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天下狼烟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4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3044692/9787543044692 ·条形码:978754304469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天下狼烟 去商家看看
天下狼烟 去商家看看

 天下狼烟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4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3044692/9787543044692
·条形码:97875430446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天下狼烟》是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创作而成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全书40回,44万余字。书中完整地叙述了李自成起义兴衰成败的历史进程,生动塑造了“草莽英雄”李自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初在陕西广为流传,原稿由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推荐给毛泽东。毛泽东亲自审阅后对此书赞赏有加,写信表达了对作者的敬意。书中蕴含的历史教训和执政智慧不仅对毛泽东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李自成起义三百七十余年后的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健侯,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同乡,自幼随父亲在衙门读书,曾游历河北、山西各省。立志为李自成立传后,广泛收集正史杂记,历时十余年潜心编撰本书。解放后,毛泽东曾提议其任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继续修改本书。1954年去世,未完成本书修改。
媒体推荐 鼎铭老先生左右: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多人所传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美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抑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们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健侯先生为祷!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四月廿九日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枕边书。1944年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完整地审阅了《天下狼烟》手稿,对此书赞赏有加,写信表达了对作者的敬意,并亲自叮嘱秘书将手稿完全抄录留存,以便随时翻阅。
●揭示历史经验,蕴涵政治智慧。毛泽东认为本书所描述的李自成农民战争极具教育人民的作用,并从书中汲取历史教训和政治智慧。毛泽东在进入北京城时曾坚定地宣布:“决不做李自成!”
●内容翔实,描写生动,颇具可读性。书中涵盖了李自成起义、明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等内容,完整叙述了李自成起义兴衰成败的曲折进程,生动塑造了“草莽英雄”李自成跌宕起伏的一生。
●奠基之作。作者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历经十余年呕心创作,是民国年间唯一一部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对姚雪垠先生撰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产生重要作用。

目录
毛泽东同志给李鼎铭先生的一封信 1
自序 1
第一回 陈祖师偈语征先兆 李守忠善念获佳城 4
第二回 祷嗣息河岳钟灵异 送文书走马伏凶星 8
第三回 抗天兵迎祥初犯顺 违将令自成投高营 12
第四回 俞翀霄兵败临真镇 高迎祥称王霸三边 16
第五回 李自成兵入山西境 曹文诏大战寿阳城 20
第六回 左良玉援师溃修武 李自成乘冰渡黄河 24
第七回 陈奇瑜师援南阳郡 李自成中计陷车厢 29
第八回 顾君恩用计脱险地 李自成兵败走平凉 34
第九回 守固原梦龙死国难 会献忠自成陷凤阳 39
第十回 恣淫虐张李绝友谊 战襄乐曹艾两捐躯 44
第十一回 洪承畴泾阳破李闯 孙传庭周至获迎祥 51
第十二回 袭王号自成入巴蜀 战成都承畴首立功 56
第十三回 脱重围神签占胜兆 窃侍婢高杰投官军 63
第十四回 筹大计李信进忠告 聘军师自成入嵩山 69
第十五回 破洛阳军师初用计 守汴梁周王散积金 74
第十六回 傅宗龙战殁项城县 边大绶伐墓断龙山 80
第十七回 雪大仇乔年甘授命 保全城艾诏勇捐生 87
第十八回 行反间人龙死冤狱 决黄河洪水灌开封 95
第十九回 李自成兵败朱仙镇 孙传庭师溃南阳城 100
第二十回 战汝宁文岳死忠烈 败良玉自成入襄阳 105
第二十一回 焚献陵楚抚殉国难 守承天按院陷敌营 109
第二十二回 建襄京自成诛反侧 破湘楚献逆肆凶残 114
第二十三回 刘熙祚死节长沙郡 李振声殉难裕州城 120
第二十四回 入关中君恩献妙策 催急战传庭死潼关 127
第二十五回 入西安荩臣死忠烈 还故里衣锦祭先茔 132
第二十六回 守榆林将帅倡节义 入甘州贺锦建奇功 137
第二十七回 正王号建国崇三代 誓师徒传檄入山西 141
第二十八回 蔡巡抚死节太原郡 周都督战殁宁武关 146
第二十九回 陷宣大抚臣双尽节 战阳和叛将献居庸 151
第三十回 陷京师文武死忠烈 殉社稷庄烈上煤山 156
第三十一回 武英殿自成登大宝 昌平州黎庶哭思陵 161
第三十二回 费宫人用计刺罗虎 梁兆扬纳款见新君 166
第三十三回 一片石吴襄骂逆子 山海关三桂借清兵 170
第三十四回 假吊伐满洲争汉鼎 失永平自成弃燕京 174
第三十五回 牛金星挟嫌诛正士 李自成兵败回关中 179
第三十六回 失潼关世耀死国难 战渭南双喜勇捐躯 184
第三十七回 失西安群英殉顺祚 入武昌自成拒清兵 188
第三十八回 九宫山清兵剿余烬 玄帝庙自成悟宿因 193
第三十九回 明大义赤心争汉统 拒清兵来享死通梁 199
第四十回 夹山寺英雄成大梦 壶芦山遗老述根由 203
永昌演义考证书目 209

……
序言 自序
汤武革命,为古今所绝称,汉之高祖,明之太祖,皆以布衣而有天下,所谓“吊民伐罪”,实足以媲美前人。迨魏晋以降,宋、齐、梁、陈替相受禅,掩耳盗铃前后如出一辙。唐高祖以累世公侯,值隋室丧乱之际,不能步踪汤武,仍袭魏晋以来之恶习,殊可叹息,
李自成本一走卒耳,崛起草泽,战必胜,攻必克,十余年间覆明社稷,南面而王天下。虽其运祚不长,兴亡转瞬,而其雄才大略,殊足以远继汉、明,以视魏、晋、六朝之窃弄权柄、要挟国君、狐媚以取天下者,其贤不肖之相去为何如哉?况其人不贪财,不好色,光明磊落,有古豪杰风,若释丘从周戮张国绅等事,不贤而能之乎?虽《明史》固掩其长,而野乘多存其实,未可以成败而概论之也。
余幼离乡井,随侍先大夫于巴蜀者,十有八年。继游燕、晋各省,每道及乡里故事,辄以自成为问,余亦不过略知梗概,未能详以告人。窃叹吾乡有此不世出之伟人,而竟听其事迹湮没,莫得搜考而表彰之,时时引以为憾。忆光绪乙巳岁,先大夫领忠州牧,州为明女将秦良玉之母邦,乡绅秦彭生太守,秦氏嫡裔也,每谈及良玉之勋业、战功,并自成之遗事,多有为世所鲜闻者。又于某缙绅家得《伪顺遗闻抄本》二册,纪事尤详,足证《明史》之记载,舛谬实多,未足全信,当时曾摘其要而录之。迨民国改元,先朝禁书一时并出,其中关于自成之事迹者,益复不少,余深喜先志之可遂也!爰于丙寅夏,检集正杂各史、稗官笔记以及各州县志乘、私家抄本,旁采乡里闾巷父老之传闻,存其可证之事,弃其不经之谈,从事编辑,凡四易寒暑而稿成,名曰《永昌演义》。出以质于人,客有谓余者曰:“自成,流寇也,君何故而表扬之?”余曰:
“成者王侯败者贼,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三代以降,每当更姓易代之时,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争地争城,杀人盈野。当此之时,孰为圣明?孰为盗贼?虽有智者不能辨也。一旦胜负既分,河山统一,其败者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其成者则创业垂统,子孙、帝王,虽有残暴不仁之行,史不敢书,人不敢言,数传以后,谁复知之?故自其成者而论之,则盗贼亦圣明矣;自其败者而观之,虽圣明亦盗贼矣!此千古英雄所为同声一哭者也。李自成削平群雄,奄有四海,不旋踵而为满清所夺。在满清,不寇自成则师出无名,乃汉人亦从而寇之,果何为也哉?倘使满清不入关、自成不失败,则自成之勋业当与汉、明开创之君相提并论,子孙继之,兵威远震,庶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吾汉族亦何至慑服于满清专制之下数百年不敢扬眉吐气,凌夷以至于今日也哉?故自成之败,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汉族之大不幸也。汉族不知助自成以拒满清,而返从满清以寇自成,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于吴三桂,而有是书之作也。”是为序。
一九三二年冬李健侯序

文摘 插图:




第一回 陈祖师偈语征先兆 李守忠善念获佳城
话说天下大势,治久则乱,乱久复治。方其治也,则有圣明君相,应景运而生,及其乱也,则有草泽英雄,应劫运而出——此皆天地气数之所推移。与夫河岳精华之所钟毓①,其发现时在数百年之后,其朕兆②或在数百年以前,特非识微见远之士,不可得而预知之、预言之也。
溯自唐祚告终,五代争雄,五十三年之中八易姓氏③。
当时海宇沸腾,民不聊生,时局之纷乱,达于极点,正所谓乱极当治之时了。迨炎宋受禅,天下人心翕然归顺,赵匡胤不烦征战之力,唾手而开三百年宋世江山,这岂是人力所能为哉?
闲言少叙。且说那五代时候,有一位陈抟祖师④,道号希夷先生,他的道行高洁,能知未来休咎。见天下日形纷乱,他便隐居在华山之深处,足迹不履尘世者数十年。及闻陈桥兵变⑤,宋太祖定鼎中州,他遂蹶然而起,鼓掌大笑曰:“天下从此太平矣!”于是托钵下山,云游天下,凡名山大川,无不亲身游览。
一日行至陕西北部,由郦延出上郡,至银州,陡见万山重叠,圆如盔顶,中现大河一道,自北而南,水势湍急,涛声震耳。陈抟看见了此河,不禁搔首流连,喟然叹曰:“蛟龙所窟,必产奇人。此河气象雄奇,七百年间,理合两泄精英。然雄而不秀,浊而不清,其或吴钱楚项⑥之徒欤?遂口占一偈道:
骇浪惊涛里,扶舆造化神,
历年七百载,两度孕奇人。
念毕,遂飘然远去,不知所终。
看官知道,此河究竟叫做何名?
原来此河就是古之所谓圁水⑦。据《水经注》所说,这圁水本出自上郡之白土县⑧,就是现今清平堡的边墙外,向东流入塞内,又东至砖场沟,复流出塞外,经过塞城梁,至三岔河,然后会合众水,由榆林、横山奔流而南,经银州、上郡至清涧,又折而东,方才流入黄河。因其水势汹涌,卷石含沙,河身时东时西,无有定向,因此又得了一个名号——叫做无定河。
这无定河自秦、汉以来,两岸平沙,悉做了天然的战场。当秦始皇帝遣蒙恬将三十万雄兵,北拒匈奴之时,以上郡为锁钥重镇。自是之后,汉胡交兵,杀人如麻,枕骸积尸,皆在此河两岸。因此这无定河的名称,在历史上亦是很有价值的。唐人有诗曰: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无定河边暮笛声,
……
热点排行