指出不足与错误是推动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意。学术史日益成为体现学术规范、研究积累的标尺,是现代学术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好做又不能不做,这就是学术史的奇特之处,也是笔者感慨所在。
拙作不是一部20世纪明清史研究备览,不能作为明清史研究的系统检索之用。笔者也试图避免将其写成面面俱到、几无遗漏的学术论著汇编,它只是个人在学习研究中对20世纪的明清史研究作一归纳,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某些研究线索与时代特征,对某些研究做出评判,并以略举其例的形式予以说明。拙作也不能作为评判明清史论著学术价值、水平的标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